半部《论语》猜想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发生在宋朝。北宋初年,赵普在朝中任枢密使,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宰相,掌管军国大计。他智谋超群,自称天下之书没有他没看过的,古今事物没有他不清楚的。皇帝赵匡胤派人专门到赵普家里察看,结果在赵普家里只找到半部《论语》。从此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话就流传下来了。
赵普家里真的只有半部论语吗?那么那一半《论语》哪里去了呢?赵普的智谋、政治智慧真的只是来源于半部《论语》吗?赵普家里肯定不是只有半部《论语》,就是皇帝的使者到赵普家真的只看到半部《论语》,而赵普家里此时也确实只有这半部《论语》,那么作为枢密使的赵普找到一本完整的《论语》也肯定不是难事,肯定很容易就能办到。史载: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赵普的话,再明白不过:不是只有半部《论语》,而是只用半部《论语》。可见赵普家里断不只是半部《论语》。实际赵普酷爱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多半儿是儒生们调侃出来的故事。那么,编故事的宋儒们及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之所以津津乐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是在强调儒学经典重要高深吗?是儒家经典特别神奇管用,只需半部就足以治国平天下吗?是读书要少而精不求甚解的意思吗?其实未必。其中可能另有深意,另有玄机。其关键在于,不管是赵普还是以后历朝历代的儒生及封建统治者,他们从来就没有全部实行《论语》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主张,而是只实行了一半儿。而这一半儿就是三纲五常等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主张,而另一半不利于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他们是不实行的。“半部《论语》治天下”故事的实质在于揭示了《论语》思想的两面性,一半儿具有积极意义,一半儿具有消极意义,一半儿是精华,一半儿是糟粕。要求人们学习实践《论语》思想时,要结合实际,因人、因事、因地、因时而为,用一半儿,弃一半儿,不可机械照搬,全盘接受。这才是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真意所在。
《论语》,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明的象征。 大致上《论语》讲到政治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宣扬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观念,极力维护专制主义的统治秩序,往往是糟粕;《论语》少有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这是《论语》思想的缺陷;“仁政”思想具有两面性,去掉其虚伪的一面,还是可取的。“唯小人与女子难养”的观念,鄙视劳动人民的观念都是明显的糟粕。但是当《论语》论及作为个体的人的时候,论语思想精华也就表现出来了,其对人生的分析,对人性的认识,教育思想,治学精神,君子的追求,到今天对我们仍有启示意义。清末民初学者辜鸿铭提出“半章《论语》振兴中华”。可是辜鸿铭在实际生活中留辫子,穿长袍马褂,爱“小脚”,说明他对《论语》精神的理解是混乱的,甚至是错误的。辜鸿铭成为有名的腐儒,他的“半章《论语》”也没有振兴中华。
毛泽东在他的著作中经常引用包括《论语》在内的中国古代名言,充满中国智慧;他为他的两个女儿一个起名为李敏,另一个起名为李讷,源出于《论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可见毛泽东对《论语》思想并未全盘否定;毛泽东又提出“批孔”, 可见毛泽东对《论语》思想亦未全盘接受;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毛泽东提到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以说是“半部《论语》”的又一注解。
以《论语》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明已经融入我们的血液,根植我们的骨髓,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离不开以《论语》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明。继承传统文明,一是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的主导地位,祛除我们体内的愚昧专制依附压迫的封建思想毒素,这样,我们就可以成为具有科学精神的独立人格的人;同时把传统文明解构粉碎打烂,再捡取其精华,去除其糟粕,用以丰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内容,提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修养,这样我们就不失为一个纯粹的中国人。
河北省廊坊市大厂县直机关工委 王东红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