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道德经》第五章的感悟
理平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其意思是说(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仁爱的(中性的),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其自生自灭。圣人(道)也是无所谓仁慈仁爱的(中性的),对待百姓也同样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其自作自息。天地之间,不就象风箱一样吗?虚而不穷尽,动而更变幻。政令繁多反而行不通(物极必反),不如保持平衡中庸(公平、公正、公开和公信)。
在这里,老子既表述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否定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观点。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客观存在的、没有理性和感情的(中性的),它的存在对自然界万事万物不会产生任何作用,万事万物在天地之间都会依照自身(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不受天、神、人的左右。又谈到“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他认为,作为圣人(道)应当采取无为之治(遵循自然规律),任凭老百姓自作自息、繁衍生存,而不要早令夕改,政出多门,采取繁多干预措施,要保持平衡中庸(公平、公正、公开和公信),这样才能化解任何矛盾,才能顺应自然规律,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天下大治!
在这里,老子对“道冲”(道的本质)作进一步的论述。由“天地”之道,推论出 “人”之道,由“自然”之道,推论出“社会”之道,其核心思想是主张无为而治,主张恪守中庸,主张平等自由。
在这里,老子从反对“有为”(人为——伪)的角度出发,谈论“无为”道理。天地不仁,表明天地是一个物理的、自然的、客观存在的,并不具有人类般的理性和感情,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然法则运行,并不像有神论者所想象的那样,以为天地会对某物有所偏爱,或对某物有所嫌弃,其实这只是人类情感的投射作用。这一见解,表现了老子反对鬼神术数的无神论思想,这是符合辩证法的进步思想。从“无为”推论下去,无神论是符合逻辑的必然结果。他认为天地是无为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只须依照自然界的发展规律生长变化,不需任何主宰者驾临于自然之上来加以命令和安排。这种平等、自由的思想是人类得以遵循规律,化解任何矛盾的进步思想,也是道的本质的反映。老子对此问题,通过生活中的两件事加以解说。一是人们祭祀时使用的以草扎制而成的狗,祈祷时用它,用完后随手就把它扔掉了。由此推论,圣人(遵循道)也应无所偏爱,恪守中庸(公平、公正、公开和公信),对老百姓也不应有厚有薄,只要平等相待,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作息。二是使用的风箱,只要拉动就可以鼓出风来,而且不会竭尽。天地之间好像一个风箱,空虚而不会枯竭,越鼓动风越多。老子通过这两个比喻要想说明的问题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政令烦苛,只会加速其败亡,不如保持虚静状态。这里所说的中,不是中正之道,而是虚静、平等、自由。儒家讲中正、中庸、不偏不倚,老子讲的这个“中”,还含有“无数”、“无为”的意思。即用很多强制性的言辞法令来强制人民,很快就会遭到失败,不如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虚静无为,万物反能够生化不竭。有为——人为(伪),总不会有好的结果,这是老子在本章最后所提出的警告。如三门峡、三峡工程,这些人为(伪)工程,切断了地球生命体的血脉循环(大江、大河、大湖和大海的良性循环系统),人类在改造征服自然的同时,就会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大自然的反作用力所偿还,如今年长江中下游的前一阵的干旱,到现在的由旱转涝,泥石流等,这都是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水能),自以为是,违反自然规律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在斗争、斗争、再斗争中,一直斗到山穷水尽,斗到生态断链,斗到人成为物质的奴隶(房奴、车奴等)、金钱的奴隶、自己生产成果的奴隶(毒米、毒奶、毒油等),这就是“以人(自己)为本”自始至终未能超越人类自己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另一种是良性循环(规律——道),即:在“以规律(法律——近似规律)为本”的前提下,人类遵循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在公平、公正、公开和公信的前提下,不断地理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同一的辩证关系,不断求得矛盾双方共生、共存、共享和共乐,不断做到“与人为善,海阔天空;与物为善,宇宙无限”,不断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人呵护自然,自然孕育人人”的良性循环(规律),只有遵循事物的良性循环(规律)才能实现矛盾双方的二合为一,不断取得矛盾双方的双赢、多赢,才能不断构建和谐世界——这才是真正的“道”!总之,老子的主旨仍是宣传“虚用”,同前两章相连,犹在宣传“无为”,所使用的方法,仍是由天道而人道,由自然而社会。
不讲仁慈,不安发议论,听任事物的自生自灭。这就是老子在对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无为之治”的大体原则。老子是一个勇敢的批判者,他具备了他同时代和以后诸多哲学家、学者所不具备的睿智和胆识。正是他第一个讲出了天不讲仁慈这样的真理,并用哲学的推理,把自然界的原理转向人世。在老子的眼中,天不带有任何人类道义和道德方面的感情,它有自己客观运行的方式。天虽然不讲仁慈,但也无所偏向,不特意对万物施暴。而它的滋生万物,给世界以蓬勃的生机,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社会文明得以昌明。因此,“圣人”(道)也不应对百姓讲仁慈,应仿效自然运行的样子,治理社会。如果治理者发的议论多了,人为(伪)的干预多了,各种矛盾也就会激化,更何况个人的意见往往带有片面性或谬误。
老子在关于“天”的问题上,既不同于孔子的“天命”,又区别于墨子的“天志”,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天”是由“道”产生的,它没有意志,没有好恶,更不是一种超自然的精神力量。这无疑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规律。老子的功绩,就在于他否定了有人格的天神,重新恢复和提出自然而然的道。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