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道德经》第六章的感悟
理平
老子《道德经》第六章(原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其意思是说(译文):谷神(“道”)无穷无尽,他可称为是原始的母体。万物都从这原始母体之门产生,可以说他是万物的本根。他绵绵不绝,似亡实存,使用他永远不会穷尽。
谷神不死,就是指“道”作为万事万物生成的渊源,就象山谷中的泉水一样,永不停息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道”在生成万物的过程中,同样要经过一个曲折、艰难的历程,要克服许多的艰难险阻,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谷神不死,体现出“道”的永恒性,即恒“道”。他想说明“道”的作用是无边无疆,无始无终的。从空间而言,它无处不在、无穷无尽,从时间而言,它历久不衰,天长地久。它孕育着宇宙万物而生生不息。认为“道”是在无限的空间支配万物发展变化的力量,是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体。它空虚幽深,无穷无尽,永远不会枯渴,永远不会停止运行。这种支配万物发展变化的力量,从今天的理解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有矛盾的存在,关键要把握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也就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从矛到盾,从盾归矛’(新的矛,即矛盾双方在公平、公正、公开和公信的前提下不断地得以化解,不断地得以共生、共存、共享和共乐)”。即实现矛盾双方合二为一,形成双赢、多赢,这就是老子给予后人的一种启迪。
“玄牝之门”、“天地根”,都用来说明“道”为产生天地万物的渊源。古代也有人把本章的要旨解释为胎息养生之术,认为“天地之门,以吐纳阴阳生死之所气。每至旦,面向午,展两手于膝之上,徐徐按捺百节,口吐浊气,鼻引清气,所以吐故纳新。是蹙气良久,徐徐吐之,仍以左右手上下前后拓。承气之时,意想太平元气,下入毛际,流于五脏,四肢绵受其润,如山纳云,如地受泽,面色光涣,耳目聪明,饮食有味,气力倍加,诸疾去矣。”(《御览方术部》引《修养杂诀》)这是把老子的思想与传统养生术联系起来的解释。这种思考的角度,也不失为对老子学说的一种发挥。
老子把神秘莫名的“道”喻之为母性动物的生殖器官,是非常贴切地描述了无所不能的,生育着万物的“道”的特性。这既反映出老子对人类因循守旧的厌倦,他担心社会的陋习和知识的狭隘会日益削弱人类对自然的洞察和对“道”的领悟;又反映出老子不愿意把“道”界定在某个认识范畴之内。他所关注着的“道”是宇宙、天地间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整体——对立统一,而不在于某部分的,或某种性质的界定或划分。因此,他的“道”具有不同于众的描述方式和认识角度。从今天的角度来说,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就是“道”,因为矛盾无处不在,无穷无尽,关键是既要看到矛盾的对立性,更要看到矛盾的统一性,我们不能只看到矛(盾),我们的思维不能从矛(盾)到矛(盾),从己到己,这只会形成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结果!从这意义上说,“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劣根性,因为这种理念自始自终未能超越人类自己,未能突破地球对人类的束缚,试想一下,人类如果从人类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话,必然会产生恶异、灭异的言行,必然是与人斗、与天斗、与地斗,一直斗到山穷水尽,资源枯竭,民不聊生;一直斗到人成为物质的奴隶(车奴、房奴)、金钱的奴隶、自己生产成果的奴隶(毒米、毒奶、毒油);必然会出现“人人害我,我害人人”的恶性循环(癌症)这就是“以人为本”的局限性和劣根性。反之,我们如果能从矛盾双方在公平、公正、公开和公信的条件下去洞察事物运动的规律,我们就能得出做人的哲理:把己当异,将心比心,通心乐心;把异当异,尊重理解,人人平等;把异当己,换位思考,无私奉献;把己当己’(新的自己),异己合一,灵欲合人。简而言之,“从己到异,从异归己’(新的自己)”良性循环,我们才能遵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人呵护地球,地球孕育人人”的规律(道),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实现“与人为善,海阔天空;与物为善,宇宙无限”,有了这样的胸襟,才能达到认识自己,挑战自己,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才能领悟到恶异、灭异的最终结果就是恶己、灭己,才能领悟到人类最大的敌人是人类自己,只有化异为己,化敌为友,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引领世界走向真正的和谐!
无独有偶,心理学大师弗洛依德也把人类的住房分析成是母亲的替代物,他说:“子宫是第一个住房,人类十有八九还留恋它,因为那里安全舒畅。”是的,人类最原始的本性表现为对母体的依恋,这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所体验。然而这种本性又在人类精神需求上,曲折地表现为依赖自然,企求与自然合为一体的强烈愿望。我们今天对自然的怀念,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也正如孩提之对温柔的母体,急切地希望在自然无穷的奥秘中寻回我们失去太多的东西。太多的城市的喧嚣,过度的工业污染,人口失调以及紧张复杂的人事关系,人们的精神承受着沉重的压力。我们致力于环境保护:种植森林,净化空气和江河海洋的水质,保护濒临绝灭的野生动植物物种,都是在拯救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们在哲学上、文化思想上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都是在寻回人类业已失去了的梦。我们应不断遵循“人人保护自然,自然哺育人人”的良性循环(规律),力避“人人征服自然,自然惩罚人人”的恶性循环(癌症),从而不断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重温老子给“道”赋予的睿智、广博和深渊的哲学涵义,对于今天社会文明的发展能遵循“以规律(道)为本为核心,全方位、良循环、可持续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启迪意义。人们大多惯于常规化的思维,大多只见矛(盾),只见局部,没有哲人哲理的思维境界,要么极左、要么极右,其实在左与右之间只要把握好平衡,还有“中庸”之道!这里的中庸不是不偏不倚,而是要公平、公正、公开和公信地把握平衡,要把左与右两股力量合二为一,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共同迈向和谐世界。要知道,打破常规,才会有认识的深化和观念的革命。读《老子》一书,我们尤其不可忘了这点。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