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定位是思考中国血缘宗法伦理文化(周礼)背后的决定精神,他的认识对象比孔子要更高、更普遍,老子的“道”包含了孔子的认识对象,即人伦关系,即中庸原则和信仰,但是还普遍于它。
因为普遍性超越孔子,所以社会关系中的道德文化就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去认识,就上升为更高的精神,于是伦理关系的道德,就改变了原来的属性,就如同盲人摸象,当能够更加全面认识“象”,原来对“象”的狭隘认识就变化了。
孔子伦理的“道”几乎是孔子思想的全部,孔子对伦理关系以外鬼神没有兴趣;而老子的“道”是整个物质世界的道,人是整个世界一小部分,物质世界是没有血缘感情的,因此把人伦关系等同物质后,老子认为人伦关系最终是一种物质关系,否定了儒家人伦血缘仁爱精神。
老子认为,人类的伦理关系,在更高层次的“道”来看,是冷冰冰的没有感情的“天地不仁”,它和万物一样,服从于“反者道之动”的运动规律。
老子以冷峻的眼光,把万物看作服从于“反者道之动”的麻木不仁的纯粹的物质精神,在西方文化看作是天之骄子的“人”,在以老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中却没有任何精神特权。
黑格尔称赞中国文化矛盾的思想,老子早在他两千年前用矛盾解释宇宙世界,黑格尔也是用矛盾的思想解释人类发展,但是他赋予了人类高于物质世界的绝对精神,这个绝对精神喜欢自由意志,在精神的自由中,实现精神的绝对追求。
概括比较,老子思想是简单的物质循环性、停滞性的矛盾运动,而黑格尔是独立于物质的精神以自由活动的形式,绝对创造出丰富物质的矛盾运动。简单的说,黑格尔认为精神运动决定物质运动。
黑格尔精神的独立运动和创造的思想,表达了西方文化特别是德国文化的主流,歌德文学、马克思文化、俾斯麦政治、贝多芬音乐、爱因斯坦科学,甚至希特勒思想,都是根源于德国民族对精神的特别崇拜,都是精神独立性、创造性的优秀(善)的表现,或者是恶的发泄。
西方人权文化,本质上是对精神神圣性、独立性的追求。
而在中国文化的传统中,老子思想最典型的反映出,人类超脱自然的独立人格化的精神完全不存在。
为什么老子否定人类精神独立性?
因为中国政治文化的专制属性和精神太强大,强大到完全不承认外部世界具有高于人类的客体的人格化的精神权威。
中国文化事实上把君王当作最高精神,它根本不屑认识外部世界人格化的精神,因此,老子也不能超脱这种文化束缚,当老子去认识人类以外世界时,绝不可能产生外部世界具有一种客观的人格化的独立精神的认识,这种认识会对中国王权精神的最高属性产生彻底怀疑。
而一旦认为人类精神是世界上唯一的,必然导致人类妄自尊大,必然导致统治者精神至高无上;统治者精神至高无上,必然导致人类精神的彼此压迫;而一旦精神受到压迫,无论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精神就都不独立,都不自由。
任何压迫,归根到底是物质的属性,是物质的运动规律,任何压迫是精神独立的死敌;精神只有摆脱压迫,才能独立、自由、解放。
而精神要获得这种解放,必须有一个超脱人类世界而独立存在的人格化的精神世界,只有认识到这个世界存在,并且产生信仰,人类精神世界的独立才得到强大保证。
老子宇宙思想,没有提供超脱人类而独立的人格化的世界精神,而是把人类精神等同纯粹的物质精神,这就没有去根本上质疑中国帝王的绝对精神权威,没有提供任何人格化的宇宙精神可以挑战帝王的权威,这样老子思想就以默认的方式,为中国文化的帝王绝对专制,提供了有利的最普遍意义的哲学基础。
认识西方文化一句最简单的话就是“人,认识你自己!”,几千年后,西方又流行一句话:“我思故我在”,这两句话意思是一样的,它们都是在不顾任何反对的声音,怀疑的眼光,鄙视行尸走肉的生命,在大声宣言精神的独立性。
“人,认识你自己!”如何认识?
这个问题的提出,揭开了西方文化区分主客体精神的序幕,可以比喻,这句话是西方精神一往无前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任何认识是在比较当中,那么认识人类,就只能去比较认识人类外部的世界,这样,人类的认识就产生了主客体精神。
人类自身的世界充满物质利害关系,而外部精神世界,必然要人格化,否则就无从认识;但是如若外部精神世界如同人类一样的物质精神人格化,比如古希腊神话,那么这不过是人类物质世界精神的投影,仍然是主体精神,如同新瓶装旧酒,不具有客体精神意义。
因此,客体精神必须既是人格化,又不能是主体物质精神人格化的翻版,而必须让它摆脱物质性,物质性就是相对性,因此客体精神必须否定物质的相对性,应该是纯粹的精神绝对性。
苏格拉底的“善”,浮士德最终精神追求的归宿,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马克思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理论,爱因斯坦科学的哲学基础,斯密的价值规律,等等,西方一切伟大思想,无不是在阐述一种绝对精神我行我素的运动。
中国文化中几乎不存在独立于人类物质利益的纯粹的人格化精神的追求。
老子的“道”是一种纯粹精神,但是老子反复声明,“道”的精神是纯粹物质的,是天地不仁的。
脱离人格意义,任何纯粹精神就等同物质了。
孔子的中庸仁爱精神,虽然有高度的人文意义,但它不是客体性的人文纯粹精神,而完全是世俗世界主体性的精神;和老子不同,孔子有仁爱的人文关怀,但这种仁爱最终归结为人类物质利益,因此孔子思想最终是通向老子最彻底的物质精神,因此老子和孔子最终是不相冲突的,他们彼此文化一致性意义,要远远大于彼此的分歧,这也是中国人同时喜欢老子、孔子的情况非常普遍的原因。
孔子“仁”的认识对象是他人,即我和他的彼此物质关系,这没有脱离和仅仅停留于人类精神的物质属性,还停留在摆平人类内部物质纠纷的水平。
老子、孔子的精神,都没有高于物质性的水平。
老子把人的精神直接泯灭在物质属性中;而孔子局限在人际关系中认识人的物质利益精神,而没有把人类统一为一个整体,去向宇宙质问:我是谁?我的精神朋友在哪里?(“人认识你自己”的引申)。
认识中国文化的老子、孔子,一定要结合西方文化,如若对西方文化不去认识、比较,就如同与世隔离,在对互联网文化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却大谈中国古代活字印刷技术对今天中国文化的空前意义。
本文不易理解,对此希望读者这样看待:如若在我的文字中,你得到了深刻的收获,尽管不少地方没有理解,但是你要相信它会如同你已理解的部分一样的深刻。这样的阅读思想取自他人,我认为有普遍性,仅供参考。
本文阅读,请参考上一篇177。
(本人代表作之一)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