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最突出的特质,不是他聪明,也不是他有智慧,是他知天命以后百折不回的努力,与特别的好学。
孔夫子所谓“学”、所谓“学问”,不是“知识”,是“智能”、是知道“安身立命”之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所以夫子会对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所以夫子也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学文”之事,都是学会了孝顺、友爱、信义等等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后的事。另外一章孔子就非常直接了当的说了:“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好学,不在文字记问,在做人、做事也。了解了这个脉络,才能了解为什么孔子弟子这么多人,鲁哀公问他,他所有的弟子中有谁好学,孔子说,只有颜回好学。而颜回的好学不在读书、记诵,在“不迁怒、不贰过”。《中庸》里说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才是孔子真正所谓学问。是学问,就要能用在自己身上。
历来讲这一章的三句话,几乎都是独立的三章。也就是说,“时习”、“有朋自远方来”、与“人不知而不愠”这三句,说不出一个脉络。《论语》是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答,旁边的人记下来的。当时,有个人问孔子某件事情,孔子回答了这三句话。这三句话一口气说出来,是回答一个问题。因此,这三句话是有个中心思想贯通的。
“时习”如果解释成“反复练习”,很多时候是很枯燥的,感觉不出特别的喜悦。我认为最好的解释是“因时而习”。譬如说我们要练习耐性,在不耐烦的时候,那才是学习的“时机点”。警觉到自己该学习耐性,然后努力在自己不耐烦的时候警觉、练习、进步,那才是真正的喜悦。其它,练习倾听、容忍、坚强、孝顺、… 等等,都有它的时机。这才是“时习”的真正意义,也才是孔子生活中学习的根本道理。否则,一般说反反复覆地练习,其实大部份时候都是很枯、无趣的,大部份的时候是不悦的,不是吗?
“朋友”两个字的解释,各有它纤细的不同。志同道合的人是“友”,同门师兄弟姐妹是“朋”。一个人若是不认真,那就根本没啥讨论头。一个人若是认真学习某桩事情、某个技术、某个思想等等,一定会有学习上的关卡。这个时候,如果师父在身边当然最好。但是大部份的时候,师父不在身边,于是就只有同门师兄弟姐妹切磋琢磨了。譬如说,学习打陈式太极拳,有某个动作或应用,一直抓不到诀窍。去跟学杨氏太极的门人讨论,招式不同,难于搔到痒处。甚至问其它学陈氏太极的门人也不行,因为师父不同,打法不同,拳架子的名称虽然一样,打法还是就不一样。就只有同一个师父、同一个门派的师兄弟姐妹才能切磋琢磨得深入、痛快、搔到痒处。因此,这“有朋自远方来”是说“切磋琢磨”。这远方来的朋友,可不是顺道而来,是专为寻求答案,找自己来的。能够跟自己相当的师兄弟姐妹切磋,能够互相讨论多年来自己跨越不过的关卡,能把自己多年来的心得想法让同门师兄弟姐妹印证,这可是非常大的快乐。真正用功的,必然有这种体会。
在切磋琢磨或是跟别人讨论的过程中,自己把多年精要的心得和盘托出,人家似乎还不太同意,自己也不会不高兴。这就是“人不知而不愠者,不亦君子乎”的意思。自己满心热诚将自己引以为傲的心得跟人说,却得到一副不以为然的响应,能维持心里不恼,这还真得有君子功夫不可。
因此,这一章三句话,一个脉络,就是“学习”:自己练习,跟人切磋琢磨,教导人家,三个层次。
《论语》开宗明义,就是谈学习。这是人之初就该有的态度,也是人到最后一天还应该保持的态度。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