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的命运
发布时间: 2009-06-11 07:43 来源:光明日报
演讲人:张其成 地点:北京中医药大学 时间:2009年5月
张其成,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中易国学院院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委员会理事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易学与中医》、《全解周易》、《黄帝内经养生大道》、《老子大道之门》、《修心养生》和《中医哲学基础》(主编)。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大家好!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健康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强调要“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这是有重大意义的。中医和民族医药事业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遭遇到什么经历,它具有什么新的意义,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中医及中医的未来发展?今天,我们请著名的张其成教授以“中医文化的命运”为题,谈谈自己的研究和认识。
挑战与失语:百年中医的坎坷历程
中医的危机从根本上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中医的命运是中华传统文化命运的一个缩影……是否废止中医已经不仅仅是中医界本身的事,而是整个思想界、文化界的事,是“中西文化之争”社会思潮的重要环节。
一百多年以来,中医所走过的道路真是坎坷多艰,几次险遇取缔。当然中医的危机从根本上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中医的命运是中华传统文化命运的一个缩影。
明末清初,公元16世纪,西医开始传入中国。西医是随着基督教的传入而传入的,来华的传教士带来了西医,但早期影响不大。直到19世纪初,随着西医牛痘接种法以及外科、眼科治疗技术的传入,这种影响才日益扩大,对中医造成的冲击也日益增强。1822年,道光二年,清政府在太医院废除了针灸科。1835年,美国传教士伯驾(PeterParker,1804-1888)在广州创办第一所教会医院。鸦片战争以后,教会医院由沿海进入内地,几十年间在各地迅速兴建。随着西医的传入,国人开始对中医的合理性产生了质疑甚至否定。
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废除中医的人是俞樾。俞樾是一代经学大师,他在1879年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废医论”;之后又发表《医药说》,提出“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的观点。第一次政府部门公然排斥中医的行为发生在1912年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这就是著名的“教育部漏列中医案”事件。当时教育部第一届临时教育会议通过了《中华民国教育新法令》。这个《法令》前后两次颁布(1912 年11 月和1913 年1 月),都没有把“中医药”列为教育学科,而是只列了西医。这在当时引起中医界强烈抗议,纷纷要求将中医列入教育计划,但被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汪大燮明确拒绝。后来为了安抚中医界的情绪,又辩称“非有废弃中医之意也”。
政府部门第一次明确提出废除中医是1929年2月国民党政府卫生部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议通过的“废止中医案”,这个提案是余云岫提出来的,全称是《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议案一公布,立即遭到中医界的强烈反抗,这一次引起的震动远远超过了1912年。大批中医药人士纷纷抗议游说,抗议高潮是3月17日,全国281名代表在上海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成立了“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组成请愿团,派5名代表到南京请愿,要求立即取消议案。国民党政府不得不撤销这一法令。后来中医界把“3·17”定为“国医节”。
伴随着新文化运动“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提出,传统文化遭到猛烈的抨击,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中医药学也不可避免地遭到前所未有的批判。是否废止中医已经不仅仅是中医界本身的事,而是整个思想界、文化界的事,是“中西文化之争”社会思潮的重要环节。中医药学作为“旧传统、旧文化”的一部分,也遭到了批判或否定。
新中国建立初期,余云岫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继续提出“改造旧医实施步骤”的草案。50年代初,卫生部副部长王斌提出,中医是封建医,应随封建社会的消灭而消灭。因为毛泽东主席大力扶持中医,最终卫生部两位副部长王斌和贺诚被撤职。
改革开放以来,中医在政策层面上获得支持。1982年,新修改的《宪法》中提出“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然而,对中医药学是不是科学的争论一刻也没有停止。有人提出中医不能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检验,所以“中医是当今最大的伪科学”。
百余年来,中医的命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捆绑在一起,风雨飘摇,一路走来。
萧龙友、施今墨、孔伯华和汪逢春是民国时期京城四大名医。
国外“中医热”与国内“养生热”
现代科学发达的西方国家,经过了从排斥中医到信中医、看中医的过程,并渐渐开始出现“中医热”。
难道经历了两千多年的中医药学真的不堪一击吗?不!恰恰相反。面对西方科学文化的挑战,中医药学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现代科学发达的西方国家经过了从排斥中医到信中医、看中医的过程,并渐渐开始出现“中医热”。
1973年4月,中医针灸在国际上首次取得合法地位,美国第一个中医法在内华达州诞生。经过3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近10年,中医药文化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越来越多的民众选择中医药、使用中医药、学习中医药。中医药文化逐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同,中医药作为合法的医疗保健手段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医疗保健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医和针灸在全球160多个国家有着不同程度的应用,并在一些国家具有合法医学地位。国外中医和针灸从业人员约有30万—50万人之众,中医医疗机构至少已达10万多家。美国开始将中医从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分离出来,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医学体系对待。英国有近五分之一的人口经常使用中医药,每年在中医等传统医疗方面的消费开支达1.3亿英镑。一些国家还将中医针灸纳入医疗保险范畴。
国外的中医教育、科研势头很好,目前已有7所正规大学开设有中医系或中医专业,一些国家还批准了民办中医大学为正规教育机构,美国知名学府60%的医学院开设“替代医学”课程,其内容也涉及中医。全美已有超过80所的中医高等教育机构。国外一些权威科研机构开展了中医药、针灸研究项目,一些国家的政府也开始大规模资助中医、针灸研究。中医药科技国际合作项目越来越多。中药材及中药产品国际销量稳步增长,2006年出口中药产品销售额达到了8.3亿美元。
去年北京奥运会上,奥运村里开设中医门诊,提供中草药治疗,外国运动员排队尝试古老中医疗法,中医、针灸、推拿等疗法受到极大欢迎。
再看国内,民众对于中医的热情持续高涨,电视媒体的中医养生讲座受到民众欢迎,养生图书持续热销。民间学中医呈现热潮,一些名人也拜师学医。
中医养生热背后的原因
第一,中医有明显、确切的疗效;第二,中医药的简便、低廉;第三,中医符合健康总体需求,符合大生态的医学模式;第四,中医吸取了中华文化的精华,符合国人的文化传统,贴近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为什么在现代科学高度进步、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物质生活高度富裕的西方国家掀起中医热?为什么中医养生在我国反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潮?我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中医有明显、确切的疗效。疗效才是硬道理。我参加过一个“关于中医药学特色与优势的调查和研究”项目,调查表明,中医药治疗具有安全、有效、低毒等优势,通过辨证论治原则组成的复方,具有比单味药更优越的整体调节功能,从而更有力地纠正机体的各种不平衡状态,为有效地治疗复杂疾病奠定了基础。中医非药物治疗使用器械或手法,发挥着整体功能综合调节和协助人体自然康复的作用,强调因人施用、辨证施用,注重医患双方的互动性和方法的实用性、有效性。通过临床调查,结合文献研究,发现中医擅长诊治多系统、多器官、多组织的综合病变,擅长治疗经西医化验、透视、拍片却无法诊断的疾病,如头晕目眩、疲倦无力、四肢倦怠,或心悸、失眠、健忘、无名发热等;心因性疾病、心身疾病;男性病如阳痿、精少,妇科病如痛经、闭经、不孕症、月经少、经期延长等;对病后调理、体质虚弱、气血两亏的人、服西药有过敏反应及副作用者采用中医治疗往往能有满意的疗效,对长期服西药不见疗效的人,改服中药往往速见疗效。针灸治疗偏头痛、腰腿痛比西医具有更好的疗效。许多疾病西医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这是西方国家发展中医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中医药的简便、低廉。这是经济的原因。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为什么要发展中医呢?除了中医的疗效以外,其主要原因就是医疗费用低廉。WHO西太平洋区传统医学官员曾说过:“使用中医比西医在某些程度上性价比更高。”海外中医发展迅速就是考虑到降低医疗保健成本。因为政府在公民医疗保健方面的财政负担过重,为了省钱,为了用较低的投入获得较好的医疗保健效益,所以选择中医药、针灸。
第三,中医符合健康总体需求,符合大生态的医学模式,符合回归自然的世界潮流。当代社会疾病谱发生变化,人们健康观念有所改变,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相结合模式转变,现代医学理念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调整,全球崇尚天然、回归自然、绿色环保的潮流进一步发展。中医药恰恰符合这种社会需求,因为中药大都是以植物、动物等为原料,污染少,副作用小。而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更符合这一潮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百姓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人们害怕生病,也生不起病,所以开始越来越重视养生,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和方法符合普通百姓这一基本愿望。
第四,中医吸取了中华文化的精华,符合国人的文化传统,贴近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医养生是建立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当老百姓从“春捂秋冻”、“冬吃萝卜夏吃姜”等谚语中感受到这里面含有中医养生的道理时,就不仅对中医是亲切的,而且是感情深厚的,对它就有了高度的认同感。
养生其实很简单,它不是要你特意去做一件与日常生活无关的事,养生恰恰就是日常生活,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WHO——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有一项数据:由生活方式引发的健康问题占60%,环境和社会因素占17%,遗传因素占15%,医疗干预仅占到8%。养生说到底就是要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并且把它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182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澳门开设的中国第一家眼病医院
寻根求源:中医文化的魅力
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和”……中医说一个人有病了,那是阴阳不和。怎么治病?就是调和阴阳。病治好了就是阴阳调和了!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中医还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融合了儒道佛文化的精华,凝聚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和”。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如果用一张图来表示那就是“太极图”。“太极图”集中体现了阴阳和谐的价值理念,体现了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的规律。汉代以后,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佛三足鼎立。如果用太极图来说明三家,那么白的部分是儒家,儒家崇尚的是阳——刚健坚毅、自强不息的精神,道家崇尚的是阴——柔弱居下、清静无为的精神。当然儒和道不是截然两分的,而是像太极图阴阳鱼一样交互在一起。再看从古印度传来的佛家,如果用这张太极图来说明,在什么位置呢?我问过很多人,有人说在两个点,有人说在中间,也有人说在外面一圈,可能都对。为什么?因为他们是从不同角度来理解佛家的。这里不多讨论。我要说的是儒、道、佛三家都是讲“中”,都讲“和”。
其实,传统文化里面还有一家,那就是医家。医家不仅是一种医疗技术,也是一种文化哲学。中医是崇尚阴还是崇尚阳呢?其实中医是讲阴阳平和、阴阳不偏的。可以说中医是阴阳哲学的最佳体现。中医说一个人有病了,那是阴阳不和。怎么治病?就是调和阴阳。病治好了就是阴阳调和了!有人攻击中医就说一个阴阳太简单了!其实越简单的东西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中医是一种阴阳中和的文化!应该在我们中华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汉以后的中医还融合了儒道佛文化的精华,除了儒道佛共有的中和观念、儒道共有的“天人合一”思维方式以外,中医从孔孟儒家那里还接受了伦理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医德规范。中医有一句话说“医乃仁术”,这个“仁”就是儒家的“仁”。那么道家呢?中医从老庄道家那里接受了养生思想,道家重人贵生、自然无为、虚静柔顺的养生思想及其方法对中医影响重大。当然反过来,中医对儒家、道家乃至佛家也有反影响,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不是单方面的。历史上就有儒医、道医、佛医。如果再往前推,《周易》的阴阳哲学就是中医理论的渊源了。
中医和西医的区别说到底就是文化的差异,表现在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上都有所不同。可以用两张图来说明,中医采用的是太极图,而西医是矛盾图。共同点在于都有黑和白,然而结构不同、关系不同。中医对待疾病采取调和性治疗,西医采取对抗性治疗。在西医看来,一定要找到疾病的原因,然后将它杀灭。中医不是这样。我有一个朋友是中医肿瘤专家,他说中医不是以杀灭癌细胞为目的的。如果以杀灭癌细胞为目的,那么中医的疗效肯定赶不上西医的放疗、化疗。中医是改变产生癌细胞的身体环境,让癌细胞不发作。所以中医治癌症虽然没有杀灭癌细胞,但可以延长存活期,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德国前年有个报道,有一项研究是寻找癌症在放化疗之后反而扩散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是主要的癌细胞被杀灭以后,那些为辅的癌细胞原本是不发作的,这一下都跑出来了。可想而知,这种治疗并没有改变产生癌细胞的内环境。而中医的主要治疗思路就是改变内环境,提高自治愈、自修复的能力。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命系统,不是西方二元对立的理论可以解释的。人是有可以自我治愈的能力的,中医就是采用中药、针灸等方法去激发这种自我治愈、自我调节能力。
再看中医是怎么对待健康的?中医认为一个人的健康标准就是,是不是和谐。要达到三个“和”:人与自然要和谐,这叫天人合一;人与人之间要和谐,这叫人我合一;人自己心身要和谐,这叫形神合一。达到这三个层面的“和”,才是健康的人。《黄帝内经》说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调理阴阳,“以平为期”,就体现了阴阳和谐的理念。
清人《医道图》,描绘脉诊场景,这是中医最基本的诊断手法
森林和树木:中西医文化的异同
有人说:“中医是治人,西医是治病。”也有人说:“中医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西医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些说法虽然有些尖刻,但中医重视整体、重视宏观,西医重视具体、
重视微观,倒是事实。
有人说:“中医是治人,西医是治病。”也有人说:“中医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西医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些说法虽然有些尖刻,但中医重视整体、重视宏观,西医重视具体、重视微观,倒是事实。
SARS,新世纪人类遭遇的第一场瘟疫灾难。当它突如其来的时候,中医和西医调动起自己所有的智慧勇敢地面对。西医采用微观、精确的方法寻找SARS的病原体,现在找出是一种变异的冠状病毒,然后运用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这一病毒进行测序,接下来就要筛选、开发能杀灭这一病毒的药物;中医则用宏观的、辩证的方法,不管它是什么病毒病菌,都是一种邪气,“非典”属于温病范畴,根据症状、体质等信息,就可以辨别出不同的“症”。然后对“症”下药。西医采用对抗性治疗,需要找出敌人,然后制造出针对性的杀伤武器去杀灭敌人;中医用药物增强体内的正气,调整人体的自组织能力,让机体的正气——自组织能力营造出一个病毒不能生存的内环境。
西方人用分析还原的方法看待问题,中国人用整体思辩的方法看待问题。中医把人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体小宇宙,宇宙大人体”。在中医看来,人体内部是一个整体,人体与外部环境也是一个整体。人体内部的各结构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各功能之间是互相协调、互相影响的。人和自然环境之间也是密切关联的,中医历来重视人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联系,重视季节、昼夜、地理环境等对人体的影响。反映了“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东方思想。这种整体思想贯串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治疗和养生等所有领域。
对待疾病,中医学是辨别“症”,西医学是辨别“病”。“症”是整体的、宏观的“森林”,“病”是具体的、微观的“树木”。过去,中医在没有现代科学知识和精密检验仪器的情况下,发明了一套独特的诊断、治疗疾病的方法——“辨症”。首先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收集病人反映出来的客观信息,然后根据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对脏腑、气血以及六经、三焦、卫气营血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以寻找病症的根源和病变的本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最后判断为某种性质的“症”。这一过程,中医称之为“辨症”。根据辨出的“症”,然后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方剂。
神医华佗曾给两个都患了头痛身热、症状完全相同的病人看病,在给他们开方时,一个用了泻下药,一个用了发汗药。有人大惑不解地问:“为什么同样症状却要开出了不同的药方?”华佗说:“他们两个人一个是内实症,一个是外实症,所以要用不同的治法。”到了第二天,两个人的病全都好了。在中医看来,不同的病症,可以是同一个“症”,也就可以采用同一治疗方法;相同的病症,可以是不同的“症”,也就可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第一部辨症论治的临床医学经典。它系统创立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症论治原则,其中以六经辨症治疗伤寒,以脏腑辨症治疗杂病的,使中医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辨别病“症”是不是准确,直接关系到用药处方的效果。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辨症论治的临床医学经典
悖论:中医是不是科学?
“科学”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疗效才是检验医学的标准。是不是“科学”有什么关系?有没有疗效才是最重要的。
那些主张要取消中医的人,一个最大的理由就是“中医不科学”“中医是伪科学”。要回答中医是不是科学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只要搞清楚什么是“科学”就一目了然了。
我曾多次说过,如果按照西方关于“科学”的严格定义,中医当然不是“科学”。因为严格意义的“科学”是十七世纪牛顿力学之后才有的。这种“科学”必须要符合三项要求,那就是逻辑推理、数学描述、实验验证,必须具备客观性、精确性、可重复性、可验证性。试想二千年以前在中国诞生的中医学怎么是这种“科学”呢?所以我一直不赞成用“科学”这个词来评价中医。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体系,中医和“科学”是两个体系,为什么要用西医、要用“科学”来评价中医呢?
可是面对现代科学的强大话语霸权,中医的“现代科学化”似乎成了必由之路。一大批老中医在忧心忡忡:中医的现代科学化能否继续保持中医的传统?能否继续保持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我在上世纪末提出“中医现代化悖论”:中医能实现不改变自己非现代科学特色的现代科学化吗?简单地说就是中医学不是现代科学,能做到既保留这一特色又符合现代科学规范吗?中医学“现代化”,必然要以丢弃或改变自己的特色为前提;可是不“现代化”又难以融入现代科学的大潮。当代中医就这样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面对一场生与死的抉择。中医学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现代化—科学化—西医化—毁灭化”的危险境地。
这个“悖论”一经提出即引起各方的关注和争议。我要申明的是,我决不反对中医现代化,但反对在“现代化”的旗帜下搞“科学化”、“西医化”;我决不反对用科学方法来研究中医,但反对用“科学”来改造中医。我始终认为中医药的科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但目的不是要改造中医,尤其是在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情况下,不要妄下结论。
“科学”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疗效才是检验医学的标准。是不是“科学”有什么关系?有没有疗效才是最重要的。“国医大师”陆广莘多次呼吁:目前我们所要做的不是争论中医是不是“科学”,而是要回归医学的目的。医学——无论中医学还是西医学,都是以人类生命的健康为目的的,而医学的这一目的还远远没有实现,是需要长期努力、不断探求的。不管白猫黑猫,逮到老鼠就是好猫。在探求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可以用物理的、化学的方法,也可以用阴阳五行的方法,可以用“科学”的方法,也可以用“非科学”的方法。当然最理想的就是多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人文与科学的统一、微观和宏观的统一、分析还原与整体思辨的统一,形成一种融合中西医各种医学之所长的新的医学形态。
元代壁画,描绘了治疗眼疾的场景。
展望:中医的未来发展之路
中医的当务之急不是去设法求证自己是否“科学”,不是去用还原论方法寻找自己的物质基础,而是要集中精力、认认真真地去研究一下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劣势在哪里?
对于中医的发展,我的基本主张是:坚守主体,发扬优势,融会新知,开拓创新。
实际上,中医应当也只能按照中医的规律去发展。中医的主体不能丢,这个主体就是中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中医要发展,必须要重新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中医本身自有一套理论体系与发展规律,中医在为自己的生存寻找依据时,不必要用另一套话语系统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太极图阴阳符号,以白色表示阳,以黑色表示阴
我们必须要搞清楚中医的主体定位。中医学是基于人文和生命的医学。所谓基于人文,是说中医学不仅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人文精神、人文品格,而且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中医用阴阳五行等人文模式构建了自己的医学体系。人文关怀、人文精神、人文品格这是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应该具备的,但阴阳五行的人文内涵却是中医所独有的。当代著名中医学家王永炎院士曾说过:“中医是基于生命的医学,西医是基于疾病的医学”。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中医关注人的整体生命,而不是具体的物质结构。中医将人看成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的整体,用整体动态思维看待生命的变化,人的健康就是整体生命的和谐,人的疾病就是整体生命的失衡;西医更关注疾病,用还原分析思维看待人的疾病变化,用物理和化学原理来解释病因、病理、病位。中医和西医各有优劣,各自解决了生命不同层面的问题。两者是“和而不同”的,如果抹煞了两者的不同,把中医简单地还原为物质结构,甚至把中医改造成以还原分析为基本方法的自然科学,中医也就不成其为中医了。
就目前情况而言,中医的当务之急不是去设法求证自己是否“科学”,不是去用还原论方法寻找自己的物质基础,而是要集中精力、认认真真地去研究一下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劣势在哪里,是要制定临床评价标准,对中医治疗的疗效进行统计、评估,找出中医的优势病种,哪些病中医疗效超过西医?然后去发扬这一优势。千万不要处处与西医争短长,更不能包打天下,自欺欺人。在此前提下,要吸收现代科学的成果和方法,不断开拓创新。
中医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复兴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医学的复兴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数千年的不竭动力,在中医中药的庇佑下,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生命得以繁衍,身体得以康健。中医药学体系融合了历代的人文、科学成就,较完整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其理论原理和方法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今天的中国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已经有足够的自信来面对自己的历史文化。自然,我们也应有足够的勇气面对中医现实存在的问题,直面中医今天所处的困境,以理性的态度来继承和发展中医。
中医学为人类提供另一种科学范式。中医学不是那种建立在结构论、还原论、公理论基础之上的科学,而是一种建立在生成论、整体论、模型论基础之上的科学。中医将治病与治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德术并重,体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巧妙结合,在西方工具理性的科学之外,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具有东方特色的科学范式;其迥异于西方科学的“气—阴阳—五行”思维及理论工具为科学的多样性提供了一个鲜明的注脚。中医学为人类的思维方式提供了另一个不竭的源泉,丰富了人类科学的宝库。
中医是中国的原创医学,是当前最有可能带动我国科技创新并领先世界、引领全人类健康事业方向的医学。中医学在人类健康事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药能够发展延续至今,正是把握住了人与外在环境密切相联的规律,从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多因素出发,整体、全面地把握人与自然的联系,揭示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保护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提高生存质量。中医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尊重人、保护人,以德为先,治病的同时将人作为活生生的个体来看待,注重人文因素在发病过程中的影响。中医以不伤害人体为本,望、闻、问、切四诊,充分尊重人;针灸推拿等各种治疗以给人的损伤和刺激最小为基本原则,中医治病所选用的药物均来自天然药物。中医药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发展中医药是解决卫生事业发展困境、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必然选择。
未来的世界应该是一个多样性的世界。文化是多元的,科学也应该是多元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应该与时俱进,与当代文化并行不悖,中医与西医应该和而不同,殊途同归,共同为人类的健康事业服务。谢谢大家!
大约在11世纪初期,中医切脉诊法便传到了阿拉伯。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