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母过后,还有教父吗
——由“健康教母”马悦凌的倒掉想到的
本报记者 张维
去年夏天,倒了张悟本;今年夏天,又倒了马悦凌。
倒马过后,有的媒体联想起近些年先后倒掉的胡万林、刘太医、李道长们,大发感慨:大师何以前赴后继、层出不穷!
大师成名,靠媒体包装;对大师批判,也是媒体打先锋。对比两支媒体队伍,无论是规格还是力度,包装者都远逊于批判者。为什么批了那么多年,反倒批出了这么个乱象局面?
破解此题,须从反思媒体的批判入手——
首先,缺乏新意,程式化的批判让人生厌。试问:批了胡万林批刘太医,批完张悟本批李一,眼下又在批马悦凌,除了人名更换之外,从内容到形式,整个主流媒体上的批判有新意吗?
学历低,身份假,证件不齐、资质有问题,等等等等,了无新意!
即便是拉开架势,所谓对大师们的观点展开批驳,也难免落入以偏概全,或用西医标准评判中医理论的俗套。以偏概全,一好百好,一丑百丑,不是全盘肯定就是全盘否定的极性思维,容易引起群众的反感。用西医标准评判中医理论,既批不到点子上,又凸显了当事专家们的心胸偏狭和知识面过窄。
从正常思维推想,大医院、正规医院、正牌专家,是人们治病就医的首选。正规医院、正牌医生能治的病,人们不会到野门诊找江湖医生;就近能治的病,人们不会到大山深处求助左道旁门。找胡万林看病者100%是被大医院“已判死刑”的人,对这些人,治好一个就是奇迹,治好十个就不该视为偶然,治好几十个就应该好好研究一下其治疗方法的积极意义。以现代医学解释不了为由简单地全盘予以否定,不是真正的科学态度;从100%“已判死刑”的人里边找几个人作为被非法治死的证据,更缺乏逻辑说服力。
事实上,正是这些年来以科学的名义搞的一次次“大师批判运动”,把千千万万本来可以接受科学的人们推到了科学的对立面。
可以说,没有新意的批判,如同换汤不换药的治疗,对于解决问题不会有任何意义。如果按照老模式继续批下去,不远的将来,“健康教母”必将以“健康教父”的面目重现江湖。
其次,公道不彰,批判的动机令人质疑。早在去年批判张悟本的时候,就有网友质问:医疗卫生改革不成功,老百姓意见大,难道都是中医造的孽?为什么这些年媒体批判的都是清一色的中医?大医院那么多问题咋就没出一个大师级的反面典型?是柿子专拣软的捏,还是媒体记者选择性失明?
“有些医生告诉患者,冠心病可以搭桥,也可以介入,搭桥要开胸,介入不开胸,我认为这种引导是非常荒谬的。”多次在媒体上公开炮轰过度医疗的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指出,国际上,支架和搭桥手术的比例是7:1或8:1,但在中国,这个比例高达12:1。“我们还没有明确的数字,美国的结论是,过度医疗致残致死的后果,已经远远超出自然灾害、战争、空难和交通事故所导致的伤害后果。”胡大一强调:“大量不需要介入治疗或不能从介入治疗中获益的患者正在被置入支架,如果不是诱导消费、过度医疗,怎么会在一个患者人体内置入13个支架?”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透露,2009年中国输液用了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个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
忽悠老百姓乱放支架或滥做搭桥手术的正规专家没有谁被点名批判过;
忽悠老百姓全民输液的人也没有谁被追究批判过;
最先把三聚氰胺用于奶制品的人,最先用瘦肉精害人的人,最先发明人造鸡蛋的人,最先发明地沟油的人,没有媒体透露过他们的名字,更没有媒体对他们穷追不舍地批判过。
是他们的罪恶不够大,还是他们头顶正规学者的光环?
(转自《当代健康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