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则关于苏宁控股集团持有的苏宁易购全部股份质押给阿里的新闻,引起很多人关注。
其实这件事情,还可以跟最近热火的“社区团购”可以有一些关联分析。
按照我的文章风格,我会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跟大家说清楚,并且会普及一些知识,寓教于乐。
本文可以分为4部分:
1、企业融资方式科普。
2、苏宁质押事件始末
3、苏宁困境缩影。
4、社区团购的资本扩张性体现
(1)企业融资方式
现代企业的融资手段是比较多的,但主要来说也就是三种:
1、发行债券:也就是在债券市场上发行企业信用债,等于面向社会借钱来融资,是目前国内稍微大一点的企业最常用的手段。
2、上市融资、定向增发、减持套现:这三种都是面向股民或者机构融资,通过出售企业股权,来换取现金流,股民持有企业股权获得企业估值收益以及长期分红收益。如果企业发展得好,股民就能享受企业发展所带来的红利,反之如果企业发展不好,股民就需要承担企业亏损所带来的估值打折风险。
3、股权质押,要进行股权质押的前提是得能是上市公司,因为只有上市了,股权才能很轻易的变现,因为股市是流动性最好的投资市场。
以上三种融资手段来说,债券是最常用,也是规模最大的。
2019年,我国非金融企业债券市场共发行9119只债券,累计发行规模为9.5万亿。
对比一下,2019年我国企业IPO上市融资规模是5367亿元,跟债券发行规模比起来,还是差了不少。
至于股权质押规模,2019年底,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质押市值规模是4.49万亿元。
这三种融资手段各有利弊,我们来简单对比一下。
1、发行债券,就是最简单直接的借钱,只不过是企业公开向市场借钱,债券投资者购买了债券后,只要企业不倒闭,等债券持有到期后,债券投资者就能连本带利拿回本金和利息。
只不过最近因为持续的去杠杆和资金面收紧,不少企业开始暴雷,企业暴雷意思是,企业在债券到期后,没有钱偿还投资者的本金和利息,形成债券违约。
企业发行债券融资虽然直接,但到期后需要偿还本金和利息,所以债券发行越多,到期偿还压力越大。
本次苏宁之所以会陷入困境,也是因为前期企业债券发行太多,导致今年到期偿还的债券压力很大。
2、上市融资和定向增发,对企业来说是最优质的融资方式,因为这是不需要还的。
比如说一家企业上市融资,只需要拿出10%的股份出售给市场投资者,比如说一家企业估值1000亿,那么上市融资就能融资到100亿,这100亿是以企业永久性出售10%股权所换来的,是出售行为,所以不需要还钱,也没有利息。
并且,一旦上市之后,剩下90%的股份,企业也可以在享受高估值的情况下,择机减持,让大股东提供了最优质的变现渠道。
这也是为什么企业都要打破脑袋上市的缘故,因为“利益”太庞大了。
3、股权质押,是一种在不出售股权的情况下,企业把股份抵押给银行,换取贷款的一种方式。
在股权质押期间,股权的所有权仍然在企业手里,股权只是作为抵押品放在银行那里,企业借此从银行那边获得利息相对较低的贷款。
股权质押是上市企业最方便的一种融资手段,因为门槛很低。
通常来说股权质押的价格,会是当前股价的一半。
举个例子,昨天苏宁控股把所以持有的股权全质押出去,昨天苏宁的收盘价是8.68,这意味着苏宁控股是按照不高于4.34价格把手里持有的3.71亿股质押出去。
根据昨天新闻报道,苏宁控股本次质押从阿里那边获得10亿融资贷款,这相当于苏宁是按照2.69元/股的价格,把手里持有的3.71亿股质押出去,而苏宁的昨天股价是8.68。
之所以会给这么低的质押价格,主要也是因为2018年全年股灾的阴影。
相比关注股市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在2018年10月份,股市跌破2500点的时候,一度发生了“股权质押”危机。
在2015年牛市里,很多企业在高位质押手里的股票融资。
结果从2016年~2018年,股市连续走熊,股价腰斩之后再腰斩。
比如说一家上市企业,在股价还有20元的时候把手里的股份都质押出去贷款,按照10元的价格质押出去。
结果后来股价一路下跌,跌到了10元的质押价格,这时候银行就会要求企业补充保证金。
银行在股权质押里,不会催企业还钱,正常情况下,企业可以不停的质押手里的股份,只要按时间缴纳利息就行了。
那么银行如何控制风险呢?
就是当股价跌到质押的价格时,有强制把企业所持有的股份平仓,来偿还银行贷款的权利。
也就是说,一家企业在股价20元的时候,把持有股份按照10元质押出去,结果后来股价一路跌到10元时,假设企业没有钱补充保证金,银行就会把企业的质押股份给强制平仓。
但是你们也知道的,企业大股东持有的股份,动辄就是数亿股,一旦这么多股份强制平仓,就会引发市场“流动性危机”,也就是没有人接盘。
从而就会引发恶性踩踏事故。
所以2018年10月份,为了救市,当时是连发了十几道金牌,不断吹政策暖风,才好不容易把股市给救起来,制造了这一波持续了将近两年的上涨行情。
而后,上面也一直鼓励企业在股市拉起来之后,通过减持股份的方式来去杠杆,而尽可能降低股权质押的比例。
所以,当前股市的质押规模是从2018年的5.4万亿峰值,一路下降到现在4万亿左右的规模,下降了1万多亿元。
而去年和今年,股市里的大股东们一直是以非常大力度的减持规模,来从股市里套现。
2015年大牛市,是A股上一个减持最多的年份,但也只减持了5337亿元。
去年A股大股东减持3343亿元。
而今年A股的大股东净减持6468亿元,而且这还只是计算到11月底的,不包括12月的。
今年A股大股东减持规模这么多,有多方面因素:
1、A股整体处于历史高位,别看上证指数还在3300点徘徊,但是深证和创业板都接近历史最高位置区间。
而且过去两年,有很多股票,特别是半导体、医药、消费等板块,很多股票价格都是涨了五六倍,处于严重泡沫化状态,这种情况下,最了解自己到底值多少的产业资本,用脚投票去大规模减持也就不奇怪了。
2、今年因为疫情,很多企业日子不好过,再加上最近这半年央行开始收水去杠杆,所以不少企业的资金压力很大。
在以往,企业资金压力大,还会通过发行债券和股权质押等方式来融资。
但今年很多企业本身就因为债券发行过多,债券偿还压力大,而且因为央行收水和国债收益率上涨,导致企业融资成本也跟着提升,也就是不好“借新还旧”。
这种情况下,在二级市场里减持套现,对大股东来说是性价比最高的方式。
当然,这意味着风险由热衷于追涨的股民买单。
(2)苏宁质押事件
看完这个企业融资的知识普及后,我们再来看苏宁质押事件会清晰很多。
先来看苏宁的前十大股东名单。
可以看到,目前苏宁易购的十大股东里,张近东是以19.52亿股,占总股本20.96%是第一大股东。
而苏宁电器集团和淘宝则各持有19.99%的股份,是并列第二大股东。
也就是说前三大股东都不是这次质押事情的主角。
第四大股东苏宁控股集团,才是这次质押事件的主角,但其持有的股份只有3.71亿股,占总股本为3.98%。
这里说明一下,苏宁集团旗下的上市企业只有“苏宁易购”这个装入苏宁主要电商和门店资产的上市主体。
然后张近东和苏宁电器、苏宁控股来持有苏宁易购的股份,作为行动一致人来对苏宁易购控股。
本来苏宁这次质押规模并不大,而且也不是外界一些媒体片面解读的那样,是苏宁把所有股份都质押给阿里。
因为第一大股东张近东,和第二大股东苏宁电器集团,各自也有质押股票,但还有相当大一部分股份没有质押。
张近东只质押了手里的15.37%的股份,苏宁电器则质押手里38.18%的股份。
另外,今年3月7日,苏宁电器曾经质押其手里的苏宁易购7.11亿股,这个规模远比这次苏宁控股集团质押的3.71亿股要多得多,但当时都没有什么新闻。
所以本来这的确只是一次正常的企业融资行为。
而这次苏宁控股所谓的把股份都质押给阿里,之所以会被这么多新闻热炒,主要原因有几个:
1、在10月底,国内信用债市场频繁暴雷,永煤、华晨这样的三A级国企都债券违约,大大中伤了国内企业债券市场的信用。
在10月底的企业信用债市场里,受到流弹影响的还有紫光集团和苏宁集团这两大主角。
比如说苏宁的债券,也是从11月开始就一路暴跌走低,最近虽然有所反弹,但走势也不太妙。
当时坊间就一直有传闻,苏宁的资金流是比较紧张的。
但苏宁为了给投资者信心,在11月份是连续发布公告,宣布要大额回购自身债券。
整个11月,苏宁连续几次公告回购债券,总计回购了30亿元。
但即使如此,苏宁的债券虽然从最低点79元,反弹到90元附近,但随后又再度回落到现在85元左右。
在企业债券里,100元是发行面值,一般只要企业债券价格远低于100元,就意味着投资者对企业到期是否能够偿还信心比较缺乏。
所以正常企业债券会在100元附近很窄幅震荡。
苏宁当前债券仍然还只是在85元,也意味着即使苏宁大手笔回购债券,投资者依然不是太有信心。
2、在这种情况下,苏宁旗下某个企业,把持有的苏宁易购股票都质押给阿里,就很容易被放大报道。
比如说,大多数媒体的报道里,给人感觉是苏宁集团把自己所有股份都质押给阿里了。
但这实际上只是苏宁易购的第四大股东,苏宁控股被质押所有股权,变相把持有的3.98%苏宁易购股份质押出去而已。
不过因为好巧不巧,苏宁集团是分了两家企业持有苏宁易购企业,而持有股份较少的还是叫做“苏宁控股”,并且还的确是质押了张近东手里持有的苏宁控股所有股票,这使得媒体很容易在做了真实报道的同时,去添油加醋进行某种引导,来赚取流量。
因为这种“苏宁控股把持有的苏宁易购股票都质押给阿里”的新闻,的确是在报道真实的事情,但却很容易给人误导为苏宁质押了手里的所有股票。
3、这次质押股票的对方,不是正常银行或者证券,而是阿里,这就给了更多话题炒作空间。
因为最近一段时间,阿里因为蚂蚁IPO暂停的事情,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上。
所以,本来一次比较正常的企业融资行为,却因为一系列元素糅合在一起,变成刷屏式传播。
(3)苏宁困境的缩影
本来苏宁这次质押3.98%股票的事情,只是一次普通的企业融资。
但在这个节骨眼里,还是找阿里融资,确实还是有一些不同寻常的信号。
首先大家从上面分析也看到了,淘宝是苏宁易购的第二大股东,持有苏宁易购19.99%的股份。
换句话说,阿里在苏宁身上也是有巨大的利益。
所以救苏宁,本身就是救阿里自己。
而这一次苏宁把股票质押给淘宝,也并不是太正常。
因为淘宝并非专业的金融机构,正常股权质押的对象是银行、证券、信托这样的金融机构为主。
所以苏宁会找到淘宝质押股票,我个人认为可能说明一个信号。
那就是苏宁现在并不太容易从金融机构那边获得融资,这使得苏宁不得不找淘宝这样的非金融机构去进行股权质押。
而对淘宝来说,因为其本身持有将近20%的苏宁易购股票,一旦苏宁出现债券违约暴雷,很容易引发恶性踩踏事故,假如出现最糟糕的结局,也就是破产清算,那么对淘宝来说也是一次巨大的损失。
这使得救苏宁,本身就是救阿里自己。
在面对苏宁的求援,淘宝是不能坐视不理。
另外一方面苏宁目前的现金流恐怕确实比较紧张。
这个主要在于,过去5年,苏宁发行了太多债券,来进行市场扩张,还有布局线上电商,这都是要烧钱的。
其中苏宁目前资金压力最紧张的是压力来源是15年发行的一支债券15苏宁01,这支债券发行规模是100亿元,发行期限是5年,在今年12月17日到期。
也就是单单这支债券,苏宁就得在12月17日一次性偿还百亿的债券,从而给苏宁短时间的现金流带来比较大的压力。
不过客观来说,当前苏宁的困境,主要来源于过去5年这种靠借钱扩张的加杠杆行为,正好碰到了当前的去杠杆环境。
但苏宁本身的优质资产还是不少的,截至 9 月 30 日,苏宁易购拥有各类自营店面 2697 家,苏宁易购零售云加盟店 6588 家。
而且苏宁作为国内早期家电零售双雄之一,虽然在当前互联网时代有些落寞,但苏宁得益于早期大量布局,拥有很多中心城市低价拿地的优势。
换句话说,苏宁易购再不济,如果真沦落到可能债券违约的时候,还能够通过卖地来换宝贵的现金流。
这种事情,万达之前也做过,有很现成的案例。
而苏宁比起万达来说,还有一个很大优势,就是苏宁易购是上市企业。
说白了,在卖地之前,苏宁还能够通过在二级市场上套现,来解燃眉之急。
不过A股二级市场也是充分考虑苏宁有可能因为控股股东资金紧张,随时来减持套现砸盘,已经是先跌为敬。
下图是苏宁易购从2013年到现在的股价走势图。
目前苏宁易购的股价,比2016年低点还低,已经跌到了2014年的低位区间。
这是典型的二级市场用脚投票。
所以如果张近东和苏宁在当前这个位置减持,是比较亏的。
相比之下,我觉得张近东和苏宁在减持之前还有很大的股权质押空间。
张近东和苏宁电器加起来还持有至少超过27亿股苏宁易购的股票,即使按照这次质押给阿里的2.69白菜价,也能至少再靠股权质押融资72亿元。
所以我个人认为,苏宁应该还远没有到山穷水尽的时候。
但苏宁当前确实面临比较大的困境。
这个困境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资本当前对整个零售业的重塑态势。
苏宁虽然从2015年开始就在电商这块发力布局,并且把自己上市平台都改名为苏宁易购,确立以苏宁易购这个电商平台为其上市主体。
但苏宁这么多年的电商业务发展,一直是不温不火的状态,处于国内电商平台的第二梯队。
即使转型了5年了,但大家基本也都认为苏宁本质上还是一家零售企业,而非线上电商企业。
其实大家平时说到互联网基因的时候,总觉得比较玄乎。
但涉及到一家已经规模庞大的企业时,要做转型并非那么容易,因为自上而下有固化僵化思维的人太多,还都是动不得的企业内部利益集团,这使得一家习惯于线下零售的企业,要转型到线上模式,是比较困难的。
说最简单的一个例子,线下零售企业习惯于“垂直化”管理体系,而线上互联网企业则大都是“扁平化”管理体系。
光是管理体系的差异,就让线下零售企业要转型为线上零售企业,是面临巨大的内部阻力。
而苏宁过去这些年为了转型为线上电商,融了很多资金,借了很多钱,烧了很多钱,但目前这个效果,还不是太明显,并没有收获到太好的收益,这是苏宁当前面临困境的最根本原因。
所以,其实苏宁的问题,也是我国线下零售业的一个缩影。
(4)互联网资本的重塑
在过去这些年互联网电商的巨大冲击下,整个国内零售业一直都在重塑生态。
并且,这些无往不利的互联网资本,深入到社会里每一个触角,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获取利润的角落。
从打车到外卖,从生鲜到蔬菜,互联网资本深入到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是越发明显。
所以最近社区团购也火了,这实际上并不意味着互联网资本的胜利,反而是互联网这些新生代资本在进入到一个“内卷化”时代的证明。
也就是互联网可以快速攫取利润的一些领域,差不多都被挖干净了。
这使得连我们老百姓的菜篮子生意,这些线下零售最根深蒂固的领域,互联网资本都想来做一次颠覆。
但我觉得这次互联网这边在社区团购里,是撞了下石头。
人民日报今天也对社区团购现象做了下点评,并不是在鼓励,而是在批评。
这篇点评里,简单意思就是说,让互联网企业别只想着盯着老百姓的菜篮子看,而是应该有更超越性的追求,去进行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
我个人认为,互联网资本这次之所以踢到石头,原因在于,菜篮子的价格是涉及到百姓民生的领域,这个领域是不允许垄断企业出现的。
根据互联网资本过去在打车、外卖领域的烧钱、垄断、提价的这种垄断获利模式来看。
前期互联网资本通过烧钱补贴大战,迅速扩张抢占市场,然后通过几家大企业之间的并购,迅速形成垄断优势,然后通过垄断来进行提价。
所以前期即使消费者可以通过烧钱补贴获取一些优惠,但等企业完成垄断之后,这样的优惠就不复存在,甚至可能面临提价的状况。
问题在于,打车涨价也好,外卖涨价也好,都不会对CPI物价指数造成太大影响。
然而菜篮子价格,是直接影响老百姓民生的价格,这个领域是决不允许垄断企业染指。
并且,最关键的是,当前我们也有大量就业岗位是在菜篮子领域里的。
一旦资本在菜篮子领域里完成垄断,很容易让大量商贩沦为给企业打工的打工人。
就跟现在滴滴司机基本就是给平台打工,是一个性质。
而我们不希望这些互联网资本,整天就盯着菜篮子,主要也是希望资本要去努力开拓“增量市场”。
而不是这样一直在“存量市场”里搞内卷化替代。
本来,互联网电商对零售业的替代,还能惠及大量中小商家和消费者,所以还可以鼓励提倡。
但是,互联网资本尝到甜头后,却一发不可收拾。
其实这些年,互联网资本开拓的领域,都是对存量市场的替代,是模式的替代。
比如说借呗花呗,只不过是把贷款零售业和信用卡,搬到线上而已,本质没有创新,只是从一个地方挪到另外一个地方。
包括滴滴,实际上也没有创造新的东西,只是对原有出租车的替代。
替代的意思是,旧有的利益集团被替代掉,新的利益集团取而代之,实际没有太大变化,只不过是很多出租车司机,跑去跑滴滴而已。
这些年互联网资本所做出的的增量贡献主要在于两个,一个是外卖业务,确实带来了大量外卖员的就业岗位。一个是物流业务,电商高速发展,可以带动物流体高速发展,并带来大量的快递员带动就业岗位。
所以这种带来增量的变化,就是指的鼓励的。
但社区团购这种,本质上就只是一次“存量替代”竞争,而且涉及到民生价格最为敏感,这个领域是不容许资本染指垄断的。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