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士禄对父亲彭湃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崇敬与自豪,父亲的故事给予他破浪向前、澎湃不息的力量,但他从不借着父亲的声名,而是继承父亲遗志,努力为国奉献。
赤子情怀:为祖国需要刻苦学习
到延安后,彭士禄就被组织上送到延安中学学习,当时他已经15岁了。据叶剑英元帅之子叶选平回忆,由于过去只读过两年书,彭士禄刚去时学习很吃力,上课听不懂。他有个倔脾气,不学则已,学,就一定要学好!结果,在期末考试时获得了“优秀”的评语。他常对同学们说:“我们的父母经过残酷的斗争,有的流血牺牲了,要不好好学习,怎么对得起自己的父母亲,怎么对得起党?”在学习过程中,他常常举一反三,反复思考、反复演算、反复验证。在后来的科研工作中,他运用头脑中储存的知识,推导出无数的数学公式,这些基础都是在延安中学打下的。
抗战胜利后,彭士禄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大连工学院学习。195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选派留学苏联的名额,前往喀山化工学院化工机械系学习。留学期间,彭士禄从未在晚上12点前就寝。他说:“我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一头扎进去,就像沙漠中的行人看见了湖泊。”他清楚地记得,当时苏联教授每教授一课,中方就要付80卢布的报酬。“80卢布啊!这是老阿妈用血汗钱供孩子们上洋学堂,我们能不努力吗?”彭士禄时时提醒自己。
在革命的大家庭中,彭士禄在每个阶段都按照组织的要求,努力学习,积极工作,角色也多次转变:优秀学生、模范护士、炼焦厂技术员、留学生,直至后来成为我国核潜艇的首任总设计师。人们看到彭士禄有如下一些标签:
——革命英烈彭湃之子:
——中国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
——首批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著名的核动力专家;
——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他还有其他很多头衔,但在我看来,彭士禄的人生经历更像是一部反映中国革命和建设曲折道路的“大书”,需要后人认真研读。
兴城之行: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彭老
1992年,我刚调入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现在的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办公厅工作。当时,中核总科技委的“三老”——王淦昌、姜圣阶和彭士禄,是我们这些初入职场的小青年心目中的“科学大神”。我当时的工作职责是为领导和专家们服务,因此有机会与他们有一些近距离的接触。
1992年7月的辽宁省兴城之行,是我与彭老近距离交往的一次。当时辽宁省科委召开辽宁省社会经济发展专家座谈会,被邀请的专家中有王淦昌和彭士禄,以及中核总纪检组长闵耀中同志,我作为闵老的秘书也去了。彭老在发言中,谈及在北方兴建核电站的问题,会议围绕这个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1988年,我曾参加辽宁大连瓦房店核电站(现在的红沿河核电站)选址的专家论证会,真希望彭老所说的成为现实。
晚饭后,彭老的秘书叶向东,请王老的秘书王国光和我到彭老的房间里聊天。彭老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抽烟,叶秘书与王秘书也都抽烟。彭老歪过头问我:“老弟,你不抽烟吗?”我赶紧欠起身来回答:“彭部长,我不抽烟。”因为彭老曾经担任过好几个工业部的副部长,大家都称呼他“彭部长”,他本人对这个称呼并不以为然,而是希望大家把他当作朋友,他当时称呼我为“老弟”,就是这种心态的真实反映。
2014年5月,我因湖北一个研讨活动与原《光明日报》副总编辑鲁淳通电话,他向我谈起彭士禄,说他们是大学同班同学,彭士禄从来没有革命家后代的架子,非常平易近人。这就是口碑呀!
彭老有一次对我说,蔡妈妈(老革命家蔡畅)对他说:“我们红色后代中只有你一个院士,你要好好干。”在我的心目中,我从来没有把他与他显赫的家庭背景和行政级别联系起来,而是一种对科学家、专家和他们为国家所作贡献的由衷敬仰。
回到北京一周后,向东找到我,手里拿着一份论文手稿,说是彭部长的一篇论文,请我帮忙写一个摘要,并翻译成英文。文章是讲核电站的经济性。上周出差时,我在彭老房间的茶几上看到这篇文章。向东说,彭部长每次出差都会带着资料,晚上有空他就查阅资料、撰写论文,从来不浪费时间。闻听此言,我心里更是充满了对彭老的敬意。这天晚上,我把摘要与英文译稿都弄出来了,第二天上午交给向东。下午,向东兴冲冲地到我办公室,说彭部长看后很满意。我的一颗悬着的心放下来了。彭老的勤奋和谦虚感动了我,他那时也是年近古稀之人了,出差都要带着资料,我那时多么年轻啊,本来正值大好年华,应该做更多的事情,但很多时间都白白地浪费掉了。兴城之行让我感悟出专家之所以是专家、专家和普通人的区别。勤能补拙,这个道理谁都懂,但真正能够做到的、并因此而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则是少数。后来我写过一句诗“一勤天下无难事”,其中第一次直接感受到彭老勤奋治学的示范,是最重要的灵感来源。
报效祖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者
晚年的彭老基本上离不开轮椅了。他有几年一直住在深圳,我有机会经常去看望他。2012年,彭老生病了,卫生部要求回京医治。自那以后,彭老一直住在医院里。
2015年11月22日是彭老九十寿诞,我打算去医院看望彭老,不知道该买点什么礼物。打电话问他的儿子彭浩,他说现在只能吃流食,你人来就很好了。我就写了一首《七律·彭士禄院士九十寿诞致禧》诗:
烈士遗孤院士衔,铺开大海写诗篇。
学生要上五门课,潜艇何须一万年。
无欲攻关能拍板,有心冒险去登山。
中华护国抽神剑,回报阿妈血汗钱。
其中“铺开大海写诗篇”一句,主要描写彭老一生献给中国的核动力和核潜艇事业。这一句可以比较好地概括彭老的平生业绩,因此我就把它作为本文的题目。
“潜艇何须一万年”的典故大家都知道。苏联拒绝为中国研制核潜艇提供援助,1958年,为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潜艇技术的垄断,中央批准研制导弹核潜艇。毛泽东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这振奋人心的一句话,改变了彭士禄一个人的命运,也改变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写完诗,觉得意忧未尽,于是又填了一首《贺新郎·彭士禄院士吟》词:
海陆丰云暗。
盼红旗、亲人何在,浩天遥远。
万水千山心飞渡,身陷相思河畔。
夜漫漫、肝肠寸断。
宝塔巍巍犹召唤,赴延安、从此酬宏愿。
家国恨,浸弓箭。
摧枯拉朽如席卷。
换人间、刀枪暂歇,要抽长剑。
原子核中藏神力,科技全新阶段。
莫改姓、周公指点。
回望峨嵋峰头路,庆功时、酒满欢声乱。
再把盏,渐平淡。
这首词,基本上概括了彭老的生平。关于“莫改姓、周公指点”一句,来源于一个传说。1970年7月15日上午,在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即将投入满功率运行之前,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专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听取汇报,会议结束后,周总理对彭士禄说:“你要记住,你姓彭,永远不要改姓。”
同事们给彭士禄起了两个雅号,一个是“彭大胆”,另一个是“彭拍板”,说他对一些技术问题敢于拍板。
有一年,彭士禄住在大亚湾,我去看望他,他讲起一件事情:核潜艇陆上堆升功率时,有许多报警信号,啪啪啪的报警声使人胆战心惊。看到这种情况,他沉思了一会儿,果断下令,将某几个报警信号关掉。他这一拍板不要紧,可把周围的一些人吓坏了,最后还是执行他的指令,关掉部分报警,结果核反应堆很顺利地达到了满功率。我问彭老:“您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决策?”他淡然一笑:“太安全,也就不安全了!”这句平平淡淡的话,真是太具有哲理了,使我感受到一种震撼的力量,以至于我永远忘不掉。彭士禄是大专家,他的决断勇气来源于他对于科技知识的掌握。这句话说明,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用处的,关键在于要有科学的认识。
当有人送彭士禄“中国核潜艇之父”称号时,彭老坚决不同意。他说,我若为“核潜艇之父”,那么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元帅是什么呢?成百上千做出卓越贡献的核潜艇设计者、建造者又是什么呢?他在自述中说:“我有幸在‘文革’中参加了中国核潜艇研制的全过程。那时‘老虎’都被赶下山了,只好让‘猴子’称王,所以,我也被抬上‘总设计师’的宝座。中国核潜艇研制成功绝不是一两个人的功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没什么‘之父’之说。我充其量就是核潜艇上的一枚螺丝钉……”。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之际,彭老亲笔写下了一段感言:“周恩来总理直接领导、组织、指挥、决策核潜艇研制的每一重要关键步骤和重大关键问题,他才是真正的中国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总指挥。”还有人称他是“中国核电站创始人”,他却谦虚地回答:“我只是核动力领域的一头垦荒牛。”
那天下午,我给彭士禄读了一诗一词,他很高兴,连竖大拇指。彭浩送我一本《彭士禄传》,我请彭老签字,他颤抖着手签了名。医院有两个女看护照顾,我对她们说,彭老是我们国家真正的国宝。她们说理解,知道彭老的价值。
传承红色基因,续赓共产党人精神血脉
2021年5月26日,在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党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彭士禄同志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中宣部的决定中指出:“彭士禄同志是红色家风的优秀传承者,是科学家精神的杰出践行者,是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是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他继承先辈遗志,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始终饱含着对党和人民的赤子之心。”
彭士禄的“红色基因”和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扎根心中的四种关系
彭士禄的家庭和个人成长,历经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历经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各个历史时期,见证了党的建立、巩固、发展的百年奋斗历程。回顾自己的一生,彭士禄感触最深的是四种关系:
其一,一家与百家。彭士禄的童年经历过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3岁时母亲蔡素屏被反动派枪杀,4岁时父亲在上海被抓,高唱《国际歌》慷慨赴死,他成为孤儿。父母牺牲后,他颠沛流离,吃百家饭,穿百家衣,姓百家姓,为了躲避国民党的“斩草除根”,党组织安排他辗转到20多户百姓家里寄养。那段时间,小彭士禄在百姓家,见到年纪大的就喊爸爸妈妈,见到年纪小的就喊哥哥姐姐。他对父母没有太多的印象,只有一张与父亲和哥哥的合影,照片上有父亲亲笔写的字:“彭湃及他的小乖乖”。8岁时,由于叛徒出卖,他被国民党抓进监狱成为小囚犯。贫苦百姓们冒着杀头的危险,保护着这棵烈士留下的根苗。在监狱里,他亲眼目睹养育过他的“奶妈”被倒挂着吊起来灌辣椒水,但她宁可被杀了头也不供出他是彭湃的儿子。出狱后,这个只有10岁的孩子,已被折磨的双腿无法走路,硬是沿着铁轨爬行了十几公里回到潮安养母家。由于生计无着,他又沦为“小乞丐”。后来祖母找到他,将他带到香港。他12岁才开始读书,14岁时,他参加了游击队,不久,周恩来找到彭士禄,党组织将他送抵革命圣地延安,他在党的培养下成长成才。
每当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彭士禄总是饱含深情地说:“坎坷的童年经历,磨练了我不怕困难艰险的性格。几十位‘母亲’给我的爱抚,感染了我,激发了我热爱百姓的本能。父母亲把家产无私地分配给农民,直至不惜献出生命的大无畏精神,给了我要为人民、为祖国奉献一切的热血。我虽姓彭,但心中永远姓百家姓。”
其二,主义与精神。彭士禄属牛,他说自己非常敬仰“孺子牛”的倔强精神,不做则已,一做到底。“拓荒牛”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他的每一步都是别人未曾走过的路。他坚信“共产主义必胜无疑”,他说:“作为共产党员,我将为之奋斗终生。”
彭士禄留学归来后,就积极投身我国核潜艇研制事业,担任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主持了核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设计、装备实验以及运行的全过程。
1958年6月,彭士禄学成回国,被分配到北京原子能研究所工作,1962年2月,他开始主持核潜艇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的前期开发。当时,中国在核潜艇建造方面的认知几乎是零,研发团队中没有一个人见过核潜艇,怎么干更是不知道。彭士禄发动大家自教自学。他对年轻人说,要脑袋尖尖,屁股圆圆。脑袋尖,钻进去;屁股圆,能坐得住。国家困难时期,粮食不够吃,并没有消减大家的士气。彭士禄说,“那时没电脑,就拉计算尺,敲算盘”。
1965年,中央批准研制核潜艇,并要求1970年建成潜艇陆上模式堆。彭士禄和近万名科技人员来到四川西南部大山深处的基地,建设中国第一座核潜艇动力陆上模式基地。他说:“我有幸参加了我国核潜艇研制的全过程”,“在国外核潜艇资料严密封锁的情况下,我们硬着头皮,用一股犟劲,用六年时间硬是把它搞了出来,真是奇迹!靠的是什么?除了中央的决心和领导的支持外,靠的是共产主义的爱国之心、群体的智慧和合力、一股倔强精神。”
在四川大山中,交通不便,彭士禄就把铺盖搬进厂房,24小时在厂房,彭士禄主持了核动力装置的扩大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亲自建立了核动力装置静态和动态主参数简易快速计算法,那么多的数据,他是没日没夜算出来的,他亲自计算核实100个静态数据。每天晚上,他办公室的灯总是最后一个熄灭的。彭士禄的计算结果总是最精确的。他一直强调,重要的数据一定要亲自算一遍,心里才踏实。1970年8月30日,核潜艇陆上模式堆顺利达到满功率,发出了中国第一度核电,而他已连续五天五夜没合眼了。1970年12月26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艇上零部件有4.6万个,需要材料多达1300多种,没有用一颗外国螺丝钉。重要系统、重要零部件,没有一个推倒重来。彭士禄用日日夜夜的积累实现了报效祖国的宏愿!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核潜艇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由于长期超负荷加班加点,彭士禄得了急性胃穿孔,胃被切除了3/4,手术后仅一个月,他就继续扑到了核动力事业上。这年他才49岁。当他88岁时,有记者采访时问他,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值吗?他回答值得,他说,他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就是死了也值得!他从年轻时就立志以身许国,科技报国,他以这样的拼搏精神,践行了“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铮錚誓言,生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
核潜艇成功了,他又有了新的使命。1983年,彭士禄从核工业部副部长调任水利电力部副部长、总工程师,并出任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建设总指挥,引进法国先进技术,在中国建核电站。57岁的拓荒牛再一次踏上了共和国核电事业拓荒之路。
那一年,我国外汇储备仅有1.67亿美元,而大亚湾核电站总投资需要投入6亿美元。没有足够的建设资金,人才技术也尚处空白,建百万千瓦核电站谈何容易。他的各项开创性工作,为大亚湾核电站快速开展建设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7年,大亚湾核电站顺利开工。1988年,彭士禄又马不停蹄地接过下一个任务,他被国家任命为核电秦山联营公司董事长,负责建设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商用核电站。从核电站主要参数到投资方案,他都一一研究、核算,对大到反应堆,小到一个螺丝钉,都心中有数。他将100多个核电站主要参数都算出来了。他是一个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的总设计师,心中装着放大镜,手中拿着绣花针,他将600多项重大型设备进度计划写满了5个笔记本。
在核电站建设中,几十年来,他从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到自主研发核心技术都亲自布局,亲自参加重大国际谈判,亲自拍板重大难题,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核电领域攻坚战,引领我国核电发展走上快车道。
其三,明白与糊涂。彭士禄认为,凡工程技术大事,必须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中有数,一点儿也不能马虎。“做一个明白人谈何容易!他要有超前意识,对问题有新思路、新见解;对工程技术能亲自计算主要技术经济数据;对工程进度能说出某年某月应办哪几件关键事;对技术攻关能亲自挂帅出征,出主意,给点子。但当一个糊涂人则更难,难得糊涂。凡对私事,诸如名利、晋升、提级、涨工资、授奖等,越糊涂越好。”他常常“为公明白,为私糊涂,以此自勉。”彭士禄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哪里有危险,哪里有困难,他总是冲在前面。但在名利面前,他却总是藏着、躲着。这其中蕴涵着彭士禄高风亮节、淡薄名利、永葆初心、不改本色,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不息、躬耕不止,生动彰显了他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
其四,拍板与改错。彭士禄勇于创新,勇挑重担,敢啃硬骨头,在关键时刻豁得出、顶得上。“彭拍板”体现出他求实创新的精神。凡事有七分把握就“拍”了,余下三分通过实践去解决。他认为,“科研人员最珍惜时间,时间是生命,是效益,是财富。有些问题只有赶快定下来,通过实践再看,错了就改,改得越快越好,这比无休止的争论要高效得多。”“不怕拍板,不怕拍错板,因为拍错板可以改;最怕不拍板。”
彭士禄在事业上取得的杰出成就,离不开夫人马淑英(留学苏联时期,彭老为她取了一个美丽的俄语名字——玛莎)阿姨的理解、支持与陪伴。彭老晚年以一种戏谑的方式表达出他对夫人支持自己事业的感激之情,他说自己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夫人”太多,共有三个:
第一“夫人”是核动力;第二“夫人”是烟酒茶;第三“夫人”是小玛莎。小玛莎不甘心当第三,“造反”了,非晋升不可。为了和睦,只好升为第二,才算平息。来世能否当第一夫人,很难说。
马阿姨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毅然放弃了自己深爱着的教育事业,跟着丈夫举家迁入西南大山沟里,从事全新的专业。马阿姨参与并见证了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动力装置反应堆启动和达到满功率的全过程,她是彭老身后真正的无名英雄。
浓缩于十二字中的红色基因
从一个人的生活情趣和行为中,可以折射出他的品性“基因”。我听彭浩讲,以彭老为代表的绝大多数“红二代”们的身上,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我将这些特征概括为“红色基因”。对于彭士禄,可以概括为“感恩、立志、报国、敬业、无私、奉献”十二个字。
感恩。彭士禄永远深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老百姓的养育,感谢党的培养。他经常说,他的生命是革命同志和老百姓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对人民永远感激,无论我怎样努力,都感到不足以回报他们给予我的恩情。我就是工作一辈子、几辈子,都还不完这个恩情……”。
立志。彭士禄14岁就参加了游击队,立志推翻这个不平等的社会,让人人过上好生活。在延安,彭老立志做一名好护士,然后做一名好医生,为战士服务,为革命服务。留学回国以后从事核潜艇的研制工作,他又立志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克服无数艰难险阻,使祖国拥有护国保家的战略核反击能力。
报国。无论身居何位,彭士禄始终保持以身许国的家国情怀,他曾说,活着就要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从延河走过来的彭老,奠定了他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并迈出了他报效祖国、实现民族振兴夙愿的第一步。1954年,他在苏联学习化工机械专业,1956年,他获得苏联颁发的优秀化工机械工程师证书,正当他准备回国时,一次简单但意义深远的谈话,彻底改变了彭士禄的人生轨迹。1956年,陈赓大将访苏,在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召见了准备启程回国的彭士禄,对他说,中央决定选派一批留学生改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你愿意改行吗?他坚定地表示:“我当然愿意,只要祖国需要。”很快,他被送到莫斯科动力学院进修原子能动力专业,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出色地完成了学业。
由于工作保密性,他没有像他父亲彭湃一样轰轰烈烈走向历史舞台中央,而是隐姓埋名多年,像核潜艇一样,悄无声息地“深潜”。1988年9月27日,中国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第二天,《人民日报》刊登了长篇通讯《中国核潜艇诞生记》,这时候很多人才知道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祖国的核动力事业,这是他能够报答祖国母亲的最好礼物。
1985年,彭老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这是国务院设立的国家科学技术奖五大奖项之一,获奖证书号的尾号数字是“006-1”,其中的这个“1”,表示在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究设计中,彭老是第一完成人!1994年,彭士禄成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老一代革命家蔡畅说他是“红二代”中唯一的院士,这是他的标签,更是他是荣耀!
无私。彭士禄于1958年回国从事核反应堆的研制工作。后来,核潜艇的研制工作上马,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从事,这项事业需要绝对保密,而具有“红色基因”的彭士禄是最可靠的人选之一。在那个年代里,从来没有什么讨价还价,更不会有挑三拣四,国家的需要,就是个人的志愿。
在“文革”风暴尚未过去的时期,彭老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大声疾呼:“研制核潜艇是我们现在最大的政治!”他在那种政治环境中能够说出那样的话,显示了彭老无私无畏的政治品格。
敬业。彭士禄的一生,是忠实地诠释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典范。1944年春,彭老进入延安自然科学院化工系学习,他超乎寻常的努力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被评为模范学生,他的事迹被刊登在1944年7月5日延安的《解放日报》上。彭士禄在回忆留苏那段难忘岁月时感慨万分,“当时,那种奋进不息、为祖国夺取知识制高点的心情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是我们的党和老百姓给了我战胜困难、接受任何考验的动力和勇气。没有党,没有老百姓,就没有我的一切,更没有我的今天。”
大国重器,心血铸之。核潜艇研制成功之后,彭士禄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仍奋斗不息,他又带领一些科研人员承担起中国“核电起步”的重任。核潜艇是大国重器,核电站事关国计民生,在这两大领域,彭士禄都以“垦荒牛”的精神坚挺的脊梁,引领我国核事业进行历史性的跨越。和平运用核能,将核能服务于社会,是彭士禄毕生的心愿。1983年,他被任命为我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的总指挥,为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1988年,彭士禄担任核电秦山联营公司董事长,成功实现了我国核电由原型堆到商业堆的重大跨越。
在涉及采取什么技术方案的重大问题上,彭士禄以他坚实的专业功底、敏锐的战略眼光和坚定的政治素质,坚持采取国际上通行的压水堆技术路线,这就是后来被誉为“国之光荣”的秦山二期核电站。正确选取技术路线,是所有成功要素中最为重要的一步棋,选择走这一步棋的关键人物又是彭士禄。
大亚湾核电项目和秦山二期核电项目,彭士禄都是挖第一锹土的人,说他是这些项目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一点也不为过。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之一,大亚湾核电站当时遇到很多政策性问题。在各种不同意见争论下,他从不回避,敢于承担责任,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他的决策都是正确的。对于许多技术难题,彭老敢于负责,体现了一种勇于负责的精神,碰到问题后,要在万难中开辟出一条道路。有人问他,“为什么敢于拍板?”他回答,“其实有个秘诀。一定要用数据说话。”牢牢掌握实验数据,是他大胆决策的科学依据。他敢于拍板的底气有四点:一是概念要清楚,二是定义要确切,三是数据要准确,四是给国家争气要无私无畏。其中最后这一条“无私无畏”最为重要,是他敢于拍板的“政治底色”。
奉献。我国核潜艇的第一座陆上模式堆建在大西南的一个峡谷之中,工作人员住的是用河泥和一块一块的鹅卵石垒起来的干打垒,吃的是从山上采摘的野菜、蘑菇,睡的是铺着几条草袋子的木板房,烧饭用的是陶土做成的坛坛罐罐,走的是多雨山区的泥泞路。这些三线的战士们,生活上吃的是极大的苦,工作上干的是极重要的事。
那个时候,彭士禄夫妇把整个身心都扑在模式堆上,将家中只有10岁的儿子和8岁的女儿托邻里照管。有一天,女儿突患急性肝炎住进医院,被隔离在一个简陋的木板房间里,她孤独地与从木板缝里洒进来的月光对话。就在同一时间,儿子又被玻璃扎破脚底,也被邻居和小伙伴送进医院,缝了11针。兄妹二人住在同一家医院里,一个在一楼,一个在二楼。他们没有父母的陪伴,只能独自与伤病做斗争。连自己的儿女生病都无法抽身照看的人,为了神圣的事业,又有什么不能舍弃的呢?核工业领域有一种说法,“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极其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核事业从业者的群体奉献画像。
在筹建大亚湾核电站时,蛇口招商局袁庚局长将自己的办公室让给彭士禄,彭士禄就住在了办公室,早上吃方便面,中午吃快餐盒饭。
彭士禄对于后代的要求,可以概括为“老实做人,踏实干事,平淡生活”十二个字。其实,他何尝不是如此要求自己,何尝不是这样的人!他的话虽然是说给自己的儿女听的,但不也是说给所有中国人听的吗?在我与他的儿子彭浩和女儿彭洁的多年接触和交往中,他们忠实地践行了彭老告诫他们的这十二个字,时时处处把自己置于普通人的行列中,踏踏实实地工作,平平淡淡地生活。
上述二十四个字,便是“红色基因”的DNA结构,它们可以遗传,也可以变异。红色后代们需要遗传先辈的优良品德,也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争做新的贡献,无愧为“红色家庭”的“红色后代”,并且把这种“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2017年9月9日,彭士禄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他是以全票通过的结果获得这一奖项的。他把奖金全部捐献了。他的女儿彭洁问他这笔100万港元的奖金该如何处理时,彭老说“不要”,他的理由是:“此项荣誉和成绩不只属于我个人,它更属于核潜艇人,属于核电人,属于核事业人。核潜艇的研制成功,是全体参研人员共同奋斗、艰苦拚搏、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个群体才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是共和国的脊梁!这笔奖金应该奖励那些为核动力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高精尖人才。”最后,以这笔奖金为基础设立了一个人才奖励基金,而且彭士禄要求不能以他的名字命名这个基金。
1996年,彭士禄表达过自己的三个心愿:一是盼望祖国早日拥有更加强大的核潜艇力量;二是盼望祖国早日成为核电强国;三是盼望祖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早日实现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的中国梦!四分之一世纪过去了,彭老的这三个心愿正在逐步实现,他参与建造的核潜艇每日巡游在祖国广阔的海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征程保驾护航。
彭士禄的病房中,始终挂着一顶帽子,帽子上绣着中国的核潜艇。弥留之际,他只能靠输液维持生命,却仍然关心着我国核动力事业的发展。如今,按照彭老的遗愿,他的骨灰伴随着激昂的《英雄核潜艇》的歌曲慢慢撒入他工作多年的渤海湾葫芦岛海域,与他一生钟爱的核潜艇永远相伴,他的精神不灭,风范永存!
彭士禄的先进事迹广泛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科技工普遍认为,彭士禄是红色家风的优秀传承者,是科学家精神的杰出践行者,是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追授彭士禄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发布仪式上,播放了反映他先进事迹的片子,号召广大党员特别是科技工,以英雄模范为榜样,在新的伟大征程上书写新的奋斗历史!
历史是一面镜子。党的百年事业中,有多少革命先驱一代又一代为党的事业奋斗,他们的精神将被后人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彭湃、彭士禄父子两代人的奋斗与牺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基因”。
我以一首《七律•悼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彭士禄院士》诗,表达对彭士禄的永远怀念:
父烧田契唤工农,子献丹心济世穷。
两代忠魂溶碧海,一生伟业铸红宫。
行藏天地无痕迹,褒贬春秋有管彤。
核艇神威能斩浪,中华从此敢争雄。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