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应该都有坐过长途大巴车的经历吧,就是那种买完票就可以上车随便坐的,一坐就有20来个小时。有这样一种寻常的现象:在车程中途,因为吃饭或休息的缘故,大家都会统一下车,吃完或休息完之后每个人还是会坐到原来的位置上去。因为大家都默认了这样的一种逻辑,之前是怎样的,之后也怎样。要是你想坐到另一个位置上去,就会被这个座位的乘客告知“这个座位是我的”,最后只能悻悻悻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
这一切都是潜移默化的,每个人都会习惯之前遵守的规则。原先随机坐到了前排的人,习惯了这样之后,也就一直坐在了前排,坐在后排的人也只是随机的坐到了后排,即使不明白为什么,也就一直坐在了后排。没有人提议形成这样的秩序,也没人去怀疑和打破这样的秩序,于是每个人都生活在这种既定的框架下;
这可以说跟我们的人生规划也是很类似的,很多人并没有思考过自己应该过怎样的人生,只是按照一开始的随机选择,默认这样的秩序,习惯养成之后,不知不觉就已经“被规划”好了。
一种行为重复多了,就成了一种习惯,就会产生一种信念,再进而形成性格。性格的不断叠加就形成了命运!在时间的累积下,人们的命运差异就这样悄然之中形成了!
有了这样深切的感悟,我就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毛主席是怎样规划人生的呢?他的命运为什么就相当不同于常人呢?
在阅读《解读青年毛泽东》和《一师毛泽东要为天下奇》时,我也会产生很多思考:他在求学期间到底经历了什么?他做过哪些不同于常人的事?一开始,他只是可能与常人有一些细微上的差别,但是经过时间长久的积累,命运的差异就会相当大了!那么在他的早年生涯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点击上方图片进入微店购买)
在这本由王立华大校编著的《一师毛泽东要为天下奇》里,第一部分“立奇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到底是怎样寻求人生方向的:“真欲立志,不能如是容易,必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道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立之为前途之鹄,再择合于此鹄之事,尽力为之,以为达到之方,始谓之有志。如此之志,方为真志,而非盲从之志。”
(点击上方图片进入微店购买)
怎么样才能算真立志呢?毛主席认为,因为真志与盲从之志很不同,所以真立志也是很不容易的。必须先认真研究哲学和伦理学,把从中得到的真理领悟,奉为言行准则,立为前进目标,再选择符合这个目标的事业,尽全力而为之,以力行作为实现目标的方法。成为这样的立志者,才能认为是真立志了,而不是一般的那种随众盲从之志。
而现在在我们的身边,常常有一些人教年轻人如何立志,如何有志,又讲谁谁谁怎样有志,这是最不通的!这只不过是旁人羡慕其成功便盲从作为自己的志向,出于一种不知所以然的模仿性,这即不是真志,也不是真立志。反观毛主席,他是这样的个性鲜明,很有想法,决不盲从他人是非!
他还说:“其始所谓立志,只可谓之求善之倾向,或求真求美之倾向,不过一种之冲动耳,非真正之志也。虽然,此志也容易立哉?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此又学之所以贵乎幼也。”
做个真立志者容易吗?毛主席认为很不容易。一般人开始立志时,只是有求善、求真、求美的倾向,不过是一种冲动而已,并非真立志。因为,真立志要有一个前理,就是必须先认识真理,一个人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真理,即终身无志。年轻人真的要立志吗?最好从幼少时期就开始。
另外,在我们的生活中,总免不了各种冲突摩擦,乃至自身的合理利益受到损害,这就是矛盾的体现。在《解读青年毛泽东》的第二章《第一师范》中,就记载了毛主席对解决矛盾的看法:“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水力益增而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风力益增而怒号。盖人类势力之增,也与自然抵抗之势,其效果相同。固人类有大势力者,必为大抵抗之人。”
(点击上方图片进入微店购买)
在毛主席看来,矛盾就像弹簧,你软它就强,所以解决矛盾最能有力的手段,就是要敢拼敢斗,敢于硬碰硬。他有一句名言:“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在这两本书中,不仅仅有他读奇书时写下的奇特思考,还有他弄出来的一系列奇事,如组织学生志愿军,从驱逐校长到驱逐省长,还有他交的许许多多的奇友,李立三、罗章龙、蔡和森等,从这些事迹中我们能看出部分他对人生目标的规划,更完整详细的情况,需要大家自己从书中去挖掘探索。
正在阅读本文的读者们,也许你过去就像大巴上的乘客,早已习惯坐在固定的位置,形成了一种特定的习惯和性格,乃至命运。但是人生决不能随波逐流,相信你们兴许能从这两本书中毛主席对人生的规划,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这就是我们读书的很重要的一个意义。
种树的最佳时机,首先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还等什么呢?整套只有12册,卖完即止。
客服微信:17782938357 扫描二维码添加更便捷。
同时,欢迎大家扫码进入红色纪年书店读者交流群,一起交流学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