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战略东进了吗?
2010年08月23日 第一财经日报
陈晓晨
在这个火热的夏天,火热的东亚,美国忙得不亦乐乎。借助“天安[5.03 0.00%]舰”事件,美国在中国周边地区频频军演,其中美韩军演要在年底之前“每月都来一次”。借助美国和越南建交15周年、东盟外长会议等机会,美国就南海问题向中国发难,并与昔日的宿敌越南举行联合军演。一时间,美国似乎总是在中国家门口舞枪弄棒。
一年前的夏天,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曾高调宣布“美国重返东亚”。一年后的今天,情形果然应验了吗?“美国重返东亚”是否由政治口号变成实实在在的军事行动?
无独有偶,也是在今年夏天,美国完成了从伊拉克撤出战斗部队。虽然美国仍然在伊拉克保持相当数量的部队,但这些部队是起支援作用的,主要安全保卫任务将由伊拉克民族政府承担。遥远的伊拉克与东亚有何关联?美国真的将战略重心由大中东地区转移到东亚了吗?
新一份《东亚战略报告》
认识美国的东亚战略,还需要回到历史。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美国在东亚失去主要威胁源,其东亚战略曾经经历了一段模糊时期,日本方面则称这段时期为“漂流”(意味风雨飘摇、地位不定)。
然而,一份报告改变了这一态势。1995年,时任美国助理国防部长的约瑟夫·奈与副国务卿理查德·阿米蒂奇共同推出了《东亚战略报告》(又称《阿米蒂奇—奈报告》)。这份报告否定了当时美国流行的看法,即“美日同盟已经随着苏联的解体而寿终正寝”。相反,该报告呼吁,美日同盟是东亚稳定的基础,应对中国崛起是美日两国的共同课题。
这份报告从根本上扭转了美国的东亚战略。次年,时任日本首相的桥本龙太郎与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发表了《美日安保共同宣言》,将美日同盟“再定义”为“地区稳定的基础”——奈本人后来公开说,这就是针对中国崛起的战略。此后,布什与奥巴马政府一直延续了这一方针。可以说,美日同盟构成了后冷战时期美国在东亚战略的基石,或者按照布热津斯基的说法,“东亚的桥头堡”。
关于约瑟夫·奈其人,需要多说两句:他是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的国际关系学者,是国际关系学中的“新自由主义”(并非经济学中的“新自由主义”)学派创始人。同时,他长期游走于政界与学界之间,是美国外交界中的“知日派”。他提出的“软实力”理论与目前希拉里奉行的“巧实力”政策一脉相承。并非巧合的是,目前他担任美国驻日本大使。
时隔15年,美国正在酝酿一份新的《东亚战略报告》,也许今年年内就将出炉。当然,需要强调的是,公开的出版物与实际的行为总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那么,美国究竟会如何重新界定其东亚战略?美国会不会重温15年前旧事,以发布《东亚战略报告》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其在东亚的盟国,乃至开拓新的盟国?
能力与意愿
判断美国是否战略东移,有两个指标:能力与意愿。
能力方面,毫无疑问,随着从伊拉克撤军,美国正在积攒军事能量。此前,由于深陷阿富汗和伊拉克“两个泥潭”中,美国缺乏对东亚特别是军事方面的关注。去年夏天以来,美军逐渐放弃了多年来奉行的“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战略,开始从伊拉克战场撤军。
目前,美军将战略重心转移到阿富汗—巴基斯坦战场的趋势非常明显。如果美军能够在阿富汗也逐渐脱身,又不在大中东地区发动另一场战争——比如对伊朗,那么就存在着向东亚转移力量的可能性。
不过,显然这两个假设都成问题:美国加大对阿富汗战场的投入,不一定能如美国所愿收获果实。相反,如果阿富汗局势恶化并与巴基斯坦西北部边境地区形成联动,那么将会制造一个更大的泥潭,使美军不能自拔。与此同时,伊朗的威胁(或曰“心理威胁”)一直存在,而且存在着“被战争”(被以色列拉入战争)的危险。只要伊朗核问题一天不解决,就不能排除美国发动或卷入与伊朗的冲突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美国在大中东地区的军事力量仍然以陆军作战部队为主,这与东亚地区的美军不完全同质。因此,“撤离中东”与“东移东亚”不一定存在连带关系。总之,在大中东地区军事行动结束前,断言美军在东亚的能力为时尚早。
事实上,多年以来,美国从来都在东亚地区保有可观的军事力量。可以说,美国从未“撤离”过东亚。从这个角度看,“重返”东亚的提法也显得不那么恰当,也并不值得我们过于忧虑。
在意愿方面,美国对东亚也存在“暧昧”态度。一方面,美国对中国的崛起抱有防范态度;另一方面,美国并不愿轻易与中国直接对抗。这从美国几次更改美韩军演的时间、地点与参演部队就能看得出。
因此,综合各方面考虑,美国在东亚地区搞军演是成本最低、产出最大的方式。一方面,“醉翁之意不在酒”,通过与东亚各国举行军演可以试探中国的反应;另一方面,可以借机加强与东亚各国的军事政治关系。
真正的威胁是什么
事实上,美国在东亚地区针对中国的军事部署从未消停过。即使美国果真增强在东亚的军事部署,也并非新的威胁。
从根本上讲,美国的东亚战略的核心目标是应对中国的崛起,这是冷战结束后一以贯之的目标。不过,在具体“出招”上,美国目前的举动到底是“实招”、“虚招”还是两者结合,目前尚不明朗。对美国的各种形式的“围堵”,我们需要保持警惕与清醒的头脑。一方面,要坚决维护中国的主权与国家利益;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在美国的诱使下出错招。
除了军事以外,同样值得中国警惕的是美国的政治攻势。15年前,美国为了应对中国的崛起,在没有显著增强东亚军力的情况下,通过加强美日同盟,保障了美国在东亚的战略存在。如今,我们似乎又看到了15年前的影子:即美国在缺乏军事能力与意愿的情况下,通过强化盟友关系低成本地强化美国的东亚战略。
美国通过发酵“天安舰”事件,加剧地区紧张局势,强化了美日、美韩同盟。特别是美韩同盟,一直处于美国在东亚战略中的较弱环节,无法与美日同盟相提并论,现在也通过“每月来一次”的美韩军演得到强化。在南海问题上,美国高调宣布“南海是美国的利益”,破天荒地与越南举行了联合军演。这会不会是美国在东南亚地区寻找新盟友的举动?
由双边关系上升到多边关系,美国似乎存在着构筑“亚洲版北约”的迹象。从日本、韩国到菲律宾,从越南到印度,有学者将其称为针对中国的“C形包围圈”。其实,这个包围圈不仅是军事上的,更是政治上的。如果美国因此找到在东亚的“战略支撑面”,同时削弱中国的周边关系,那么对美国来说这将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
也许更重要的是,美国的这一系列举动将可能打破近几年顺风顺水的东亚一体化建设;或者,“鸠占鹊巢”,将东亚一体化进程政治化、军事化、美国化,使之变成美国主导下的体制。如果这才是美国真正的东亚战略,那么这不仅需要中国高度警惕,也需要东亚各国、包括那些试图拉美国制衡中国的国家的警惕。
再次回到15年前的那份报告。报告问世后,中日关系曾经经历过长达10年的低谷期。其间,日本对历史问题的态度固然是主要因素,但美国在背后的作用同样不可低估。以史为鉴,今年年内可能出炉的新一份美国《东亚战略报告》,将会如何塑造美国与东亚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我们要防止美国对我国利益的威胁,同时要防止美国以较低代价恶化我国的周边环境,为我国的和平发展制造障碍。 (系本报记者)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