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抉择 另类全球化与全球命运共同体
黄鈺书
全球化目前陷入困局。当前的全球化体系把人类推到十字路口上。我们面临的是文明的抉择。未来人类和所有生物的命运,都将取决于你和我每一个人今天的抉择。
▲每天有2.4万人因饥饿死亡,即每3.6秒就有一个人饿死,其中75%是孩子。有10亿人长期饥饿。每年有6百万孩子在5岁前因营养不良而夭折。图为2009年8月,世界粮食计划署(WFP)与萨尔瓦多政府合作,提供萨国境内缺乏经济来源的学生米饭、玉米、豆类、牛奶与糖等食物。
布雷顿体系奠定全球化雏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的布雷顿体系(The Bretton Woods System),奠定了当前全球化体系的雏型。在过去40年,这一体系达到高峰。而在近数年间,全球化体系出现危机并且陷入困局。当前的全球化体系有两大构成部分:
一、全球自然资源的掠夺和垄断;
二、全球金融货币体系的建立。
两者相辅相承,互为表里,是全球化体系的主要机制,也是当今全球危机的根源。
当前的全球化体系体现了过去5百年以全球资本主义发展为核心的文明观。它组织了规模史无前例的物质生产,也把全球生态体系推向崩溃的边缘。这套文明价值观已经走进死胡同。人类文明要可持续地发展下去,而且真正堪称「文明」的话,必须超越当前的全球化模式。本文提出5种视野以供大家思考:
1.全球规模的生态保育
2.全球规模的另类货币运动
3.适度规模的存活体系(appropriate livelihood system)
4.新价值观:结合本土生态圈和全球视野的心灵运动
5.全球文化与存在多样性(existential diversity)
即使全球化已经发展到这个程度,对于无论是支持抑或反全球化的人,全球化仍然只是一种模糊的直觉。无论是拥护抑或反对全球化的运动,往往缺乏全球化视野。这与其说是由于什么多元细碎视角的「后现代性」,倒不如说是因为全球化本身是很复杂的现象,掩盖在重重迷雾里,以致连在反对它的旗帜下聚集的人,其实大部分也看不清楚它的面目。全球化是我们这个年代里最令人目眩的现象之一。
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为全球化体系的所宣扬的价值与其实质内容,一直处于深刻的矛盾之中。数百年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以两场有史以来最血腥的大战来告终。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人类社会在文明的灰烬中再起步时,不是去深刻反省为什么数百年的政治和经济活动(表现为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跟文明的理想(主要表现为启蒙运动的价值观)明显背道而驰,而是急于确立新的游戏规则,新的格局,好让古老的游戏可以用新的面貌继续下去。
人们有GUTs去理解全球化吗?
当前的全球化体系,说到底正是数百年来侵略性资本主义的历史延续。所以现实和价值理想的矛盾,一直无法弥补。例如高举著自由和民主旗帜的美国,为了维护它的经济和外交利益,多年来一直在全球支持和扶植罄竹难书的独裁政权,甚至恐怖分子。主流传媒和主流学术界一直要做的,正是怎样解释掉(explain away)这明显不过的矛盾。近几十年来全球传媒和学术界的主调,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正是其佼佼者。而近年可以让大部分人暂时忘记这个矛盾的,便是对自由贸易的期盼。
全球化各式各样的代理人: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会(IMF)、美国国际开发总署和某些以促进发展和慈善为名的NGOs等等,很明显向富裕国家的利益倾斜,可是为什么贫穷以至较不富裕的国家领导者,会屈服于这些国际组织开出来的苛刻条件呢?除了归咎于某些国家腐败无能的领导者之外,还有国内某些利益集团可以从中得益,此外最重要的,当然是大部分国家希望,接受这些条件可以让他们即使是匍匐著也要进入全球化俱乐部,幻想总有一天可以爬起来跻身最富裕国之列。
最简单来说,过去数十年的全球化就是全球不公平贸易(Global Unfair Trades)的扩张。而GUTs所极力尝试掩藏的核心,正正是赤裸的自然资源掠夺战。
自由贸易,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强大的普世宗教。它掛在各国政策制订者的口边,来巩固自己无可置疑的权威性,被供奉在神圣的学术讲坛上,被亿万的穷国人民日夜期盼著:希望那神圣的「看不见的手」能从贫困深渊里拯救他们。尽管政策制订者总是弄得国家一塌糊涂,学者始终无法自圆其说,穷人依旧那样贫困,我们对自由贸易的信仰仍然那么坚固,这正是这个宗教的强大之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神学,经济学家是这个时代的牧师,传媒是这个时代的教堂。
这是希望的政治,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意识/欲望型态垄断了人类的集体希望。全球化提倡者所描绘的天堂仙境是:全球在科技和自由贸易体制下整合成统一市场,于是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分享那源源不绝创造出来的财富。
也许社会里某些阶层确实能受惠于国家投身不平等贸易,可是参与全球化的国家,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都愈来愈陷入所谓的M型两极化。全球化代表的利益,是多层次的。而即便在富国里,不同的利益集团都会发生冲突。粗略划分,受全球化影响的人落入4种类别:
1.全球化的主要玩家:金融资本家,垄断性跨国企业及其代理人(金字塔顶层);
2.某国内直接受惠于全球不公平贸易的阶层及其代理人(数量愈来愈难增加);
3.因为所谓的下滴效应(trickle-down effect)而间接和暂时受惠于经济发展的人(数量正在缩减);
4.受不公平贸易和资源掠夺而受害的人民以及其他物种的生命(一直以来乃至可见将来都是大多数)。
穷与富的迷思
20世纪最后10年,全球化自由贸易进行得如火如荼,但世界的绝对贫穷人口并未减少。1990年世银估计,当时全球每天生活费在2美元以下的人口有27亿。到了2001年,数目还是一样。有人会辩称这10年世界人口增加了,即是意味绝对困穷人口实际减少了。但也要考虑这2美元的购买力在这10年下降了。
可是我们要小心,用货币收入来界定贫穷往往具有片面性和误导性。较好的指标可能是每日平均摄取热量和整体生活质素(卫生医疗教育等),并且考虑文化贫穷的问题。例如,即便全球的人每天都能有3美元的生活费(按国际标准全球贫穷问题就解决了),也不保证一定是有尊严的生存方式,如果要每天工作12至16小时来赚取这2美元,那肯定是低生活质素和文化贫困。
反之,也存在货币收入低增长、生活质素却大大提昇的另类发展模式,例如印度喀拉拉邦(Kerala)的经验。该地的识字率和平均寿命甚至比美国某些地区还要高。相反,在印度其他地区,在自由化进行如火如荼的1990年代,穷人的平均摄取热量却下降,以致当今有2亿3千3百万人口营养不良。3岁以下的幼童达46%营养不良。
可是热衷全球化和自由化政策的印度政府,却通过统计学花招,把贫困线的基准由1970年的每天摄取2千4百卡路里一直降至1,890卡路里,以至今天只有4分之1的人口被界定为贫困,营造出作為全球化成功典范的闪亮印度(Shinning India)假象。可是与此同时农民因为债务而自杀的情况却日趋严重。
总之,关于贫穷的概念、讨论和统计,往往带有严重的偏见和误导性。联合国、世银等机构高调关注贫穷,可能只是绕一个圈来提倡GUTs。
然而有些数字却是绝对的,例如现在每天还有2.4万人饿死,即每3.6秒就有一个人饿死,其中75%是孩子;假设你花15分钟来读这篇文章,从开始读到读完,已经有250人饿死了。有10亿人长期饥饿。每年有6百万孩子在5岁前因营养不良而夭折。不是全球缺乏食物(美国每年丢弃的食物就足以喂饱所有加拿大人),也不是我们没有能力解决问题。我们有能力从地球最偏远的角落榨取自然资源,却对蹂躪全球的种种人道危机坐视不理,这是人类文明的耻辱。
我们可以用这个鲜明的例子来说明:根据《租税正义网络》(Tax Justice Network)的估计,全球仅仅是最富裕的一小撮人,收藏在避税天堂的私人财产,已经达11.5兆美元(Tax Justice Network 2005, pp. 34-7)。这些财产每年的收益,估计达8千6百亿美元。只要向这一部分征30%税,每年便有2,550亿美元,足以全数资助联合国所订的千喜发展目标(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计划。换言之,我们谈的还不是什么均富的激进理想,而是仅仅以超级富豪们利用全球化体系所逃避的税,已经足以解决全球的贫穷问题!全球化究竟正在为谁服务,不是很清楚吗?
在当前的全球化体系机制下,经济学家津津乐道经济发展的下滴效应(不理其他的,只管把饼做大,自然人人得益),不会自然发生。更大程度上在进行的,实际是财富的上吸效应。
我们也不应该忘记相对贫穷。过去50年间,国际财富增加了7倍,世界一半的人口却未能实际受惠。目前14%的世界人口控制了超过全球78%的GDP。当联合国、世银等机构量化出一条绝对贫穷线,高调向贫穷宣战时,实际上可能是掩饰并继续推动这造成严重相对贫穷的全球体系(支撑掠夺性不公平贸易)。讨论贫穷,绝不能离开全球经济公义(global economic justice)的理念。
劫掠的形而上学
有人会辩称:这是因为落后国家没有发展出科技和民主。如果美欧日由于科技发展,仅仅利用本土的资源,便足以创造出美好的生活,我们也许无话可说;可是它们所消耗的大部分宝贵资源,却是来自世界各地。
在西方历史上,科技进步和全球资源掠夺,一直是密不可分的双生过程。电脑技术也许是美欧日发明和改进的,但是缺乏了刚果的鉭(tantalum)(还有亚洲工人的劳动力),就无法制造电脑主机板。
全球化体系服务于美欧日,在全球各地搜刮宝贵资源,不仅无法解决很多天然资源极丰富的国家的贫穷,甚至是很多问题的根源。这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最大讽刺。
从古希腊思想到马克思,我们很易读出一种根深柢固的形而上学偏见:物质和自然的价值较低下;愈远离自然,愈有价值。所以知识产权最有价值,工业生产又比农业生产更具价值,男人比女人更具价值。可是悖诡的是,这种精神主义实际上一直服务于物质掠夺。所以先进国家对自然资源丰富的弱国进行资源侵略,给后者带来苦难时,人们也觉得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后者没有发展出科学精神。
我们别忘记:今天非洲因为长期战乱而导致的贫穷、饥荒和环境灾难,很大程度上是殖民统治遗留的问题。在当代非洲,造成数以百万计平民死亡的内战,不少是美英跨国公司,尤其是石油公司背后支援和挑拨的。
曾任国会议员的美国社会运动家麦金妮(Cynthia McKinney)直指:「西方数十年来掠夺非洲的财富,并且默许、甚至协助屠杀非洲人民……一方面不遗余力营造这个神话:非洲今日的问题大部分是非洲人造成的。我们都听过西方辩称:非洲问题源于腐败的政权、根深蒂固的种族仇恨、不成熟的人民。可是我们知道这是谎言。……非洲苦难的核心,在于西方,尤其是美国,意欲掠夺非洲的钻石、石油、天然气和其他宝贵资源。前经济杀手帕金斯(John Perkins)就听过他的前辈说:『如果想(美国的)孩子活得好,我们就要控制非洲。』」
全球化的过程,也是全球媒体不遗余力在妖魔化贫穷国家,竭力掩饰富国给它们带来的苦难,然后大肆宣扬:由美欧日主导的自由贸易,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答案的过程。
可是国际贸易已经是进行了几百年的事情。到了今天,美国西欧日本平均每人耗费的自然资源,是第三世界居民的32倍,产生的废物也多32倍。世界上20%的人口消耗了全球80%的资源(80/20甚至变成了神圣的黄金规律)。最富裕的7分之1人口消耗了50%的石油。即使在美国内部,最富裕的5%家庭拥有的资产值超越95%家庭的所有(所谓的长尾论,又一条合理化不公义的神圣规律)。全球排名首6位超级富豪拥有的财富,超过世界上最贫穷6亿人的全部所有。
任何一个心智和情感正常的人,都不禁疑惑:这中间一定出了点问题。经济道德家说,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彻底奉行自由市场政策。听起来好象很熟识?对!宗教家说:你受苦,是因为你不够虔诚。这个制度是平等的,但一小撮人比其余所有人加起来更加平等。
全球化的病态心理学
这是不幸的异态吗?这仅仅是因为大家一直没有好好奉行自由市场政策吗?撇开作为道德形而上学的那种学院经济学不说,某些较严谨的研究者却认为,极度不公平其实是全球化贸易的常态。既然历史上根本从来没有出现过经济道德主义者奉若神明的完全自由市场,我们只可以通过建构较严谨的理论模型来推测。所罗门(Sorin Solomon)研究队伍的理论模型显示:新自由主义式全球化难免导致不稳定性,即是财富不公平地集中在某些地区,以及某些弱势地区的经济崩溃(《不公平的危机:全球化的不稳定命运》)。
经济物理学(Eco-physics)的模型显示:极端控制贸易和极度放任的自由贸易,都会导致财富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上或某些地区。这是比较符合现实的模型。
无论如何,作为全球化某种程度得益者的我们,每天起床,总有清洁的自来水和电力供应,打开电脑,全球资讯源源不绝,只要我们总能从ATM提取钱,总可以在附近的超市买到食物,自然会想:全球化的确是很好的东西。
为什么会有这种幻象?让我们看看支撑全球化的三大基建:全球资讯网路、全球金融体系以及原料/人员运输(所谓的物流)。资本、政治和军事活动皆依赖这三大基建。借用拉康(Lacan)精神分析学的三分法:象徵(symbolic)、想像(imaginary)和实在(real),我们不妨把三大基建对应全球化的三大领域。全球资讯网路象征了全球化的美好秩序,全球金融体系代表我们的财富想像,而全球物流网,则处理实在的物质能量流动。
「全球化」这符号之所以令某些人亢奋,是因为它代表某种升华了的欲望。只要我们小心排除来自实在领域(the real)的侵扰,活在象征和想像的世界里,就可以继续沉醉在某种升华的出神状态(sublime ecstasy)里。象征的领域代表了理想的秩序,而想像的领域,是面对无可避免的冲突时,人们以想像的化解冲突矛盾方式来舒缓焦虑。
可是象征和想像领域总会出现裂缝。金融市场总会一而再出现动荡,让我们想像的财富化为乌有,例如最近的次级房贷危机,就提醒我们全球金融的疯狂流动性。而且实在(the real)是任何秩序都无法完全整合又无法排除的剩余(residue, the redundant, the others),总会一次又一次侵扰我们的好梦。
对很多人来说,全球化的实在物质流通领域,就是体现了财富的商品络绎不绝在全球流动,还有人、起码有钱人可以去世界各地自由旅行。可是我们总无法排除现实的顽固阴暗面:人员流动也包括人口贩卖和偷渡(我们欢迎资本自由出入,促进资源向富裕国集中,却严厉防范穷国人员流向富国,仅仅是这个现实本身,不就足以让整个全球化乌托邦崩溃吗?);物质的流动,还包括资源掠夺和污染废料的偷运和倾倒排放。
不妨借用孔蒙拿(Barry Commoner)的4条生态学原则来说明:
1.万物相连(Everything is connected to everything else.)
2.万物皆有去处(Everything must go somewhere.)
3.自然最适(Nature knows best.)
4.没有东西白白而来(Nothing comes from nothing.)(「封闭圈」 ,The Closing Circle)
没有东西白白而来,我们能创造这么多商品和服务,是因为大量耗费了不能再生的自然资源;万物皆有去处,我们每消费一件商品,总会产生污染废料,它们最终会被排放倾倒在某处;万物相连,我们这样做,总会影响某时某地的人类和其他物种生命。这就是我们惊叹于现代全球物流系统的高效率,享受干干净净的物质能量的转换和流动时,同时无法排除的事实。
消耗大量不可再生资源而建设起来的超级城市,精心营造净化的假像,是全球文明的示范单位,可是通常就在大都会的不远处,人们就能感受物质和能量转换流动难以抹掉的烙印,例如大城市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
2010-8-19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