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讲座
主 题:整体论视野下的阶级学说
嘉 宾:秋石客
时 间:2007年10月20日下午2:30~4:30
地 点: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1号 北大资源宾馆三层1308室 书社
网 站:www.wyzxsx.com 电 话:010-62760856
讲稿:整体论视野下的阶级学说
此讲稿为笔者《新思潮》的一章。《新思潮》是一部整体论的书,里面讲了整体论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等,整体论阶级学说是其中的一部分。
什么叫整体论?整体论也可以叫立体论或系统论,主张全面地从事物综合因素抽象的理论,反对片面地、原子论式的从局部出发作理论。
目前,学术界多数理论是片面地、原子论式的从局部出发作的理论,不利于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因此全面推出整体论,深化人类认识水平,无疑是必要的。今天仅就阶级层面问题讲一下整体论的阶级关系。
一、不同的阶级分析方法
1、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
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在理论上以经争论了几百年了。在马克思以前就出现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集了大成,提出了完整的人类历史上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不是整体论的方法
马克思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主要依据人们在经济上的地位,依据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占有情况来论证的,他说“阶级的存在仅仅跟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因此,他得出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不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的结论。马克思认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是因为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其中一部分人占有生产资料,另一部分人不占有生产资料,而占有生产资料的人组成一个阶级,不占有生产资料的人组成另外的阶级,其中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可以剥削压迫不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所以,阶级和阶级斗争就产生了。马克思根据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不同,又分别得出了不同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奴隶主与奴隶、地主与农民、资产者与无产者阶级的概念都源于此。马克思认为,正因为如此,要想消灭阶级和阶级斗争,消灭剥削和压迫,必须首先消灭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平等,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只要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一个新社会的基础就诞生了,其他问题会迎刃而解。马克思把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极大影响。
这种影响分两个方面,一个是正面的,人们运用这个武器摧毁私有制的旧社会,另一个是负面的,影响了新社会的阶级判断。
斯大林、刘少奇等深受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影响,认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后,阶级自然不存在了,他们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有阶级是正常的。
2、毛泽东的阶级分析方法
毛泽东的阶级分析方法是整体论方法
毛泽东与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者不同,他没有完全受马克思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体系的限制,结合自己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所发现的问题,充分认识到阶级和阶级斗争远远不仅是受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影响,而且要受到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等多种方面影响,是非常复杂的。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公有化只是个表面现象,依然存在着谁占有的问题。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问题解决不好,对生产资料有支配权的干部,就可以用手中的权力占有生产资料及其附产品。所以,他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毛泽东晚年进行的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突出反映了他把阶级和阶级斗争深化到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等众多层面,极大地发展了马克思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体系。毛泽东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以完全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所证实,成了当代共产主义运动开展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最锐利武器。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社会学术界基本上有三种看法:一种是全盘否定的看法,否认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的人,要么是有意回避阶级斗争和阶级的存在,用以保护自己有利的阶级地位,要么就是帮闲文人用来讨好统治阶级换取有利条件的欺骗术;另一种是全盘肯定的教条主义看法,马克思主义的卫道者,形而上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不允许别人说三道四;最后一种是毛泽东的看法,认为即使是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也可以重新认识和发展。以上三种看法,正确的看法,毫无疑问,只能是毛泽东的看法。
3、秋石客的整体论特点
除了兼容马克思和毛泽东的方法,主要增加了结构论和权力论。
结构论讲人类社会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和中间阶级的上中下阶级结构会永远存在,能消灭的阶级只能是对抗性阶级。权力论讲权力结构对阶级关系的作用,引出统治阶级是独立的阶级和人类所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矛盾的概念。
二、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体系,客观地讲,的确存在某些不足,不是整体论的阶级分析方法。而分析评估这些不足,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问题,是当代革命与改良都离不开的重大理论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搞不清楚,就无法搞清革命与改良的对象,无法搞清革命与改良的依靠对象和团结对象问题,就无法分辨敌我友。因此,非常有必要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进行新的思考。
马克思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体系究竟有那些问题和不足呢?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阶级分析方法不够全面
马克思认为,“阶级的存在仅仅跟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用语非常明确,有如前述,他正是依据此种方法得出他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体系的。
那么,阶级的存在仅仅跟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吗?答案是否定的。按照这种思想方法,在原始社会,生产刚刚开始,自然不会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那么,生产发展到什么历史阶段阶级就不存在了呢?显然,马克思并没有说出明确的答案。他指的肯定是生产发展的高级阶段。那么,人们怎样界定这个高级阶段呢?看来很难界定!列宁说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加电气化,意思是当生产发展到电气化的阶段,阶级就应该不存在了。而客观现实严肃地告诉我们,生产的发展以远远达到了电气化,而阶级呢?却继续活生生的存在着!
也可能有人会说,马克思说的生产发展阶段要求更高,消灭阶级存在的生产条件还早着呢!很显然,这是虚无主义的诡辩。可以断言,生产发展的历史阶段再高,也消灭不了阶级,恰恰相反,只能使阶级差别更加扩大。这一点以为全部现代生产发展史所证明。现代生产发展史阶段以数次更新,工业革命层出不穷,而社会关系、阶级关系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这些事实说明什么呢?说明阶级的存在不仅仅和生产发展的历史阶段相联系,而且和一定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思想文化相联系,和消费资料所有制相联系。只有这样看问题,才能真正找到消灭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有效途径。才能像毛泽东那样,要想消灭阶级和阶级斗争,不仅仅是发展生产力,而且要彻底改变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思想文化等关系才行。马克思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不能说明和解决全部问题!
所谓社会关系影响阶级关系,具体突出表现在由于社会关系不同而改变阶级地位,如某人虽然出身被统治阶级的底层,但由于和统治阶级的上层发生了关系,上层可以用权力等手段,改变某人的社会阶级地位。实际上,在以往的任何社会,血缘关系都对阶级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所谓生产关系影响阶级关系,不用再加说明,许多教科书都承认阶级关系是由生产关系派生的。
所谓上层建筑影响阶级关系,具体表现是大量的。毛泽东处在上层建筑中心,阶级就走向消灭,邓小平处在上层建筑中心,阶级就走向新生。
所谓思想文化影响阶级关系,具体表现在由于思想文化不同,有的人虽然出身剥削阶级,却走向了被压迫被剥削阶级一边,参加了革命;有的人虽然出身被剥削被压迫阶级,却走向了剥削阶级一边,参加了反革命。
所谓生活资料所有制影响阶级关系,具体表现在一切剥削阶级的反动行为,都最终为了获得最多的生活资料所致,如果没有了生活资料个人所有制,一切剥削阶级的反动行为都成了无源之水。
2、阶级的定义等十个问题
〔1〕阶级定义问题
传统的阶级定义,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差别,但总的来说是以对物的占有程度来确定的。所谓阶级,通常指人在生产和分配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部分人凭借对生产资料占有优势,剥削和压迫另外一部分人。这类定义显然是不准确的,未能真实全面反映阶级的本质和特征,忽略了政治、文化和思想等要素。正确的阶级定义应该是:自人类有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自然选择和社会选择发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分工结果,产生了不同的阶级。这些阶级,构成了对抗和非对抗性两种状态。
〔2〕对抗性和非对抗性阶级问题
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阶级的概念,也是包括马克思在内的前人没有注意和明确表述的。提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阶级概念,主要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想说明人类社会是不可能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的,我们要消灭的是对抗性阶级,而不是消灭非对抗性阶级。所谓对抗性阶级,是指某一阶级的存在以损害另外某一阶级的存在为前提;所谓非对抗性阶级,是指由分工造成的彼此相互依存、不相互损害的阶级。另一个想说明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
从哲学层面讲,任何社会都会存在矛盾和斗争,否则,这个社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从事实上来讲,原始社会的氏族和部落首领,和氏族和部落的其他成员,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能说不是阶级关系。共产主义社会,也会有分工,社会劳动新产品,总会有人先享有,不可能消灭了差别,而差别恰恰产生于阶级。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阶级只能是非对抗性的阶级。
这种对抗和非对抗性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现实意义在于,我们革命的首要目标,在于尽快消灭对抗性阶级和产生对抗性阶级的社会基础,而不在于急于消灭工人、农民、手工业者的阶级差别等。
(3)、中间阶级和剥削阶级的阶级斗争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对某一社会的特定阶级关系中,忽略了对中间阶级作用的准确论述,对剥削阶级是怎样进行阶级斗争的论述也不够。
中间阶级的地位和作用是被低估了的。拿奴隶社会而言,社会矛盾不仅仅表现为奴隶主与奴隶,奴隶阶级甚至不是奴隶社会最主要阶级。奴隶社会数量最多的阶级是平民,最有权力的是占据奴隶社会顶层,掌握国家机器的统治阶级。在奴隶社会奴隶反抗只是一个方面,还有大量的平民、手工业阶级的反抗。不能简单地说奴隶创造和推动历史,还应包括其他阶级。社会主要矛盾方面是变化的,不是固定不变的。例如中国历史上的国人暴动就充分反映了平民阶级的伟大作用。再如,新中国的诞生,起主力军作用的并不是无产阶级,而是介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中间阶级农民阶级。
(4)、去阶级化是个伪命题
在漫长的阶级社会中,统治、压迫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被压迫、被统治的阶级斗争,主导方面是变化的,特点是不同的。阶级斗争是普遍现象,不仅仅是被压迫的阶级运用阶级斗争理论,压迫阶级也运用阶级斗争理论。不同点在于被压迫阶级公开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压迫阶级公开不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统治、压迫、剥削阶级通常是在理论上否认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而在实际上的阶级斗争运用,远远超过了被统治、被剥削、被压迫阶级的阶级斗争水平。拿文化革命为例,毛泽东的追随者,口头上把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喊的震天响,可在行动上可就温和多了。而反文革势力虽然在口头上不承认有阶级和阶级斗争,而在行动上却每日每时都在向社会主义和人民进攻,对文革势力进行了你死我活的清洗。客观地讲,反文革势力比文革势力的阶级斗争水平高出很多。
(5)、知识阶级作用和阶级与阶层问题
知识阶级(通常被称之为阶层)的作用,也被大大低估了。实际上,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随着知识分子数量的激增,量变变质变,知识阶级越来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可以从近代中国的“五.四运动、“文革”、“四.五运动”、“六.四事件”当中得到证明。所以,毛泽东非常重视知识分子问题,反复提出教育和改造,争取知识分子。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分子数量的急剧增加,知识分子的作用将越来越增强,知识分子的倾向将具有决定性意义。
阶级和阶层问题包含两种概念
一个是阶层是阶级的基础。一般说来阶级的最初表现形式就是阶层。譬如,在封建社会后期的少量资本家,他们并不能成为阶级,而是作为阶层存在。当一定的阶层发展成为社会基本力量时才成为阶级,在未成为社会基本力量时只能称之为阶层。
另一个概念是任何阶级都由不同的阶层构成。拿资产阶级为例,里面有不同行业的资产阶级,如工业资本家、农民资本家、金融资本家等。资产阶级又分大小,有大资产阶级又有小资产阶级等。在同一阶级内的阶层之间同样充满矛盾。在任何社会形态下,不但存在着阶级和阶级之间的斗争,同时存在着阶级内部的阶层斗争。我们仔细考察一下历史,事实难道不是如此吗?
〔6〕、阶级形态的区分问题
阶级的存在,一般有两种基本形态
一种是对称性阶级形态。例如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地主和农民阶级、奴隶主和奴隶阶级等。所谓对称性阶级的实质,是其中一个阶级的存在以另一个阶级的存在为前提,二者缺一不可。例如资本家和雇佣工人阶级,资本家阶级消灭了,雇佣工人阶级也不复存在。
另一种是非对称的阶级形态。例如资本家和地主、小生产者阶级、知识阶级和其它阶级工人和农民等。他们之间的存在和生死,并无互为绝对依存的关系。
〔7〕、阶级关系问题
阶级与阶级的关系,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有着如下基本的关系。
一个是对立性矛盾性的关系
关于阶级的对立性和矛盾性,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许多阶级斗争学说都大量的论述了。我这里仅补充说明一下矛盾的形成和矛盾的处理方法。
矛盾的形成一般说来是有非对抗性和对抗性两个方面。而且从时间上来看,非对抗性占据大部分时间。对立的阶级产生的时候,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交替发生,非对抗性矛盾是主要矛盾。当对抗性矛盾成为阶级矛盾主要方面的时候,对立的阶级就达到灭亡阶段。一定的阶级大都由非对抗性矛盾中生存,由对抗性矛盾中灭亡,这是一个规律。因此作为对立的阶级要想生存下去,减少对抗性是生存唯一出路。例如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要想更长时间的生存,那么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就要克制,要对工人阶级做出许多让步,才能保持自己的长期生存,否则,就有被对抗性规律灭亡的危险。小到一个资本家,大到整个资产阶级都是如此。
对于统治阶级来说也是这样。统治阶级要对被压迫和剥削的各阶级、阶层采取非对抗性政策,减少对抗性,这个统治才能稳固,否则,对抗性矛盾成为主要,统治阶级就可能被推翻。反过来说,被压迫阶级要想改变不能忍受的现状,就需要激化阶级矛盾,以求得阶级地位的转换。
二是共生性关系
在阶级社会中,各阶级之间除了看矛盾的一面,还有共生的非对抗性矛盾的一面,工人与资本家、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地主和农民、奴隶和奴隶主,以及横断面的工人与农民类行业不同的阶级之间,都大量的存在着共生的东西。这种共生性、和谐性,是最常见和普通的社会阶级现象。
例如没有工人就没有资本家,反之一样,他们之间是共生的。对于阶级关系中这种共生性认识,以往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缺少论述或论述不足,这是很需要学者们研究和论述的。
阶级调和的关系。在阶级社会中,各阶级都应当懂得阶级调和的重要性。各阶级在发生矛盾的时候,要懂得调和。而调和的方式无非是两种,一种是进攻性的,例如采用暴力镇压或反抗;另一种是防御性的,双方采用不同的非暴力的让步直到妥协。妥协的结果通常达到共生。暴力的镇压和反抗往往导致双方共同受伤和死亡。
阶级关系当中的基本关系,首先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关系,这种关系同样会具备矛盾性关系和共生性关系。作为聪明的统治阶级,必须是会尽量减少与被统治的各阶级矛盾性关系,加强同被统治的各阶级之间的共生性关系。加强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共生性关系,统治阶级的最高任务是保持社会的和谐,共生而不是相反。如果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矛盾激化,往往首先受到威胁的是统治阶级,并最终危害整个社会。历史上的大量史实证明,社会失去和谐,矛盾尖锐化,其结果经常是统治阶级被推翻,被统治阶级生灵涂炭。
其次在对称性的其他阶级,例如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关系,作为两个阶级都存在着如何处理矛盾性关系和共生性非对抗性矛盾性关系问题。处理的好,双方都受益,否则双方都受害。其它的对称性阶级如奴隶主和奴隶、地主和农民等都是如此。对称性阶级同样要特别重视减少矛盾性关系的一面,增强共生性关系的一面,唯此才能保持对称性阶级之间的和谐,避免双方受到致命的和非致命的伤害。
最后,非对称阶级之间的关系处理,如同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类对称性阶级关系一样,同样存在着处理好阶级的矛盾性和共生性基本关系问题,寻求的也是和谐而非震荡。
〔8〕、阶级消亡问题
严重的阶级对立,各阶级在阶级关系中不断的采用使其激化的办法,给人类带来无究无尽的灾难。消灭阶级这是人类的一个美好愿望和伟大目标。但我认为,最终人类要消灭的只能是对抗性的阶级。非对抗性阶级是否能够消灭,我是心存疑问的。但愿以平等为人类社会主要关系的和谐的社会早日到来。
〔9〕、阶级转化问题
在本文中提出的知识阶级概念时,有许多人会说,知识分子不可能单独形成一个阶级,其原因是知识分子阶级不确定性,其右翼可能转化为资产阶级,其左翼可能转化无产阶级。实际上的确如此。不但是知识阶级是这样,其它阶级也是这样。资产阶级分子在破产之后,也可转化为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分子经过努力,发了财也可成了资本家,也是转化的一种形式。社会各阶级之间,各政治力量之间是经常发生转化的。
〔10〕、阶级的社会跨越问题
任何阶级都具有社会跨越的功能和特点,例如奴隶主和奴隶阶级虽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阶级,但在奴隶社会形成之前,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经产生了这两个阶级的萌芽;在奴隶社会解体后,在进入封建社会后,这两个阶级的残余依然会长时间存在。封建社会的地主和农民阶级,同样脱胎于奴隶社会的后期,同样在封建社会解体后,其残余依然会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阶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同样脱胎于封建社会的后期,在资本主义社会解体后,这两个阶级的残余依然会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初期阶段。
解决阶级的社会跨越问题,意义在于使人顺理成章地能够理解社会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
3、政治、文化、思想对阶级形成的影响
阶级的存在不仅仅跟经济有关是毫无疑义的。那么,为什么说阶级的存在又和政治、文化和思想有关呢?我们来看一下事实就清楚了。例如毛泽东领导革命成功后,在政治上采取消灭阶级的路线,新中国成立后许多阶级如地主资本家就消灭了,反之,改革开放后采取复活阶级的政治路线,资本家阶级等就出现了。文化思想的影响也大量存在,出身资产阶级的人由于信仰共产主义,就会背叛资产阶级走向无产阶级立场,反之,出身无产者的人由于思想文化上是资产阶级的,所以,一旦条件成熟,如做官或经商,也会变成资产阶级分子。
4、统治阶级问题
〔1〕、统治阶级是独立的阶级
在以马克思主义为主的有关阶级的观念中,关于统治阶级的概念是不准确的、模糊的。在原始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没有阶级,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统治阶级的概念。在奴隶社会中,马克思主义的统治阶级和奴隶主阶级是同义语,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就是上升到统治阶级地位的奴隶主,奴隶主就是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同样逻辑,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和地主阶级也接近同义语,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上升到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就是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同理,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上升到统治阶级,资产阶级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在就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上升到统治阶级,经过全面的阶级斗争,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最终消灭了阶级,从而进入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以上马克思主义的有关阶级的特别是关于统治阶级的观点是否完全正确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事实上统治阶级不是个复合和虚的概念,而是单一和实实在在的阶级,是独立的阶级,是和人类社会产生后一直相伴的阶级。只不过在不同社会中,统治阶级的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人类既然步入社会形态,不论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文化和意识形态怎样发展变化,每个社会形态都需要统治阶级,而且社会越发展,统治阶级就越发展,这是社会发展一定历史阶段的需要。一句话,社会形成是统治阶级的形成的必然产生的条件。人类社会的阶级斗争史,实质上主要是争夺统治阶级地位的斗争史,而不是别的。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但统治阶级的存在框架始终存在并且日益完善。获得政治权力,是获得经济、文化等权力的关键。有了政权就拥有一切,丧失政权,就失去一切。
〔2〕、统治阶级的不同形态。
人类最初的社会形态形成必然要求有低级的社会管理工作,而从事管理工作而非直接创造财富文化等层面,就是氏族领导成员,氏族领导成员自然而然成为最初的统治阶级,而其他被领导成员自然而然也就成了被统治阶级。因此,完全有理由说,原始社会是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只不过是这种斗争不具备对抗的性质罢了。原始社会的矛盾表现为统治阶级的内部之间和统治阶级与外部之间的矛盾,这种外部矛盾表现为同氏族部落内部被统治成员和不同部落之间的矛盾。同理,被统治阶级也有内部矛盾,也有外部与统治阶级和不同部落之间的矛盾。
随着氏族社会发展成部落,又从部落兼并的你死我活的斗争中使社会进一步扩大,直至形成部落的种姓国家。这时,社会管理层面就更加扩大和深化,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对抗性矛盾,于是最初的国家就形成了,掌握管理国家的社会强力集团就形成了,以掌握国家权力为特征的更高级的统治阶级形成了。
统治阶级的定义就是靠掌握国家权力为主要生存条件的阶级,其主要成份是国家元首和各级官吏。这里需要说明一点,我们从最初的国家的镇压和调节职能中,可以看出,早期国家的主要职能并不是镇压被压迫阶级的反抗,而是管理!强调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他关系到怎样理解国家消亡的实质。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职能消亡的只能是镇压类负面职能,共产主义社会的管理职能不但不会消亡,而且会得到加强。进入奴隶社会后,国家的镇压职能才占了统治地位。
由于社会的发展,被统治阶级出现了分化。出现了阶级的复杂化。氏族领导层和被领导层平民中间,分离出奴隶主阶级,从部落之间的战争中产生的战俘和犯罪、破产的平民中,分离出奴隶阶级。这样,奴隶社会带有共生性、对抗性特点的敌对性阶级产生了。
在所谓的奴隶社会中(这个定义并不十分准确,因为奴隶并不是该社会的主体,还有平民等),平民阶级被许多人忽略了。在氏族部落当中只有少数氏族领导和战功获得者才有资格和机会拥有奴隶,而大多数氏族部落成员成为奴隶社会的平民。由于氏族部落的扩大,奴隶的出现,奴隶制国家的镇压职能突显,国家日益完善,成了统治阶级的最佳统治工具。
原始社会的阶级是简单和非对抗性的。原始社会的统治阶级就是氏族领导层,被统治阶级就是氏族部落成员。氏族领导层之所以能成为统治阶级就是因为其成员掌握着氏族部落的领导权力。原始社会的阶级斗争,就是统治阶级氏族部落的领导层与被统治阶级氏族部落成员的斗争。原始社会中阶级之间的对立同一二重性,同一性显然占据主导地位。
进入奴隶社会,统治阶级的统治任务更加繁重了,统治的对象也复杂起来。因为被统治阶级分化成奴隶主、奴隶和平民,统治阶级用一般的管理已经不能胜任了,于是建立了国家,设立各种暴力和非暴力的国家机构就成为了必然。统治阶级之所以不断扩大暴力机器,归根到底,是因为少数人统治多数人,这是人类所有剥削阶级社会的统治阶级无一例外都发展暴力的原因。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是原始社会的统治阶级和奴隶主演变出来的。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不但统治奴隶和平民,还要统治奴隶主,这是该引起特别注意的。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机器,迫使奴隶、平民、奴隶主等阶级为他们服务。虽然奴隶社会中的统治阶级成员有大量奴隶主,但掌握国家的奴隶主和没有在国家中供职的奴隶主已经分离了。奴隶主阶级同平民、奴隶们一样,也要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奴隶社会后半期,奴隶制的诸侯一国之间不断展开新的兼并,出现了争霸现象,出现了统一的趋势。
最初的奴隶制度国家领导人,种姓色彩并不浓厚。谁成为国家领导人,在氏族内部奴隶主与平民之间大概是一种推举协商关系,奴隶制度国家领导人的更换出现的禅让制说明,国家成立之初,国家政治基本上是民主推选的,由德才水平高低决定的,直到大禹的后代才确立种姓王朝。夏朝建立说明奴隶制度种姓统治阶级形成。夏朝建立后,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激化,对抗性矛盾不断出现,从此,争夺统治阶级的事业,就成了社会各被统治阶级奴隶主集团、平民、奴隶生死相见的最高目的。夏、商、周都是利用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率领被统治阶级推翻统治阶级,使自己的种性上升为统治阶级。这就是中国奴隶社会的真正政治史。
奴隶社会国家主要矛盾不是奴隶与奴隶主,而是统治阶级与奴隶主、平民、手工业者等被统治阶级的矛盾。奴隶社会的矛盾还表现为统治阶级的内部之间和外部之间;奴隶主阶级的内部之间与外部之间;平民阶级的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矛盾。奴隶制度国家内部各阶级与外部国家之间的矛盾有时也会成为主要矛盾。
进入西周后,中国统治阶级的种姓制度决定了分封制,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天子和诸侯国国王及各级官吏,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这个统治阶级不但统治着奴隶残余,统治着广大平民、农民,而且统治着地主阶级。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比较复杂,有天子与侯国的斗争;有天子、诸侯国与地主、农民、手工业者、奴隶之间的矛盾;有地主与地主之间的矛盾、地主与农民、手工业者、奴隶的矛盾。有农民与农民之间;农民与统治阶级、农民与地主等阶级的矛盾;有手工业者之间、手工业者与奴隶、农民、地主、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封建社会初期底层依然是奴隶,农民阶级在封建社会初期实为中产阶级。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统治阶级国王及官吏与被统治阶级地主、农民、手工业者等之间的矛盾。同时,封建制国家与外部之间的矛盾也会成为主要矛盾。
经过春秋战国的连年争战,中国到秦始皇,完成了对封建社会的整合,形成了一个高度集权的以种姓王朝与官吏组成的新统治阶级。秦王朝开辟的社会,不能简单归结为封建社会,而是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可称之为集权社会。统治阶级拥有政治经济文化全部权力,这是其他社会统治阶级所没有的。
集权社会下的阶级矛盾表现为统治阶级之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地主农民手工业者等矛盾;农民与农民之间、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农民与统治阶级、农民与手工业者等矛盾;地主与地主之间,地主与统治阶级、农民、手工业的矛盾等。这个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同样,有时集权制国家与外部国家的矛盾会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历史上频繁的改朝换代,反映出争夺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斗争是阶级斗争中最集中利益的表现。
在所谓资本主义社会中,统治阶级发生了巨大变化。由种姓统治阶级发展到非种姓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由相对稳定变成了相对不稳定,由非和平方式获得统治地位变成由和平方式获得统治地位。统治阶级由无固定集团变成固定集团政党来担当。政党统治现象代替了种姓集团统治现象。掌握资产阶级国家的统治阶级,压迫、剥削其他如资本家、地主、工人、农民等不同的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有统治阶级内部,统治阶级与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农民阶级等矛盾;有资产阶级之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农民、统治阶级的矛盾;有无产阶级内部,有无产阶级与统治阶级、资产阶级、以及其他阶级的矛盾。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依然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同样,有时资产阶级国家与外部国家的矛盾也会成为主要矛盾。所以,推翻资本主义社会,首要任务是推翻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然后才是解决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等问题。拿中国革命为例,就是首先推翻国民党统治集团,打倒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权力系统,而不是别的。
进入所谓的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事实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而是产生了一个全新的阶级社会。在这个社会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地主与农民及其他阶级与阶层,都成了被统治阶级。新统治阶级由退化的掌握国家政权的共产党组织内形成。这个统治阶级的特点比以往任何社会的统治阶级权力特征更为明显。在以往的其他统治阶级当中,权力不是利益的唯一源泉。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变成了由权力支配一切的特殊的统治阶级。在这个社会中,主要矛盾就是特权统治阶级与资产阶级、农民、无产阶级等阶级与阶层的矛盾。这个社会的矛盾还表现在特权统治阶级内部,特权阶级与外部阶级矛盾;表现为知识阶级内部,知识阶级与外部阶级;表现为无产阶级内部矛盾,无产阶级与外部阶级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与农民阶级外部的矛盾;表现为资产阶级内部与资产阶级外部的矛盾等
〔3〕、有组织的政治集团才能上升为统治阶级。
在全部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任何阶级都不能单独成为统治阶级。任何阶级在无组织情况下都是软弱无力的,只能是自在的阶级。新统治阶级的出现,都是由政治精英用一定理论集合了各种阶级的精英,组成强大有组织的集团、特别是武装集团完成的。这一点,无论从古代统治阶级的更替中,还是现代政党争夺统治阶级地位,都是如此。无论是刘帮、朱元璋类夺权,还是西方政党统治的更替,都说明了这一点。马克思说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就是看到了无产阶级要想上升为统治阶级,必须有自己的组织才行。
〔4〕、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只能是劳动阶级
首先,必须明白,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实践是不成立的。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典阶级分析,所谓阶级是一定生产方式的产物,是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物。一定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必然产生一定的彼此紧密联系彼此对立的一对阶级。例如奴隶制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封建制产生了地主和农民,资本制产生了资本家和工人。在阶级社会中,尽管被压迫阶级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但从来不会产生被压迫阶级专政,因为被压迫者阶级同压迫者阶级随着他们共生的生产关系的灭亡而一起灭亡。奴隶起义推翻了奴隶制,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都要灭亡,并不存在什么奴隶阶级专政;农民起义推翻封建制,农民和地主一起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的灭亡而灭亡,并不存在什么农民阶级专政;同样,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无产阶级和资本家阶级一起被埋葬,不可能其中一个死亡,另一个继续活着,不可能有什么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革命目的是要建立共产主义生产关系,这种公有制生产关系一经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中,原有的阶级关系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的人与人的关系;如果社会主义社会存在阶级,也必然有其特殊的形式。因此,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统治阶级专政,用无产阶级专政一词未必准确,而应该是劳动群众阶级专政。因为在公有制条件下,旧的剥削阶级以消灭,工人﹑农民﹑士兵﹑一般知识分子和一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都是劳动者,以无本质区别,他们才应是新社会的主人。文化革命中提出的群众专政,才更接近真正的无产阶级专政内含和本质。而斯大林的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特权阶级的代名词而已。未来社会主义的专政,应该是劳动群众阶级组成的自由联合体,监控管理者阶级异化,完成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其次,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统治阶级是多数人统治少数人,是同以往剥削阶级社会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相对立的。少数人统治多数人,国家的暴力职能只能够日趋增加,正因为在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是多数人统治少数人,所以,国家的暴力职能将日趋减少,原本意义上的国家将走向消亡。
最后,劳动阶级怎样才能上升为统治阶级。答案是:劳动阶级必须彻底组织起来,武装起来,全面掌握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权利。
〔5〕、搞清统治阶级的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说,马克思主义在叙述阶级社会和阶级斗争的时候,并没有彻底和全面化。否定原始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存在阶级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否定各类阶级矛盾由一条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由于历史条件限制,马克思主义阶级与阶级斗争学说带有一定程度的片面性,缺乏完整性。因此,本文提出的关于统治阶级概念和作用问题,试图纠正马克思主义阶级与阶级斗争学说的局限性。
人类社会历史证明,无论前进和倒退,统治阶级都是历史的主角,争夺统治阶级的地位斗争,是所有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矛盾是一切社会形态的主要矛盾。
一般来说,任何新统治阶级在开始时都起过积极、进步的作用,到后来又通通起了消极、反动的作用。统治阶级的作用概念认识到了,人类如何向共产主义目标前进就不言而喻了。全世界劳动者的首要目标是夺取统治权,然后才能谈得上其他权利,如没收剥削阶级财产等。真正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劳动群众,首先必须肃清国家政权中的腐败分子,夺回失去的统治权,改变错误路线,才能真正走上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三、传统社会主义社的主要阶级
传统社会主义社会,不同于任何其它社会,它是一个独立的特殊的社会形态,因此,必然有其独立的特殊的阶级关系。这些阶级,有的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阶级,有的是新生的阶级。下面就简单分析一下传统社会主义社会有哪些阶级。
(一) 新阶级
当列宁首创、斯大林加工完成的所谓无产阶级革命粉碎了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新生产关系后,地主和农民,资本家和雇佣工人都随着封建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灭亡后而理论上灭亡了,这也是斯大林主义所谓在传统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阶级,进入无阶级、无阶级斗争社会的理论基础。那么,事实又如何呢,传统社会主义社会真的消灭了阶级吗?答案是否定的。随着传统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生产关系的逐步建立,这个社会产生了三个新的阶级。
首先产生的是特权阶级,这是传统社会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这个阶级的产生不同于其它社会统治阶级的产生。奴隶主的生存主要靠奴隶,地主阶级产生主要靠土地,资本家阶级的产生主要靠资本。而特权阶级的产生靠的是特权制度。特权阶级靠特种权力统治着传统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特权阶级比以往任何统治阶级都强大(尽管是表面上的)。
第二阶级是劳动阶级。无论是旧社会的地主和农民,还是资本家和工人,都在传统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从事劳动。所谓工农商学兵都要从事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体劳动者,构成传统社会主义社会的被统治阶级。
特权阶级与劳动阶级,是传统社会主义社会的最基本的,也是对立的阶级。
第三个阶级是知识阶级。知识阶级的构成,主要包括中高级知识分子,而不包括一般知识分子。一般知识分子,在数量上占着绝对的优势,由于他们靠脑力劳动为生,自然属于劳动阶级的一分子。而中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同特权阶级联系较为密切。这个阶级主要控制着传统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文化、宣传阵地,通常为特权阶级服务,不断帮助特权阶级欺骗劳动阶级。当然知识阶级除了有高于劳动阶级、歧视劳动阶级的一面外,其经常也受特权阶级的压迫,因而有时也会站在劳动阶级一方,反对特权阶级。
特权阶级、劳动阶级、知识阶级是传统社会主义社会的新阶级。
(二) 传统社会主义社会的其他阶级
地主阶级
地主阶级从严格意义来说,在传统社会主义社会被彻底消灭了。从经济基础领域上看不到地主阶级的存在,但在思想领域,地主阶级的文化还生存着,表现在对帝王将相,地主、清官的泛滥性传播,这种泛滥性传播说明地主阶级(即封建主义)的根基依然存在于传统社会主义社会中。想有朝一日成为新地主,幻想新的土地兼并,靠地租为生的人并没有死绝,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余毒每日每时都在毒害着人类。
农民阶级
农民阶级,在传统社会主义社会中是大量存在的。特别在传统社会主义社会初期,经过土地改革,和传统社会主义后期改革开放后的分田到户,都在加强农民阶级的社会基础,加强农民阶级的力量。尽管在传统社会主义社会中,经过集体化运动,但作为一个封建社会残余的阶级,农民阶级,是始终存在着。
小资产阶级
小资产阶级在传统社会主义不同历史阶级上,是一个日益成长壮大的阶级。这个阶级的来源主要是农民和城市市民。所谓小资产阶级,是还不敢梦想成为资产阶级的阶级。资产阶级的雄厚的社会基础。小康社会概念和小康生活方式,就其性质来说是小资产阶级的理想王国。
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又分为官僚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或者叫原始正宗资产阶级)。
(1)官僚资产阶级
官僚资产阶级在传统社会主义社会中经历着三个时期,在第一个时期是社会消灭的对象,第二个时期是隐形时期,隐藏在特权阶级当中,第三个时期(改革开放后尤为突出)逐渐公开化,即官商。官僚资产阶级在传统社会主义社会是发展最快的资产阶级。这和传统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有关。
(2)买办资产阶级
买办资产阶级的主要特征是卖国,与国际大资产阶级相勾结,充当国际大资产阶级的走狗。通过不断的各种低级和高级的买办行为,存在着、发展着。
买办资产阶级在传统社会主义初期和官僚资产阶级一样,是打击的对象。从表面上看,在传统社会主义社会初期基本上灭亡了。在第二个时期,买办资产阶级隐藏于特权阶级当中,偶尔露峥嵘。到传统社会主义后期,特别在中国改革开放后,买办资产阶级应运而生,逐渐兴起和强盛起来。买办资本的最高目标就是把传统社会主义变成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3)民族资产阶级
传统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资产阶级命运最为不济。在传统社会主义社会之前,民族资产阶级遭受帝国主义、官僚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的挤压。生存极为困难,在发生所谓社会主义革命后,又遭到革命性的打击。在传统社会主义初期,民族资产阶级受过一段保护,但很快成为打击的重点。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决定其很难和特权阶级相勾结,所以在传统社会主义社会中期,民族资产阶级以极低的水平生存着。到传统社会主义晚期(改革开放后),民族资产阶级有了发展的机会并的确发展了,但像历史上一样,其依然受着帝国主义、官僚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和特权阶级的压制,不能迅速增长。民族资产阶级的命运,往往也代表着整个民族的大众命运,如果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忍受官僚买办资本压迫的话,处于底层的整个民族的大众就更加难以忍受了。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的残余
在传统社会主义社会中,有时竟非常荒唐。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的残余竟然存在着。在传统社会主义的中期和后期尤为可见。所谓固定工制度、户口制度,实质上是奴隶制的变种。劳动者无权决定自己的劳动对象,无人身流动自由,实质上就有奴隶味道,而掌握户口等工作调动大权的特权阶级,行使的是奴隶主的职能。至于到了传统社会主义社会晚期,有许多所谓民营企业家,没收工人的身份证,用暴力强迫工人劳动,劳动者失去人身自由,这不是奴隶主和奴隶的新生是什么?当然奴隶制残留的阶级现象是有少量的,但我认为还是提一下为好。
工人阶级
传统社会主义社会的工人阶级,在初级和晚期,其兴衰和各种资产阶级的命运相联系。各种资产阶级兴盛,工人阶级自然就兴盛,资产阶级的衰落和灭亡工人阶级将一块衰落和灭亡。在传统社会主义中期,工人阶级变成为劳动阶级,摆脱了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但在某种程度上又受到了特权阶级的压迫。就工人阶级而言,其前途唯有炸毁一切压迫它剥削它的各种制度。
以上所述,特权阶级、劳动阶级、知识阶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奴隶主和奴隶阶级的残余和工人阶级,构成了传统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部阶级基础。
四、传统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分析
传统社会主义社会尽管从目前来说基本上寿终正寝了,当对于有志建立未来理想社会的人们来说,分析一下传统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无疑还是必要的。
(一)传统社会主义社会的几大矛盾
A、特权阶级与其它所有阶级的矛盾。
特权社会阶级从本质上说,应当是封建政治制度的新生。
(1)特权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关系。
工人阶级的理想,是建立工人阶级为主体的阶级专政。工人阶级要想真正得到解放,除了要粉碎资本主义制度,摆脱资产阶级的反动影响,而且不应该有新的主人。工人阶级通过斗争,摆脱了资本家的锁链,不应该戴上新的锁链。工人阶级必须自己掌握国家机器,自己掌握生产资料,自己选择社会的管理者并尽可能直接管理社会。在传统社会主义社会,特权阶级(按毛泽东的说法是官僚者阶级,走资派,党内资产阶级)取代了资本家的地位,继续欺压工人阶级。因此,特权阶级同工人阶级的矛盾是传统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矛盾。工人阶级必须明白,在传统社会主义社会,他的主要敌人是特权阶级和特权制度,同其它的矛盾例如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成为次要的矛盾。
(2)特权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特权阶级在传统社会主义社会,不但压迫工人阶级,而且压迫资产阶级。尽管在传统社会主义社会后期,一部分特权阶级正在蜕变为官僚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当然也有的变成民族资产阶级),并和民族资产阶级阶级勾勾搭搭,但就其整个阶级而言,他要剥削和压迫整个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特别是民族资产阶级的理想,就是建立完整的资本主义社会,摆脱特权阶级的影响。因此,在对待特权阶级问题上,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一样,都同封建特权阶级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特殊的传统社会主义社会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其取代者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就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
(3)特权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
传统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权阶级日益庞大,其生存条件除了压迫剥削工人阶级、资产阶级之外,必然也压迫农民阶级。农民阶级是一个日趋消灭的阶级。农民的解放首先要摆脱几千年来的小生产特点,其前途要么向资产阶级投降,要么向工人阶级投降,不论走资本主义(农场主)还是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都是规模经营,农民的前途都呈现光明。而特权阶级是不给农民阶级任何好处的阶级,其推行的小农政策令农民永无翻身之日,它同样是农民阶级的死敌。
(4)尽管地主阶级可能在未来社会中彻底死亡了,但就其阶级利益而言,同特权阶级同样是无任何共同利益。特权阶级的灭亡,给地主阶级一线希望,尽管这种希望很快变成泡影。
(5)奴隶制的残余阶级,肯定想摆脱特权阶级,天下大乱,可能使奴隶主的亡灵闪现,尽管这种闪现不过是微不足道的瞬间消失的。
(6)在传统社会主义社会中期,劳动阶级已经形成。无论是出身哪个阶级,劳动阶级必然成为特权阶级的死敌。
(7)知识阶级。
尽管一部分知识阶级乐于寄生在特权阶级身上快乐的生活,但特权阶级无能力养活整个知识阶级。知识分子的大多数,要么成为资产阶级的生力军,要么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的引路人,其他的前途是没有的。各阶级之间的斗争,实际上大多都是知识分子精英领导,在某种程度上讲是知识分子的内战。
B、资产阶级与其他阶级的矛盾
(1)资产阶级与特权阶级的矛盾
这对矛盾的具体特征前面已经叙述。在传统社会主义社会初期和中期,特权阶级处在矛盾的主导方面,在后期,资产阶级逐渐成为矛盾的主导方面。
(2)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的矛盾
在传统社会主义社会初期,是矛盾的主导方面,资产阶级处于守势。在中期,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政治斗争领域,主要矛盾方面互为胜负。在后期,资产阶级逐渐成为矛盾主导方面,工人阶级已处在群龙无首和无组织状态。随着工人阶级利益的包办人共产党的变质,工人阶级逐渐沦为资产阶级压迫剥削的对象。工人阶级成为矛盾主要方面的斗争将视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后的情形而定。
(3)资产阶级与农民及小资产阶级的矛盾
在传统社会主义初期和中期,资产阶级和农民及小资产阶级的矛盾并不突出。只是到了后期,资产阶级对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和进攻才迅速加强,并不断的消灭着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阶级压迫和剥削除外)。这一对矛盾,在一般情况下,资产阶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4)资产阶级同其他阶级的矛盾如劳动阶级等,从头到尾占据着矛盾的主要方面。尽管到未来新社会,劳动阶级将成为真正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主要方面。
通过对资产阶级与其它阶级矛盾的分析,人们看到的是资产阶级的主导力量。这充分说明传统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基础,天然具备着向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条件。
C、工人阶级与其它阶级的矛盾
在传统社会主义社会当中,工人阶级的历史特点决定其和所有其它阶级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工人阶级只有战胜特权阶级、资产阶级和其它各个阶级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资本主义的发展最终不断加强工人阶级的力量,使工人阶级的事业、社会主义的事业有真正胜利的可能,成为矛盾的主导方面。特权阶级和资产阶级将被消灭。而农民阶级会发生大分化,其中一部分将成为工人阶级,极少部分成为资产阶级。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将最终消失。工人阶级是未来新社会的建立健全的唯一执行人。
D、农民阶级与其它阶级的矛盾
在传统社会主义社会,农民阶级一直左右摇摆。在初期和中期,他是工人阶级的同盟军,在后期又投靠了资产阶级。农民阶级是日益消亡的阶级,在传统社会主义后期得到加强(分田到户、联产承包)只是暂时的。在传统社会主义社会,农民阶级同特权阶级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其直接的受害往往来自特权阶级。
(二)、传统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阶级矛盾
综上所述,不但看出。特权阶级同其它各阶级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就目前来说埋葬传统社会主义,已经成了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潮流。对于传统社会主义社会的灭亡,一切反社会主义力量弹冠相庆,这是正常的。资产阶级可以宣布说社会主义道路已经灭亡,但这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可叹的是,有许多社会主义者都不能正视这个死亡,看不到传统社会主义灭亡不是真正社会主义的灭亡,而是假社会主义,修正主义的真正破产。社会主义者更应该弹冠相庆。因为这个死亡废墟上最终出现的胜利决不会是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胜利和资本主义的灭亡依然是不可避免的。
传统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解决之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真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必然成为未来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也是整个世界的主要矛盾。
如把上面主要矛盾说的更明确的话,革命要分两步走,那就是第一步要消灭特权阶级(改革开放后叫权力资本阶级),第二步再消灭资产阶级阶级,因为前者是最反动的阶级。
五、当代中国的新阶级关系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阶级和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社会主义的阶级依然存在的同时,官僚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及民族资产阶级基本重新形成,并逐渐完全占据社会的统治地位,而民族资产阶级和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企业的白领阶层构成了中间阶级,而工人和农民重新沦为标准的底层被统治阶级。对改革开放后复杂的阶级关系,还有待深入研究。
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个客观存在,不承认是不行的。作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真正的有“宗教”献身精神的热爱整个人类的人们,必须通过斗争消灭对抗性阶级,必然选择一条人类的最光明之路。我想资本主义制度尽管有其积极的意义,但就其消极面来讲,足以毁灭人类和世界。一切利己主义的制度和思想灭亡,一切利他主义的制度和思想的新生,才是人类自救的唯一道路。至于这条道路的细则如何,有待于所有未来学者的积极研究成果。
总之,人们必须明白,什么是正确的阶级学理论,正确的阶级学理论是对客观事物基本特征及其联系和规律的抽象反映。
凡不反映客观事物基本特征及其联系和规律的阶级学理论是伪理论;只反映客观事物物质层面基本特征及其联系和规律的唯物主义阶级学理论是不完善的、片面的半个阶级学理论;只反映客观事物意识层面基本特征及其联系和规律的阶级学理论是不完善的、片面的半个阶级学理论;虽然即较全面反映客观事物意识层面基本特征及其联系和规律,也较全面反映客观事物物质层面基本特征及其联系和规律的马克思主义阶级学理论是比较正确的阶级学理论,但由于其看不到客观事物的三分基本特征及其联系,形尔上学地只强调物层面的决定性作用,看不到意识层面也有决定性作用,没有彻底摆脱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影响,将辩证法进行到底,也不是完整的阶级学理论。
一元三分九段论阶级学理论是整体论,是对客观事物基本特征及其联系和规律的更准确的抽象,即较全面反映客观事物意识层面基本特征及其联系和规律,也较全面反映客观事物物质层面基本特征及其联系和规律,而且看到了客观物质和意识的有机联系和辩证决定论,看到了事物的三元基本特征及其联系,因此是更加正确的阶级学理论。
人类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识永远不会完成,只能是由低级到高级,只能掌握相对真理。那些把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说成是科学的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试图封杀人们对事物的再认识,都是神学的一种,都是反动的,这些人不是无知就是骗子。
二零零七年十月十九日修改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