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28日,顾问学者左大培老师在西安西北大学等数所高校进行了题为《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经济之路》的巡回演讲,引起了强烈反响,其讲座要点如下:
全球化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商品交换全球化,国际贸易额占国家GDP的份额不断增加。二是资本国际流动自由化,包括资本总额和流动速度。还有一点是二战后新出现的特点,即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将国际贸易与投资整合到了一起,投资同时完成了贸易。
全球化应包含三种市场的全球化:即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和人力市场。我们今天只能开到商品和资本的全球化,在劳动力市场上,阻挡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法律却越来越厉害。
实际上,劳动力市场的全球化并非没有出现过。即便全球化本身也不是今天的新生事物,历史上已经出现过几次了。南方的泉州,在宋朝时就曾是国际贸易的中心。我们姓氏中的’丁’姓,其实是当初的阿拉伯商人移民中国后,慢慢汉化演变来的。最典型的是上一次全球化,19世纪的那次。鸦片战争正是那次全球化的产物。上次全球化在甲午战争至清末达到最高峰,此后近百年内再也没有超过它,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才又达此值。可见当时的全球化达到了什么程度。实际上,辛亥革命也是上一波全球化造成的。当时修川汉铁路,清政府引进了两家外资,而实际掌握股权的是四川的大地主,于是,国内强烈反对,就是保路运动,这个事件最终酿成了辛亥革命。
我们今天的全球化没有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而上一波却有.100年前,你只要有钱买船票,就可以去美国打工了!今天反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实际上是发达国家的工人阶级,因为,一旦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纷纷涌进发达国家,将会对那里工人的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构成致命冲击,就像中国的农民工进城后造成城市工人阶级的福利下降一样。这些情况表明,今天的无产者仍然没能联合起来。列宁当时与第二国际的矛盾正是因为他们都支持本国参战,违反了国际主义原则。这也证明,在当时,法国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利益大于他们跟德国工人阶级之间的利益。在今天,民族利益仍然很难超越,不管资本家对工人多么残酷,不得不承认,美国政府的民族性非常强。这一点,将会对全球化构成威胁。我们看到,一战打断了上一波全球化,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拼命发展独立自主的产业。对外贸易的比例大幅下降,全球化严重倒退,直到二战后,国际贸易才又逐步恢复。只要民族国家还没有消失,全球化就有可能出现倒退。桑巴特对此早有预见。当全世界都对自由贸易,全球化一片喝彩声时,他就独具慧眼的指出,经济民族化是不可避免的,贸易保护才是未来的趋势。今天,民族利益共同体并没有消失,时而有加强的痕迹,从一轮轮的贸易摩擦上就可以看出.全球化仍然有可能出现倒退。
不要空谈什么全球化是必然趋势,所以我们应该不惜代价的与世界接轨。
实际上,今天,美国对外贸易只占GDP的20%,德,日等大国也差不多,中国则站到了60%。中国才更“全球化”。有人拿新加坡来比,说新加坡占到300%,中国是对外贸易程度太低,所以经济不如新加坡。实际上,越小的国家对外贸易占GDP的百分比越大,这是国际贸易中的常识问题,中国不去跟美国比反而跟新加坡比,何其荒唐! 必须慎言全球化,慎言自由贸易。翻开西方大国的发家史,实际上他们都是靠贸易保护起家的,而并非自由贸易。举最简单的例子,1918年,美国关税为18%,中国才5%!拉丁美洲,只在财政没钱时,才收一点关税!显然,相比之下,中国和拉美是典型的自由贸易,而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美国却实行贸易保护。接下来的事情很清楚,美国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拉美却政局动荡,骚乱频仍。一战前阿根廷曾是西方人均收入最高的十二个国家之一,现在尤其悲惨。
自由贸易强调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出口,比如,中国土地多,所以应该出口粮食。美国技术先进,所以应该出口高科技产品。。中国如果也要发展高科技产业,成本太高,风险太大,还未必赶得上外国的,出力不讨好,不如直接进口人家的产品来用.似乎很对。美国立国之初就曾奉行此道,杰弗逊当时规划要美国做一个农业国,工业品靠从英国进口。后来,有一次跟英国起了矛盾,互相封锁,禁运,致使整个国民经济全面崩溃,才反思经济政策,采用了汉米尔顿的主张,也搞起了本国工业,才使美国逐步走到了今天.否则,美国至今可能还是一个农业国。比较优势轮的缺陷在于,它的生产函数是天生给定的,假定不变的。而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学习曲线的存在,生产越多,成本越低,现在成本高,不代表永远都高.台湾的电脑,韩国的轮船,当初也都是一穷二白,毫无比较优势可言,但他们就是要搞自主研发,短短几十年,就成了世界领先,不就是靠着一股拚劲闯出来的吗?中国有能力,也必须搞自主研发,就是要生产自己不能生产的东西,现在不搞就永远没有机会了。对弱小民族产业,必须提高关税加以保护.有人说我们没钱搞研发,其实,少补贴一点出口什么都有了。我们现在的出口退税,政府每年要倒贴1000亿!有了这些钱,我们的大飞机造就造出来了!就是要搞进口替代,出口导向只能是中国日益拉美化。我们也曾主张过进口,但出发点完全是财政观点,增加进口是为了政府增加点税收收入。这是一种国家赚钱观,是老地主数小钱的心理,与为了发展自主产业的进口替代是完全不同的。这一点必须转变,惟其如此,中国才有强大的希望。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