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活动公告(九月十三日)
周六讲座
主题:中国结束西方霸权的经济发展战略
主讲人:左大培(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著有《混乱的经济学》和《不许再卖》等专著)
时间:2008年9月13日星期六下午2:30
地点:书社(海淀区苏州街18号院1号楼长远天地C座1单元901室,电话:010-62760856)
主办:书社(网站:http://www.wyzxsx.com)
终结西方霸权的经济发展战略
左大培2008年9月13日在的讲演提纲
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如果不以终结西方霸权为目标,则高速经济增长无法持久,中国不能真正崛起,中国不可能富强。
一、终结西方霸权是当代世界最重大的问题。“全球化”是个伪问题。西方人当初鼓吹“全球化”是为了以此为掩护推行西方的霸权。我们对“全球化”的态度取决于它在终结西方霸权上的作用:我们如果说“全球化”好,那只是因为它有助于终结西方的霸权;我们支持反“全球化”,那也只是因为它会有助于终结西方霸权。
二、21世纪初西方国家仍然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全面的霸权:西方国家依仗其在经济(西方7国首脑峰会)和军事(北约)上的优势,利用其在意识形态上的话语霸权(美式的“自由”、“民主”等等),力图在政治上主宰全世界。肢解苏联和南斯拉夫,侵占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是其行动,鼓吹“唯一超级大国”、“新帝国”,则是其舆论工具。
三、西方霸权的目的:永远主宰全世界。消灭任何可能向西方霸权挑战的潜在对手。政治上利用“民主”和“民族自决”分裂可能向西方霸权挑战的潜在对手,将分裂后的那些西方可以直接控制的部分(如东欧各国)纳入西方的范围,同时摧毁西方还不能直接控制的部分(如塞尔维亚);经济上垄断全世界的资源(如石油),控制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迫使非西方国家永远处于向西方提供低附加值的廉价商品的地位,控制全世界的金融业,让非西方国家永远向西方世界输送资金,并且在经济政策上永远服从西方国家意愿,一会儿放弃对本国高科技产业的保护而转向向西方出口劳动密集产品,西方的劳动密集产业受冲击太大时又必须放弃出口导向的政策。
四、西方的霸权一定会导致非西方国家无从崛起,苏联和南斯拉夫的崩溃是典型的事例。西方目前的打击正在指向中国:如它们对“台独”和“藏独”的支持;它们将中国引向了“出口导向”的邪路却又极力限制中国的出口;中国向西方输出自己最需要的巨额的资金,却又反过来让西方人控制自己国内的产业并让西方由此获得惊人的利润。
五.西方在过去200年中主宰了世界,目前西方的霸权是过去西方对世界的统治地位的延续,是这种统治衰落的结果。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统治了全世界。这种统治以西方国家在经济上和军事上的压倒性优势为基础,体现为西方国家通过其殖民体系在政治上统治全世界,并据此来塑造世界的意识形态以致话语。西方的统治地位表现为列宁所说的“世界被瓜分完毕”。
六、在人类历史上西方(欧洲)早期并不先进,也没有任何对全世界的霸权。西方只是从16世纪才开始争夺对全世界的霸权,到18世纪末才在全世纪称霸,19世纪则逐步形成了对全世界的统治,其标志是迫使中国和日本向西方低头。
七、20世纪终结了西方对全世界的统治,其根源在于西方列强的扩张和争霸本身导致了结束西方霸权的力量兴起:
东方的日本以西方的方式“富国强兵”,很快成长为新的军事和经济强国,并不断向西方列强开战,表明有典型亚洲文化的国家完全有能力向西方的霸权挑战。日本的问题在于它不可能有自己颠覆西方霸权的实力,却学习西方称霸世界的侵略模式,欺凌亚洲的其它国家,导致亚洲国家与西方国家联合击败了它的侵略扩张,而日本在军事扩张失败后又完全投向了西方阵营;
西欧国家相互争霸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这两次世界大战导致了整个西欧的衰落,无法再统治世界;同时它导致共产主义的苏联崛起,还导致了本来处于西方边缘上的美国成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霸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增长,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下降和军事上的失败,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独立运动和民族经济的艰难成长,都使西方失去了对世界的统治地位。
八、但是西方仍然保持着对整个世界的霸权地位,苏联的解体更进一步加强了西方的霸权。
不过,这只是暂时的曲折。终结西方霸权才是21世纪的主流:
俄罗斯已经认清,容忍西方称霸世界只能使其走上南斯拉夫式的亡国之路,因而重新回到与西方对抗的地位上来。而俄罗斯的军事力量本身就足以结束西方在整个世界上的军事统治。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使中国有可能在30年后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果真如此,则西方在经济上的世界霸权必将终结。
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只不过是非西方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最突出代表。印度已经进入经济高增长期,巴西、南非等国经济也进入高速增长,这标志着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工业化和高经济增长时代到来,结束西方的经济霸权问题已经提上全世界的议事日程。
九、在当前的国际格局下,西方国家的既得利益使它们必定要极力维护西方在任何方面的霸权。其主要手法:
1. 保持西方在军事上特别是军事技术上的优势;
2. 极力要控制东方国家特别是中国的企业,
3. 维持“西方高附加值、东方低附加值”的国际贸易-国际分工格局。
虽然中国经济增长强劲,但是如果不实行赶超战略,就只会回到鸦片战争前的对外相对形势。鸦片战争前中国产出大,有大量贸易顺差,但是没有大企业,军工特别落后,优势产业限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样不仅免不了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被剥削命运,而且将来仍然随时有可能因为军事技术落后而挨打。
为了终结西方的霸权,我们需要实行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当前的经济政策应当是:
1. 把“技术立国”作为经济政策的基础,建立独立自主的完整的研发体系,实行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西方近代的霸权和统治以其军事和经济实力为基础,而其经济和军事上的实力归根结底都来自其在现代科学技术上的高度领先地位。终结西方的霸权,归根结底要靠终结西方在科技上的显著优势。中国必须以长期的巨大投入来在科技上全面赶超西方,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
2. 一切涉外政策都必须有利于作大作强中国企业,,特别是作大作强国有控股企业。当务之急是先禁止向西方出售中国企业的控股权,禁止不必要的外资流入。为长远之计,则应当在每一个产业、甚至每一种产品的生产上,都要培养起本国的一至两个骨干企业。这种企业一般只能是国有控股。资金的筹措:由财政发行国债,将所得资金作为国有资本金投入国有资产经营机构(基金或控股公司);国有资产经营机构也可以发行债券,将所得资金作为国有资本金投入企业。这样筹得的资金必须用作企业的实际投资和周转金。
3. 建立独立自主的完整的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这个体系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所致力的是,除了少数由于资源缺乏而需要进口的物品只能依靠外国供应之外,其它物品的供应都主要依靠本国的生产,而在本国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又都主要是本国的企业。在建立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是独立自主地发展高技术产业、机器设备的制造等技术密集的生产。
这意味着不再按照当下的“比较优势”集中生产和出口少数几种产品
4. 重建独立自主的完整的军事工业体系,并且要将中国的军事工业发展为世界最强的军事装备研制和军工产品生产的体系。中国二百年前的变弱变贫,开始于中国在军事工业(当时为造炮造船)上的落后。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到世界最大,中国应当拥有世界最强的军队,这个军队应当拥有世界上最好的装备,这种装备只能来自中国自己的研制和生产。要在中国经济发展为世界第一的过程中,以几十年不懈的努力来为中国建成一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装备研制和生产体系。必须恢复毛泽东时代的追求:“外国有的我们要有,外国没有的我们也要有”。世界历史已经证明,这样世界最强的军事工业体系不仅为保卫国家不受外国欺凌所必需,而且军事工业生产在技术上的溢出效应最终将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增长。
5. 国内金融体系独立自主,绝不允许外国势力参与操控中国的金融。
6. 重建完整的装备制造业,使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变为世界最大、最好。装备制造业实际上是当代最高水平的制造业,有了世界上最好的装备制造业,才可能有世界上最好的制造业。中国政府今后应当将扶植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逐步转向扶植装备的制造上。
7. 中国的食品生产目前仍然基本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但是由于中国人均耕地少,中国人均收入高以后反倒可能变为依靠进口食品。今后政府应大力保护和扶植本国农业,扶植发展高效率的现代化食品生产,基本上依靠本国产品来满足本国的食品需求。为此应大力扶植集体经济组织和农业合作组织,保证农业的自主发展,防止再发生最近几年大豆和猪肉产业中发生的那些问题。那两个行业的问题在于政府放任市场自发势力而不加有效的引导。
上述第4、6、7三项对今后几年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中国目前正在实行反通货膨胀的紧缩,而当通货膨胀消失的时候,中国可能出现严重的总需求不足。那些增加总需求的扩张性措施不应当再走十年前的老路,片面专注于进行基础设施和城市房屋的各种建筑工程,而应通过实施上述三方面的措施来拉动国内需求。
此外,今后几年在反通货膨胀之后增加总需求的扩张性措施,还应当包括其它一些结构性的经济调整措施,这些措施也都需要政府通过财政资金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8. 大力发展能源供给。20世纪90年代末的经济紧缩中,政府部门错误地对电力、煤炭产业的基本建设也采取了紧缩的方针,造成经济高涨时期能源供应紧张,加剧了中国经济的波动。今后的紧缩时期应避免重犯此种错误,在紧缩中不能减少发电和供电设施的建设,还应大力兴建使用先进设备和有足够安全保障的煤矿,确保中国能源供应能力不会再小于能源需求,形成能源供应能力大于当下能源需求的足够储备。
中国应当在研制新型能源供应技术上走在全世界的最前列,发展核能,大力发展风力和太阳能发电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生产。
9. 需要纠正过去20年过度偏向发展汽车运输的倾向,在今后一些年中大力发展铁路运输和大城市的轨道交通系统,发展沿海的近海货运。
10. 适应环境保护的需要,在紧缩时期应大力发展各种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产业,政府应当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
现在西方国家还有一种倾向,要联合起来维护西方的霸权,遏制东方的崛起。我们当然应当在西方的阵营中进行分化瓦解,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让西方人明白:他们独霸世界的时代已经过去,他们必须放弃其世界霸权。
附录:有关世界经济力量对比的一些数字
依据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1970年以来,欧盟国家与美国(或北美自由贸易区国家)共占世界GDP的60-70%,欧盟国家与北美国家各自所占的份额不相上下,日本占世界GDP的10%左右(1994年曾高达17.9%),中国则占约5%。
美国占世界GDP的比例,1900年为38%,1913年为32%,1938年为31%(1929年美国占全球制造业的43%)。
1945年美国占世界GDP的56%,中国则只占4%,这是因为世界大战使欧洲的GNP下降了25%。1950年各国从战争中恢复过来后,美国占世界GDP的比例就降为33%。美国占世界GDP的比例1960年降到26%,1980年降到22%,80年代以后欧洲和日本陷入停滞,使美国占世界GDP的比例2000年回升到27%,2001年为31.2%。
英国在19世纪的100年中,GDP增长了4倍,当时英国的人口约2千万。
麦迪森估算,美国的GDP在1870年赶上英国,人均GDP在1905年赶上英国。
据麦迪森依据实际购买力(购买力平价PPP)计算,19世纪中国仍占世界GDP的三分之一。中国占世界GDP的比例(百分比):1600年29.14,1700年22.29,1820年32.93,1870年17.23,1913年8.92,1950年4.5,1973年4.61,1998年11.49。
1700年时整个欧洲的GDP和中国的GDP差不多相等,1700-1820年的一个多世纪中,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速度甚至快于欧洲。但在1820年以后的一个半世纪中,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一直在下降,并成为世界6大经济体中唯一出现人均GDP下降的地区。
19世纪末叶(中国清朝时期),中国占世界GDP的比例为11%,美国占15.8%,英国占9%(其人口只及中国的 ),日本占2%。
以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的占世界GDP比例,欧盟国家与美国50多年前为30%,最近降到接近20%;苏联70年代中期以前其实在上升,美国同期则下降;但是后来美国稳住了所占比例,苏联却下降;预计5年后中国与东盟各国将占世界GDP的近30%,而2050年中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的“大中华经济圈”将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占世界GDP24%.
按麦迪森的估算,中国2001年占世界GDP的11.5%,美国在1890年前后达到这一比例。美国占全球GDP的比例1870-1913年间提高了10.19%,中国这一比例在1973-1998年已达到6.88%。
中国目前仍占世界人口的21%。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