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中国的悲哀
邱林
6月9日,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届全球绿色经济峰会上,在谈及中国与美国、欧盟之间的低碳经济赛跑时,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和企业家认为,中国当前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大部分核心技术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其70%的低碳核心技术需要“进口”。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指出,中国要全面赶上美欧至少得要二三十年时间。(6月11日《南方日报》)
联合国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验证这一点。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未来》的报告指出,中国实现未来低碳产业的目标,至少需要60多种骨干技术支持,而在这60多种技术里面有42种是中国目前不掌握的核心技术。
联合国的报告可谓一针见血。虽然中国低碳产业发展前景看好,但技术基数较低或将成为最大掣肘。在中国与美国、欧盟之间的赛跑中,中国技术处于不利位置,很多核心技术不掌握在自己手里。以低碳产业为代表的包括太阳能电池、多晶硅在内的光伏产业核心技术缺失、装备依赖进口现象严重就是一个显著例证。
以太阳能电池、多晶硅为代表的低碳产业曾被认为是中国缩小与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差距的一次机遇。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的低碳产业很有可能和此前的制造业一样,沦为世界低碳业的“制造工厂”,成为发达国家污染和能耗的转移地。80%的销售靠出口,90%的原料要靠进口,“两头在外”是当前中国低碳产业众所周知的两大问题。
几乎所有的技术设备都靠进口这一事实却犹如一块坚冰,成为中国低碳产业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无论是原料在外,还是污染、耗能问题,几乎所有问题都可以归结到核心技术缺失。其实,中国拥有丰富的硅矿资源,但由于国内多晶硅提纯技术不高,企业仅能采用电弧法用炭还原制取纯度只有98%至99%的工业硅,然后作为工业原料以极其低廉价格卖到国外,经国外提纯至99.9999%以上再采购回来。
核心技术落后可能使中国低碳产业走上一条老路,那就是从零开始引进、吸收国外技术,一点一滴地建立起自己的产业链,这与20年前从国外引进传统的CRT彩电技术如出一辙。业内人士认为,中国企业如果不能解决核心技术问题,将永远是追随者的角色,处于全球分工的最劣位置。
低碳产业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中国的悲哀。目前太阳能电池、多晶硅等低碳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美德日三国手中。例如国内能生产出纯度达11个9的多晶硅高端产品的厂家少之又少,80%的多晶硅厂家都是没有核心技术、上不了规模的小厂,这部分产能既落后又过剩,是中国低碳产业发展的一大隐忧。
有人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在国际金融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低碳产业中我们仍有许多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近。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在低碳产业上,如果要以为我们已经离美国、德国等国的水平不远了,那就大错特错了。美、德的经济是靠技术创新拉动的,而我们主要是靠政府投资拉动。这种状态持续得越久,双方国力的差距也就越大。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是中国低碳产业的经营理念存在不少问题。国内企业一般只重眼前市场,不惜利润拼价格,这使得许多产品市场很快进入微利时代,并加重了国内企业间的内耗,没有利润自然无力研发,技术上就更受制于人;从产业的角度来看,是国家对这个新兴产业缺少整体规划,其技术与资本门槛相当高,单纯依靠企业势单力薄。
众所周知,在发展低碳产业技术方面,中国、美国、欧盟,正处于一种竞争或者说紧张的气氛。尽管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但不可否认的是,自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之后,一场没有硝烟的“低碳大战”正在悄悄上演。低碳经济正成为世界一大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更应突出绿色复苏的理念,实施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新政,抓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后危机时代低碳竞争的制高点。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