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在苏联兴亡中的决定作用
:徐亦让
《社会科学报》2007年8月2日
个别领导人在苏联兴亡的过程中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在笔者看来,个别领导人也有决定性作用。
20世纪初,列宁用马克思主义批判了考茨基的修正主义,俄国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可是,考茨基接连发表《无产阶级专政》与《恐怖主义和共产主义》两本反动小册子。列宁及时用《无产阶级专政与叛徒考茨基》和《资产阶级为何利用叛徒》两篇文章,批判了考茨基,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才能得以坚持下去,在世界历史上开辟了社会主义道路。
列宁在病重后,建议由斯大林担任新设立的总书记,这保证了十月革命的道路不半途而废。
斯大林被选为总书记后,在党中央多数人的支持下,很快“掌握了无限权力”。随即,迎接了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大、托季联盟和布哈林的挑战,为建设社会主义扫清了障碍。到1928年,只用两个五年计划就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并使苏联在产量方面赶上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仅次于美国。1936年,通过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完成了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的任务,用事实否定了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神话。
他在第三个五年计划中,经受了二战的考验,又用事实证明,一国不仅能够建成社会主义,还能得到巩固和发展。同时,还影响中国、朝鲜、越南、古巴等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与资本主义相对的社会主义阵营。当时,苏联无愧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锋队。
斯大林在1953午去世了。赫鲁晓夫上台后,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抛出“秘密报告”,把斯大林说成“专制暴君”;接着,又把他的接班人马林科夫打成反党集团的首领。实际上,他完全站在“持不同政见者”的立场上,赫鲁哓夫用人道主义代替唯物史观,党纲改为“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幸福”,推行“三和二全”、“物质刺激”和“卢布教育”,从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到经济基础全面复辟资本主义。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悄悄改变一点做法,就使苏联一时发展到“鼎盛时期”。但是他不学马列,尽管改变了对“持不同政见者”的态度,却把苏联变成了“社会帝国主义”,对外争霸,对内腐败,丧失民心,终于生产下降。他的后继者早故,也无能为力。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人们寄予很大希望。但是,他继承赫鲁晓夫的路线,抛出“新思维”,回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个性解放”上去,推行“人道民主的社会主义”,急忙将斯大林时期的“冤案”全部平反,实行三权分立、议会制和多党制,总书记也改为总统,照搬美国的道路。结果,叶利钦退出苏联,宣告苏联解体。
显然,列宁在俄国开创十月革命的道路上起了决定作用,斯大林在建成和保卫苏联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起了决定作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在搞垮苏共和苏联的道路上也起了决定作用。这就造成了苏联兴亡的历史,使二十世纪上半叶国际共运的高潮,到下半叶就逐步跌入低谷。
但是,苏联人民始终为苏联创造物质财富,只因领导人的政治路线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当领导人政治路线反映人民利益时,人民的积极性就像火山一样爆发,在苏联创造了人间奇迹;反之,人民的积极性就下降,生产萎缩,人心涣散,苏联只能灭亡。
可见,归根到底,还是人民决定历史。个人的决定作用,就在于他的政治路线是否反映了人民利益,不以个人愿望为转移。这一点,戈尔巴乔夫表现得最为明显。他以为斯大林搞“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不行了,只有西方的“人道民主”才能救苏联。但这样一来,各加盟共和国为什么还要他这个总统呢?
既然归根到底,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苏联虽然被后期这些个人搞垮了,但它的前期却是欠发达国家早日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必将在国际共运中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单位:中国杜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