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领导“三湾改编”是组织变革的经典案例 李克勤(jixuie)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里鲜明的指出:“红军所以艰难奋斗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64~65页)。“支部建在连上”是毛泽东在80年前领导的“三湾改编”的主要内容,实践证明,那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组织变革。
毛泽东是真正的组织变革大师
这是反映三湾改编的油画。 |
1、三湾改编是秋收起义失败后部队在江西省永新县境内三湾村进行的一次整编。
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三湾村地处湘赣边区的九陇山区,是茶陵、莲花、永新、宁冈四县的交界地,有50多户人家,在山区算是较大的村庄。起义部队到达三湾的时候,减员较大,人员不足1000人,组织很不健全,思想相当混乱。当时,部队没有建立基层党组织,党不能切实掌握部队;雇佣军队的影响还严重存在;加之作战失利,连续行军,斗争艰苦,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开始动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改进部队存在的问题,不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不仅难以适应艰苦的环境,而且无法完成艰巨的革命任务。为了巩固这支新生的革命军队,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毛泽东在到达三湾的当天晚上,就主持召开了前敌委员会议,决定对起义部队进行整顿和改编。主要内容是:第一,资遣一部分不愿留队的人员,部队缩编为1个团,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二,在部队中建立党的组织,做到连有支部,营团有党委,连以上设党代表;第三,规定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建立士兵委员会,参加部队的管理,协助进行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士兵委员会由全体士兵民主选举产生,在党支部指导下进行宣传、组织群众的工作,组织领导士兵的文化娱乐生活,监督部队的经济开支和伙食管理。
“三湾改编”,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证了我军的无产阶级性质,从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在人民军队的建军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三湾改编”对于组织变革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支部建在连上
2、“三湾改编”对于组织变革的意义不仅仅在“变”上,更重要得是在于把握了“不变”。
关于变的惯用说法有很多,穷极思变;穷则思变;瞬息万变;千变万化;蛇化为龙,不变其文;万变不离其宗;一成不变;至死不变等等。世界是运动的,变化就是运动的表现。可是,人又不能老是这么变来变去,为变而变。哲学上讲,如果只是单纯的变化,那是庸俗进化论。一个组织的变革,应该是为实现其理想信念服务的。通过组织变革,找到一种能够保证组织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得以贯彻落实组织架构,这才是组织变革的真正含义所在。
“三湾改编”正是创造性的提出并实施了“支部建在连上”的组织架构,由此党的组织在部队形成了系统,党支部掌握了基层,党对军队领导的制度得以确立。由于加强了党的领导,开始改变了旧式军队的习气和农民的自由散漫作风,部队面貌焕然一新,凝聚力、战斗力空前提高。从而为我军军魂不变的提供了带保障性的组织架构。罗荣桓元帅曾回忆说,“三湾改编,实际上是我军的新生,正是从这时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如果不是这样,红军“即使不被强大的敌人消灭,也只能变成流寇”。“三湾改编”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在人民军队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三湾改编”为我军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80年的稳定保障,并且还将继续发挥作用。
3、结论:组织的变与不变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把握好不变,才能把握好变。
把握好不变,就是讲原则性,把握好变,就是讲灵活性。毛泽东领导我党我军的成功实践证明,灵活性的大小和原则性的大小是正相关的,也就是说,原则性越强,灵活性越大,而不是相反。
“三湾改编”是因为毛泽东把握和坚持了我党的根本原则而起,“三湾改编”同时又进一步为我党的根本原则的深入贯彻提供了组织保障。因为有了这个保障,我党领导我军在后来的艰苦卓绝的对敌斗争中,英勇善战,使我军“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
这支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
我们应当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有机的结合起来,用我们“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切实地负起我们每一个人责任来,把我们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好,把我们的人民军队建设好,把我们的人民共和国建设好!
毛泽东旧居 |
三湾改编:江西永新三湾村 |
有关历史资料图片参考人民网。
欢迎交流:http://www.like-qin.com/index.asp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