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老舍等知识分子在新中国是赚了的
[ 国际战士 ] 于2008-02-18 10:07:14 上帖
我是不久前读到关于老舍解放前在海外的生活情况的材料的。老舍在英国大学教书,按照一般的说法,那是个体面的职业吧?尊重人权、尤其经常为中国知识分子打抱不平的西方国家,总会为一个纯知识分子提供一片乐土吧?老舍又不是马克思那样的革命知识分子。看到的材料是老舍年薪250英镑,而当时连学生在英国的生活费也需要300英镑。所以老舍一家活得紧巴巴的。
我的猜想是:老舍等相当一批知识分子,在新中国成立后所以积极回国,光说他们怎么爱国是不够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新中国由于急需有知识的人,给了当时知识分子不错的待遇。例如,钱钟书夫妇解放前就是胡适的学生,算是热门“专业”吧,即使那样,根据杨绛在《我们卅》里面的回忆,两夫妻一个月的工资也才几十元(在诸多前辈面前还轮不到他们做知识界盟主),连保姆都请不起。新中国成立后呢?钱钟书评上了一级教授,收入比解放前增加了一个数量级。而且,新中国对于知识分子的福利是他们在解放前难以奢望的——医疗免费、住房免费还大、不用担心失业——换到解放前,有胡适、梅贻崎这些老前辈在,什么时候才有他们出头的机会呢?
可以把新中国成立后大陆知识分子和跑出去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比较一下。胡适,解放之初生怕国民党政权扛不住台湾,YY说:“去了美国既有面包又有自由”,是啊,做过国民党的外交部长,有那么多大腕级的学生在美国,自己又是铁心反共,晚年起码不用为衣食操心吧?可惜,民主自由的土壤给了他当头一棒,做个小图书管理员不到2年就被飞了,沦落街头,近似一条野狗。可以猜想,当时胡适心里什么滋味——铁心反共却沦落如斯——而此时他的大陆学生一个个吃香喝辣扬眉吐气。直到这时,胡适才明白民主自由在以金钱计算的世界上廉价得不值一钱。所以当蒋介石又想到他的丰富的学生资源向他招手时,他终于没有了往昔扬扬得意的傲气,乖乖回到主人身边。
胡适还算有名气的人,当时跟着跑出去的唐德刚等无名小辈,在民主自由的美国,可是饱尝了一番滋味。80年代末期跑出去的侯德建等人,当年也是一个在罗大佑之上的音乐才子,出去之后杳无声息,接触过的人说他一直在旧金山摆摊算命。
所以,对于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文人的什么拳拳爱国之心的表白,我认为是需要大打问号的。他们当年所以留在中国,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离开中国就没有人知道他们是知识分子,甚至没有人认识他们——张爱玲红极一时吧?出去之后如何?最后落得一个活活饿死的结局。储安平口口声声言论自由,他怎么不跑去香港做报刊编辑?还不是他心里清楚得很,在香港报刊混饭吃,必须彻彻底低对报社老板低头。在大陆没有言论自由还可以偶尔发几句不轻不重的牢骚,自己还可以主持一份报刊,到香港报刊里编辑任何情况下不听老板的就得卷铺盖走人。
我奇怪的是,象胡适、唐德刚、侯德健等人也算是铁杆反共者了,他们在一个不幸的时刻去投奔民主自由了,结果呢?沦落成野狗,连大陆对反革命给饭碗的起码人权也没有享受到,他们怎么没有象右派一样控诉民主自由的美国迫害他们什么的?怎么回大陆的知识分子就应该天然地吃香喝辣?比较搞笑的是,现在中国知识分子给中国学生描绘出一幅解放前知识分子怎么聚集在胡适帮主的旗帜下吃香喝辣的美丽图画,不过我看王实味等人回忆,这些人去延安前也不过就是一个个许文强式的落魄知识分子,要不也不会跑到延安去观赏大漠风光。而这样的知识分子恐怕在解放前知识分子中还是90%以上,卖儿卖女的知识分子也不希奇。怎么反而是当初把知识分子包下来的新中国亏欠知识分子了?被打击的知识分子占总数的才多少?
不错,老舍的死,当时的过左的政策负有很大责任,但是,老舍的自杀,主要责任是自己,他太爱面子了,如果胡适在美国也这么爱面子,早可以死10次了。就因为胡适终于明白,所谓民主自由在冷冰冰的金钱面前一文不值,只能蒙蒙自己的学生,所以他扛过来了。就以老舍来说,新中国17年,他的绝大部分时间是拿着他在旧社会不敢想象的高工资吃香喝辣,如果他去了国外也肯定没有这种待遇,对他的迫害只有很短的几个月。总体计算下来,老舍在新中国是赚了的.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