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浸透了封建思想的幻想家——武训
(一)武训是怎样的一个人
武训,山东人,生于一八三八年,死于一八九六年。在他出生时,清政府的统治已达一百九十多年之久。作为一个封建王朝,作为一个阶级社会,清王朝不可能摆脱历史兴替的周期率。统治阶级已日益腐朽,对人民的剥削日益严重。一八四0年鸦片战争后,巨额的战争赔款,对中国的老百姓更是雪上加霜。中国的殖民化程度在一步步加深。在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者的双重压迫下,广大人民失去了生存的基本条件。一八五一年,不愿意坐以待毙的人民终于奋起,掀起了一场长达十四年的反抗压迫、改造社会的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起义的领导者们彻底否定了土地的地主占有制,否定了封建的剥削制度,虽然他们的革命理论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历史的进步正是在一代代人的探索中完成的。这场运动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起义者们为推翻阶级压迫所进行的斗争激励了包括 孙中山 在内的一代代革命者。从一八四0年到一八九六年间,不甘心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民不断地对中外反动势力进行着不屈的斗争。这时候,清政府日益腐朽,成了外国势力在中国的代理人,伙同外国势力一起剥削中国人民,广大人民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武训就是其中一员。他是一个在封建制度的剥削下失去了所有生活资料的贫民,7岁时就乞讨为生,14岁时,常常外出给人打工。但那些富有者依靠其统治地位,对下层人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剥削,武训在打工中屡屡受欺侮,最让武训刻骨铭心的一次是这样:雇主假造账目,谎称武训的三年工钱已支完。武训据理争辩,反被诬为“讹赖”,惨遭毒打。武训气得口吐白沫,病倒三天。武训没有到衙门告状,他一定知道,在封建社会,“衙门八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
类似于武训的这种遭遇,在封建社会不胜枚举。多少官逼民反的事件不都是残酷的阶级压迫造成的吗?当被压迫者被逼得没有活路时,他们就会反抗那些压迫自己的人,他们对这些人充满仇恨。鲁迅小说中的阿Q是一个落后的农民形象,受到赵太爷、地保压迫时,他也知道仇恨这些人,在睡梦中要把这些人统统“咔嚓”了,并且一心要参加革命。但是,武训在被统治者气得口吐白沫之后,却没有去反抗这个压迫自己的阶级,而是认为自己受压迫是因为“不识字”。这种想法是多么令人惊讶啊!一个人受了压迫,竟然认为是因为“不识字”,这难道不滑稽吗?这难道不是过分糊涂了吗?武训没有对统治者,没有对压迫自己的人产生仇恨,却责怪自己不识字,认为受压迫的原因不在统治者,而在自身,也就是“谁让咱不识字呢?”为什么断定武训没有对统治者产生仇恨,这在关于武训的记载中是一目了然的。比如,他决定兴“义学”之后,仍常常到有钱人家打工,在打工时,他会自编歌谣唱给雇主听,甚至学驴叫唤讨好雇主,以求赏钱;他积累了一笔钱无法随身携带,就存到一位举人家里;办义学时,他请的教师是有学问的进士、举人,宴请这些教师时,还找当地有名望的乡绅作陪。可见,武训对这些处于统治地位的人是充满尊敬的。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武训没有象众多受到压迫的人一样对统治阶级产生仇恨。下面作一简要分析。武训显然没有阶级意识。他不知道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个统治阶级和一个被统治阶级。在那个时代,很多人都没有明确的阶级意识,但一般人在受到欺压时常会朦朦胧胧地意识到阶级的对立,就像那些起义者,还有阿Q。武训却是一点没有。也就是说,武训对社会认识不清。这或许和武训的性格有关。武训性格中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逆来顺受。这种性格是封建统治者奴化教育的结果。武训身上有一种极端的奴性。在关于武训的记载中,出现最多的一个字就是“跪”。他有了一笔钱,想存到一个举人那里,这个举人嫌他是乞丐,不愿见他(而这时武训仍然意识不到阶级的存在,对这些人仍然充满恭敬),他就在人家大门口跪了两天(有的地方说是一天一夜)。记载中说,这个举人因此受到感动,就帮了他这个忙。武训对举人很感激,或许在心里已把举人当成知己了。他的义学建成后,到进士、举人家请人家当教师时,是“跪请”;贫寒人家由于家境贫寒,不愿让子弟上学时,他是去“跪求”人家把子弟送到学校;设宴招待教师时,他是站立门外,专门“磕头”进菜;对于勤于教课的教师,他是“叩跪”感谢;对一时懒惰的教师,他是“跪求”警觉;一次,教师睡午觉睡过了头,学生在学堂打闹,他就到教师房中“跪下”唱道:“先生睡觉,学生胡闹,我来跪求,一了百了。”——根据记载,武训很会自编自唱一些歌谣。对于学习不认真的学生,他是“下跪”泣劝:“读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父兄。”(建议阅读浪淘沙的诗歌《武训的“希望工程”》,写得好极)另外,武训的奴性还表现在他的乞讨方式上。为了讨到更多的赏钱,乞讨时,他除了唱自编的乞讨段子,还经常装扮成猪狗的模样,还学驴叫唤,趴在地上让人当马骑,把辫子剪了,只在额前留一小辫扮成小丑模样。那么这样做的时候,武训是什么心态呢?记载中说,“他头发脏乱,面目污黑,烂衣遮体,但却很快乐,一边走一边唱着自己编的歌谣。”记载中说武训是个很“乐观”的人,——乐观地做奴隶,这多么让人惊讶啊!
武训为什么会这样乐观呢?有关记载中说,是因为他有“远大理想”,——就是办义学。比如,他编的歌谣中就有“我乞讨,我积钱,修个义学为贫寒。”“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义学院。”“拾线头,缠线蛋,一心修个义学院;缠线蛋,接线头,修个义学不犯愁。”“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一个人为了理想,采取自轻自践的生活方式并且以此为乐确实稀罕。
由以上内容可以得知,武训是一个没有阶级意识,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奴性十足的人。也正是因为没有阶级意识,所以,在他积累了一定财富之后,就购买土地,成了一个剥削地租的地主;又向穷人贷款,成了一个剥削利息的放贷人。也就是说,武训最终也成了一个剥削者,成了一个与人民利益对立的人(他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认为办义学是在行善事)。相信一定有人在他的剥削下破产。但武训和一般的剥削者不同之处在于,武训没有把剥削所得用于个人享受,而是去办义学。这也正是他得到称颂的原因。
(二)怎样看待武训的义学
武训通过自己的经验把穷人受欺压的原因归结为“不识字”。这本身就是一种糊涂想法。武训在这里看不到阶级压迫,看到的是统治者“识字”,穷人不识字,所以穷人受压迫。所以他就认为穷人应该识字。我想武训没有糊涂到认为一个“识字的穷人”就会不再受压迫,在他心中,在他所看到的现实中,识字的人是哪类人呢?绝大多数是富人,是统治者。所以,武训所认为的穷人识了字就不受欺压,从“识字”到“不受欺压”之间,事实上还有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成为富人,成为统治者”,不是因为识了字就不受欺压,而是因为,识了字之后可以成为统治者才“不再”受欺压。这里面的逻辑关系,正是武训办义学的原因所在,不单纯是为了让穷人识字,更不是认为穷人识了字就可以和统治者作斗争(因为我们已经谈过,武训对统治者是非常尊敬的),而是因为识字之后就可以成为统治者中的一员。武训忘记了这一点,那就是当他的义学中培养的人成了统治者之后,这些人就会去欺压别的依然贫穷的人。武训想不到这一点,他没有阶级意识,依靠识字解救穷人只能是一种糊涂的幻想。武训的义学中,也只能培养出统治者需要的人,因为教师都是他所尊敬的进士、举人,学习的内容都是孔孟之道。
另外,武训办义学的经费,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剥削所得的地租和贷款利息。而他却不知道他正在剥削、压迫他人。他想通过办义学让穷人摆脱剥削,却不知道自己正在剥削穷人。
在广大人民因统治者的残酷剥削而无法生存(武训也成了其中一员),自发地奋起反抗的时候,——1858年,腐朽的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卖国的《天津条约》,把山东烟台开辟为通商口岸,俄、英、美、法侵略者开始渗透到山东地区;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日军从山东荣城湾登陆,攻占威海卫,李鸿章所建立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武训却因兴办义学受到腐朽的清政府皇帝光绪的嘉奖,授以“义学正”名号;在甲午战争的割地赔款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更加悲惨的第二年,有关记载上这样说,“武训在朗朗读书声中‘含笑’病逝于临清御史巷义塾。”
武训是一个忠于清庭的人,是一个早年备受统治者压迫却始终忠于统治阶级的人,这个统治阶级对外卖国,对内压迫人民。武训不主张人民使用暴力反抗反动统治者,难道他是想通过办教育使人民摆脱压迫吗?这是一种纯粹的幻想。他是忠于清政府的,清政府给他一个荣誉,他会当作极大的荣耀。他帮助穷人摆脱压迫的方式是让穷人成为统治者,再去压迫别人。——读书做官,读书发财。如果有人认为武训办义学属于“教育救国”,那绝对是振聋发聩之声。
在广大人民因为备受中外反动派压迫而奋起反抗的时候,武训的义学有多大价值呢?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吗?能够培养出具有革命理想的人吗?
有人说,武训办义学让原本上不起学的孩子能够上学识字了。是这样吗?如果有人对义学里学生的家庭状况做个调查的话最能说明问题,可以看看这里面穷人的子弟到底占多大比例。在记载中看到,武训去跪求贫寒人家的父母把子弟往义学里送。可见,武训办了义学,贫寒人家不一定积极。为什么不积极?原因极其明白,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家庭怎么会想起让孩子上学呢?孩子在家里帮点忙不是更有用吗?
在那个时代,武训办的义学不能促进社会进步,不能改变人民受压迫的地位,不能改变封建的剥削关系。这一点从他的义学最终被地主阶级霸占上也能看出来。或许它能让个别原本上不起学的孩子读书识字,也只有从这个意义上讲,武训办了一件好事。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用封建思想对人进行教育,于国于民是有利还是有害,这不是不言自明吗?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对武训倍加赞赏呢?下面,我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三)为什么那么多人称赞武训?
武训为人所瞩目,离不开清庭对他的嘉奖。那是在1890年以后,具体年份我没有查到。为什么清庭要鼓励他呢?肯定不是因为武训办学能够解放穷人,推翻清朝的统治。因为要解放穷人,必须推翻清王朝。是因为武训的义学宣扬的是孔孟之学,宣扬的是要忠君,要视封建等级制度为天经地义。他的义学能够起到麻醉人民的作用,有利于清王朝统治的稳定。
后来人竟然把一个腐朽王朝对武训的嘉奖当作荣耀,这种“思想混乱达到了何等的程度!”
武训的义学不能使人民摆脱受奴役的地位,也不能挽救必然要灭亡的清王朝。嘉奖他的那个阶级被人民打倒了,他的义学所宣扬的封建文化同样被打倒了。
但是,没能认清武训的义学实质的人是如此之多。他们不能用历史的、阶级的眼光去看待武训其人其事,他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武训省吃俭用,积累钱财(相当一部分是剥削所得)为他人办事。竟有人糊涂到认为武训是在为人民服务。他办的义学给人民带来益处了吗?义学中只认识字,却一脑子封建思想的孩子能够为人民服务吗?评价历史人物,不是应该以历史的、阶级的观点来进行吗?
有人会说,武训用钱办义学,不比那些只把钱用于个人享受的统治阶级强?从这个角度看的话,武训是一个慈善家。但仅仅一个慈善家,并且是一个为反动统治者服务的慈善家,值得人们这样赞扬吗?蔡元培、黄炎培、李公仆;蒋介石、汪精卫、戴季陶;冯玉祥、张学良、韩复渠;梁启超、陶行知、郁达夫等,都曾给予武训极高的评价。在这些评价中,看不到任何历史的、阶级的分析,只有笼统的赞美。大致的意思有这些:自己省吃俭用办义学;推广平民教育,——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国民党统治区物价飞涨,教育经费紧张,陶行知就号召大家做“集体的武训”,艰苦办学。陶行知当时所思所想的不是推翻导致物价飞涨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竟然是为政府排忧解难,让老百姓自己出资办教育,难怪蒋介石也要大力赞扬武训。
直到一九五一年,毛主席发表了《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后,人们才开始正确地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评价武训。武训其人其事的本质才被人们意识到。
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封建文化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头脑中。而马克思主义直到二十世纪才传入中国,解放前它的宣传范围和深度又极其有限,所以人们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事物,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对武训的错误评价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四)武训能否称得上教育家
武训被很多人称作“平民教育家”。这是否名符其实呢?
武训的文化程度:不识字。武训恐怕是古今中外唯一一个不识字却被某些人称作教育家的人。
武训的教育理论:穷人受压迫的原因是不识字。
武训的学校管理方法:不断给教师和学生下跪,“读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父兄。”不知道他是否说过读书可以报国之类的话。不过,这里的国是“清政府”。
武训的业绩:办了三所义学。一个人只要捐钱办上几所学校就可以称为教育家吗?
(五)两种学校的对比
下面是两段摘录,摘自《老解放区教育工作回忆录》(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4月第一版)。
苏中四分区教育改进会宣言
苏中四分区教育改进会成立了。
教育为什么要改进?
我们回答是:因为旧教育有了毛病。
旧教育有了什么毛病?
我们的回答是:旧教育服务于旧中国的旧政治,它拖住社会不使它进步,违反民主,不使它实现,破坏团结,不使它发展,妨碍抗战,不使它贯彻,这在今天,就有大后方的封建的特务的教育,沦陷区的奴化的殖民地的教育,这是一股妖风,……让它猖狂下去,就有亡国灭种的危险。我们这儿是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是自由民主的新中国,我们这里的新教育要服务于新政治,要服务于新政治,我们就要清算原来残存在这地方的旧思想,并严密防杜这种思想从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窜入。
怎样来进行改造?
我们的回答是:旧中国没有明天,正在没落,一定要给以致命的打击与彻底的破坏。但旧教育中也有不违背民族利益的进步因素,这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有从旧教育仓库中发掘出来加以接收、改造的责任,这就叫做批判的接受旧教育。服务于新政治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绝不同于旧教育,它是以战斗的姿态出现,为抗战建国服务,在根据地更服务于反“清剿”反“清乡”的斗争,它要在同一切困难与障碍的斗争中前进,它要在克服自己的错误与弱点中前进,(这)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本历史书上所不曾有过的,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业,从事这种工作的,每一个都是盘古氏,我们要尽力的去研究与建设,这就叫做以自由研究的精神,来从事新民主主义的教育的创造与建设。
我们的组织怎样?
我们的回答是:这是教育界同人的志愿组织,我们欢迎一切拥护新民主主义,热心教育改进事业的同人参加,我们不勉强教育界所有同人都参加我们的组织,但是我们要团结同人为实现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而奋斗。
我们这改进会,成立在国际局势空前有利,而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空前紧张之际,我们希望这是文化上新筑的一个堡垒,能有力的站住一个阵角,向敌人不断进击!
现在是冬天,冬天来了,春天就不会远,希望在全分区教育同人热心帮助与响应之下开出灿烂的花来!
一九四三年十二月
老区泰县的民办小学
张正屿
一九四六的春天,苏皖边区在淮阴召开了宣教大会。在这次大会上,对教育工作提出了发展民办教育事业的方针。这就是发动群众,兴办学校,普及教育;主要是发展民办小学,普及小学教育。这个方针是符合当时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和群众的需求的,……
在一九四八年春季的几个月里,泰县全县办起民办小学三百五十九所,入学儿童达到一万四千九百多人;
……特别是那些简陋的民小,……但有它的优点:首先,它使用新教材,坚持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内容;其次,……便于群众子女就近入学,普及教育。……
民办小学的师资从哪里来?这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是原有公办小学的教师。他们经过解放战争和土改运动的锻炼,思想立场和工作能力都较好,……另一部分是农民群众自己选拔的新教师。……推荐的教师,须征得校委会和家长的同意再任用。这种教师任用办法的好处是可以密切师群关系,……
民办小学经费的解决办法,主要是依靠轮饭(即教师由学生家庭轮流供膳)和收学粮。……这样做,教师生活可以基本上保持当地中农生活的水平,也大体上适合群众的负担能力。……此外,政府还拨出一批经费来支持民办教育事业,这叫做“民办公助”。……
民办小学都必须使用政府编印的课本,这是一条原则。……
……有些偏僻农村的单班民小,群众不习惯星期日制度,就不放假,让学生到校复习功课,……
……校委会……多数成员是学生家长。……
……有一份总结报告中他们这样写道:
……
三、我们的工作方针必须与群众的要求相适应。……
……
五、方式方法可以灵活,原则问题不可迁就。比方,两个紧邻的村子,群众愿意合办一校,就不必机械于村村办学;群众不喜欢孩子多跳舞活动,我们就可以少做活动,但如果他们要教古书、体罚儿童,那就得给以耐心说服,不能随便遵行。
……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始终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以上两篇摘录,可以和武训的义学比比。
(六)武训为什么会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复活
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最近在网上看到有人打算拍摄电视剧《武训大传》,顺便又看了几篇关于武训的文章,有些人是要把武训当作偶像再次树立起来。这让人深思,为什么已经被批倒的武训能够再次受到人们的吹捧呢?稍加思索,这事情就容易理解了。每个时代都有符合这个时代的经济基础的文化,在目前的中国主流文化中,武训绝对算得上是一个成功人士。
武训经过个人奋斗,获得了声望和财富,得到了全国最有权势的皇帝的认可。这不正是当代人梦寐以求的人生最高境界吗?
从当代主流文化来看,武训是怎样获得财富的已不再重要。在行乞和给人打工的过程中,他常常向地主阶级卑躬屈膝地献媚,以获得赏钱,毫无穷人的骨气。但在当代人看来,这或许恰恰是武训让人敬佩之处,有人会说这叫忍辱负重,为了达到目标而坚韧不拨,一定还会拿韩信受胯下之辱一事来作比。韩信受胯下之辱是否值得赞扬有待商榷。但武训向把自己气得口吐白沫、并且仍在欺压他的阶级献媚,这难道值得赞扬吗?不过,在当代,人们是不看重过程了,而只看重结果,什么结果呢?那就是名利。名利成了判断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所谓的“笑贫不笑娼”是也!
一个人只要有钱或者有名,不管这是怎样得来的,都会成为当代人艳羡的对象。而武训正是这样的人。
第二,武训的事业是否有利于人民也不再重要,只要这种事业能为他带来金钱和声望。
这就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
你放眼看看社会上混的人物,不都是和武训类似吗?为了名利不择手段,只要有名有利,杀人放火、出卖祖国都在所不惜。这几天的新闻上,又听到有大桥垮了,煤矿塌了,人民的生命正在被践踏。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