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过去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之久了,在这场血与火的战争中,中朝人民联合奋战,击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本文试图对抗美援朝的地缘政治意义做初步的分析与研究,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史料收集工作做得不全面,所以本文中难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点和错误,敬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一、 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地位
朝鲜半岛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它在东北亚甚至全世界的地缘政治地位中却相当重要,这是因为它的地缘政治地位有以下两个显著特征:
第一,朝鲜半岛是欧亚大陆和太平洋之间的一座桥梁。这样一来,它即可成为陆权国家进攻海权国家的通道,又可以成为海权国家侵略陆权国家的跳板,其战略地位之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陆权国家和海权国家都会努力争夺这个战略要地。
第二,朝鲜半岛的周边国家均是大国,或者说朝鲜半岛与陆权国家和海权国家为邻。陆权国家俄国和中国、海权国家日本都是朝鲜半岛的近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海权国家美国染指东北亚,对朝鲜半岛事务发挥巨大影响力。朝鲜半岛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上述四大国利益直接交汇的地区。
正因为朝鲜半岛具有上述重要的地缘政治地位,历史上在这一地区多次爆发大规模的国际冲突。虽然导致这些冲突的原因复杂多样,冲突的主角也不尽相同,但是这些冲突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都是陆权国家和海权国家之间的战争。回顾朝鲜战争之前发生在朝鲜半岛的国际冲突,有助于理解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地位与这些冲突的关系,进而把朝鲜战争放在一个大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加以考察。
唐朝初年,朝鲜半岛处在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的局面中。三国都想统一朝鲜半岛,但又都无力消灭对方,于是便向东西邻国寻求援助,形成了以高句丽、百济、日本为一方,新罗和中国唐朝为另一方的政治局面。唐高宗时趁高句丽内乱,出兵灭了高句丽,又应新罗王的请求灭了百济,并击溃了前来援助百济的日本水师,日军败退,日本势力退出了朝鲜半岛。
元朝的时候,朝鲜半岛不仅成为元的藩属,而且还成为进攻日本的基地和跳板。忽必烈派兵从高丽出发入侵日本,由于遇上后来被日本人称之为“神风”的飓风导致元军水师的倾覆,无功而返。
16世纪八十年代,丰臣秀吉基本结束了日本列岛战国林立的局面,使日本延续百年的分裂局面重获一统,国力日强,开始想向外扩张。丰臣秀吉借口朝鲜拒绝攻明,于1592年开始大举侵犯朝鲜,史称壬辰倭乱,明朝为之发兵入朝救援。壬辰战争持续了7年之久,最后终以中朝两国的胜利和日本的失败而告结束。日本势力再次退出朝鲜半岛,在此后三百年间再也未敢踏足朝鲜国土。此次较量反映出当时的日本已开始对中国构成威胁,但仍是中强日弱格局。
到了清朝末年,中日双方的实力对比有了明显变化。大清帝国日薄西山,而此时的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则是如日东升,再次图谋向外扩张。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直接起因,是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清廷应朝鲜政府的请求,派兵赴朝鲜镇压。日本也借机出兵,进入汉城,掠走朝鲜国王,最终导致中日两国开战。由于黄海海战和平壤决战的失利,清军撤回鸭绿江后,又在辽东半岛的作战和威海卫保卫战中彻底失败。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使日本实现了吞并朝鲜的战略部署,在亚洲大陆上取得了梦寐以求的立足点,同时割占台湾,对中国形成海上包围。这次的较量说明日本已对中国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最后甚至发展成为日本占领了大半个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之后,中国被迫退出了在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斗争。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影响日益增加,这使得它同俄国的矛盾不断激化。日本和俄国在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的争斗最后导致两国走向战争。1904-1905年,陆权国家俄国和海权国家日本为争夺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发生了一场战争,即日俄战争。战争在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及其附近海域进行,日本在海陆战场上接连取得胜利。特别是在朝鲜半岛和日本之间的对马海峡战役中,俄国舰队被日本海军所击溃,从此俄军一蹶不振。1905年日俄签署了《朴茨茅斯和约》,结束了这场战争。根据该条约,日本除了取得俄国在东北的权益之外,俄国还承认了日本在朝鲜半岛的主导地位。于是在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使之成为自己的殖民地。从此,朝鲜半岛成为日本的领土,其最高行政长官是日本天皇任命的总督。这一局面一直维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总之,历史上发生在朝鲜半岛的国际冲突表明,朝鲜半岛独特的地缘政治地位使得它很容易成为大国互相争夺的场所。
二、 抗美援朝的地缘政治意义
1950-1953年朝鲜战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45年“三八线”的划定。而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看,这条线也可以被视为陆权国家苏联和海权国家美国在朝鲜半岛势力范围的分界线。
1945年8月“三八线”的划定,基本上确立了朝鲜半岛未来形势发展的基本方向。苏美两国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在朝鲜半岛的占领区内部帮助建立政权。1948年,朝鲜半岛南北部分别成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美苏两国军队分别撤出朝鲜后,朝鲜半岛就实际被划分成两个独立的国家。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战争爆发后,美国迅速作出反应,出兵朝鲜。杜鲁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反应措施:命令美国海、陆、空三军全力支持南朝鲜军队并且直接参战;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织以美军为主体、有十多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军”,使得美国的武装干涉具有合法性;命令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以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等等。1950年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后,朝鲜战局发生了不利于朝鲜人民军的急剧变化。同年10月,“联合国军”越过了“三八线”,向北推进。
随着朝鲜战争局面的变化,新中国也作为苏联和北朝鲜的盟友出兵朝鲜,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地缘政治的考虑密不可分的。如果朝鲜半岛被美国占领,将会直接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利益。麦克阿瑟很可能在取得朝鲜半岛后继续向北进军,威胁新生的新民主主义政权。即使美军不袭击中国,一个与中国有长达1400多公里边界线的国家落入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也是很大威胁。如果北朝鲜失败,中国势必允许金日成在中国东北设立流亡政府,这将为美军侵犯中国东北提供强有力的借口。同时,由于美军进入台湾海峡,迫使中国人民解放军终止了解放台湾的渡海战役,让中国直接感受到了美国的威胁。基于这些理由,中国政府最终做出了抗美援朝的重大战略决策。
1950年10月19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从安东、河口、集安等多处地点秘密渡过中朝边界鸭绿江和图们江,10月25日第一次战役打响。第一次战役以中朝军队的全面告捷结束,美军被迫撤退到清川江以南。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动第二次战役,很快就在12月5日重夺平壤。1951年1月初第三次战役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抵达“三八线”以南50多公里处,汉城也已经被占领。但在1951年4月,战事再度逆转,到5月份,“联合国军”第二次跨过“三八线”,中朝军队有较大损失。7月10日双方均同意停火,此后的两年是在边打边谈中度过的。1953年7月27日双方签署《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在北纬三十八度线建立非军事区,朝鲜半岛依然是分裂的两个国家: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
朝鲜战争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海权国家和陆权国家在朝鲜半岛争斗这个地缘政治逻辑的延续。从表面上看来双方好像是打了个平手,但中国在地缘政治上获取的战略利益是巨大的。在朝鲜战场上,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军队在装备十分落后、后勤保障极端困难、空中被动挨打、海上无兵可用的情况下,同人数相当、火力十数倍于已、掌握制空制海权、武装到牙齿并且拥有原子弹的强大敌人展开了长达三年的殊死博斗,最终用自已的力量将以世界头号军事强国为首的强大敌人赶过了三八线,迫使它们坐在了停战的谈判桌前。因此美国将军克拉克不得不哀叹道:自已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战胜的协议上签字的将军。
从美国方面来讲,本来要想通过朝鲜战争达到的战略目的没有达到,还付出了巨大的战争代价;并且由此战产生了一个几乎和前苏联一样难以应对的强大对手。而且以后美国要在全球采取行动时,关乎这个对手利益的时候美国都不得不考虑这个对手的反应,这是美国始料未及的。
虽然中国为了抗美援朝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建设,但是中国在地缘政治上获取的战略利益是最大的。中国成功地遏制了美国实力在中国周边的扩张,给国家争取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发展环境。特别是重新确立了中国在历史上对朝鲜半岛根深蒂固的影响,这种影响曾被日本在甲午战争后剥夺。尤其是在朝鲜半岛上形成了一块战略缓冲区,为国家安全赢得了时间和空间上的主动权。站在历史的高度上来看待这场战争,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中国在抗美援朝中获取的战略利益的伟大价值。
参考书目:[1]徐焰著《毛泽东与抗美援朝战争:正确而辉煌的运筹帷幄》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
[2]王树增著《远东朝鲜战争》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3]沈志华著《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张文木著《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王生荣著《海权对大国兴衰的历史影响》海潮出版社2009年版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