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专打敌人命门
○姚有志 齐德学
1928年1月中旬,正值井冈山根据地刚刚创建之际,江西国民革命军发动第一次“进剿”。“进剿”军人数不多。赣军第二十七师以第八十一团和第七十九团的一个营,由吉安进至泰和,准备进攻万安,接着,又以一个营进占宁冈县城新城,企图以此为据点,“进剿”井冈山。
新城是井冈山的北部门户,新城被占,不但井冈山根据地无从发展,连存在都成问题。无论如何,工农革命军都要拔除这个楔入根据地腹心的钉子。
工农革命军虽有两个团,但人员不整,没有任何攻城火器,国民党军有三百多人,加上靖卫团一百多人,装备远远强于工农革命军。因此,工农革命军攻占新城,只能智取,不能强攻。
根据新城的地形和凌晨有雾的特点,毛泽东决定采取围三阙一的战法,歼敌与运动之中。围三阙一,即三面围攻,网开一面,虚留生路,工农革命军主力埋伏在这里,待敌向这里突围,将其歼灭。
2月18日凌晨,工农革命军在晨雾掩护下,突然出击,歼敌一个排,然后由东、北、南三面猛力攻城。国民党军不明对手虚实,仓皇出城撤退,结果落入伏击圈,全部被歼。
新城之战,是毛泽东指挥人民军队打的第一个胜仗,不仅对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意义重大,而且让那些怀疑毛泽东军事指挥能力的人哑口无言。毛泽东使用围三阙一的战法,成了红军初期攻击城镇时,经常采用的战法。
还有一种战法,毛泽东经常使用,就是先围城,诱敌出城反击,然后在运动中歼灭之,并乘胜攻城。进攻守敌弱小、相对孤立,或者已成惊弓之鸟的中小城市或城镇,红军在有把握、有准备的情况下,能够速战速决。对于国民党军重兵防御的大中乘胜,毛泽东从来不主张进攻,理由很简单,红军不具备进行这种城市攻坚战的能力。
这种见解,不但与当时中央的方针背道而驰,也难以得到红军干部的广泛理解。一些人把毛泽东的战术称作“打拳战术”,打过来打过去,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夺取大城市,要等到头发白了,才能看到革命胜利。
1930年8月23日,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胜利会师,组建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兵力达到三万多人,成为全国红军中最强大的一支武装力量,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委。
下一步的行动方向是什么?
中央命令一方面军再去打长沙,毛泽东、朱德提出质疑,认为就红军的装备条件看,长沙不易攻下。
上有中央命令,总前委内部又有不少委员主张打长沙,毛泽东、朱德尊重多数委员的意见,勉强同意进攻长沙。
长沙守军有6个师又1个旅,共31个团,又有坚固的防御工事;红一方面军13个师,实际上相当于13个团,双方强弱悬殊。
毛泽东决定采用“诱歼敌军于其工事之外,然后乘胜攻入长沙”的作战方法,但长沙守军凭工事固守,不肯出击。红一方面军抓不到歼敌的战机,部队内部要求攻城的呼声甚高。
无奈之下,红军官兵只得强攻,前赴后继,甚至采用“火牛阵”的方法,始终无法突破敌军防线。
苦战16天,在国民党援军逼近的情况下,红军遭受重大损失,被迫撤围。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毛泽东对进攻中心城市一直是非常谨慎的。
1932年1月,苏区中央局在瑞金召开会议,根据临时中央的指示,讨论攻打赣州的问题。
赣州是赣南的政治经济中心,关联粤赣两省,是敌军必守的坚城。它三面环水,城墙高筑,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素有“铁赣州”之称。
国民党第十二师第三十四旅两个团及一个独立连和地主武装17个大队,共八千余人在此防守。赣州北面附近地区,驻有国民党军五个师,南面附近地区驻有国民党军十多个团,因为交通便利,能够迅速驰援赣州。
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毛泽东坚决反对进攻赣州,即使要打,也应该围城打援。
中央局的多数人坚持要打赣州,连围城打援的战法都不接受。毛泽东只好离开部队,到瑞金东华山的古庙中养病。
1932年2月,没吃过攻城苦头的中央苏区领导人,率兵直奔赣州而去,有人还说:“等打完赣州,再和毛泽东算账。”
红军对赣州发起进攻,历时33天,虽歼敌一个多团,俘敌三百余人,但攻城未克,担负主攻任务的红三军团,反遭重大伤亡。丧失了有力形式、扩大苏区和红军的时机,可谓得不偿失。
毛泽东钟爱围城打援的战法,因为实用有效。围三阙一和诱敌出城,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将敌引出城来,变静止之敌为运动之敌。如果敌人很快摸清红军的底数,欺红军攻城装备不强,因而老虎不出洞,那就难以消灭敌人。围城打援则不同,敌人在总体力量上占有优势,不肯轻易丢弃城市,因而一处被围,他处肯定增援。这就使得红军能够攻其必救,歼其必援。毛泽东的战争辩证法,虽然看似简单,却蕴藏无穷的智慧,可以说抓住了敌人的命门。
(王红摘自《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江西人民出版社 图/曹一)
思危网注:漫画原名为毛泽东一招擒敌。文章选自2011年6月的《特别关注》上,思危网全网首发,转载请注明来源。
http://www.youziwo.com/thread-5980-1-1.html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