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泽东三次赋诗称赞黄公略说起
网友:倪洋军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1年06月10日13:34
黄公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36位军事家之一,在创建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中,他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声名显赫,威震四方,1930年至1931年短短一年时间里,毛泽东曾三次赋诗称赞黄公略。(2011年6月9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在一年时间里,得到毛泽东三次赋诗称赞,这是一位军事指挥家的至高荣誉和无上光荣。透过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我们从黄公略的身上,看到了一名党员干部的坚定操守。
善于总结经验。战争是残酷的,尤其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如何以少胜多、以弱赢强,必须在战争中、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黄公略善于总结经验,通过一年的游击作战,他将化整为零、昼夜伏击、避实就虚、声东击西等游击作战方式从理论上进行升华,写成了一本《游击战术》的小册子。这是红军第一本游击战术理论专著,开创了游击战争及人民战争理论的先河,为根据地的游击战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也正是在红色根据地建设方面的卓绝成绩,赢得了毛泽东在一年内的第一次赋诗称赞。其实,不单单是在战争岁月,就是在和平年代、建设时期,也同样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善于总结经验。当然,善于总结经验,不是要我们经验主义,更不是形而上学、教条主义,而必须立足于实践,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完善自我,在实践中推动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
永远靠前指挥。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位将领就是一声号角,一名干部就是一座丰碑。军事将领、党员干部,随时随地都必须做到冲锋在前,在一线指挥,在一线战斗,奋不顾身,排除万难,率先垂范。整个龙冈战役,黄公略率领的三军始终担负正面进攻,黄公略也始终在前线指挥,子弹不停地从他身边穿过,他全然不顾,为红军合围,夺取战斗胜利立下了首功,他率领的红三军歼敌人数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对此,毛泽东又是大加称赞,第二次赋诗称赞。迎难而上、靠前指挥,是党员干部的党性要求和职责所在。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少数党员干部,包括一些领导干部,不是坚持深入一线、冲锋前线、靠前指挥,而是呆在办公室里搞指挥,甚至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表态,官僚主义十足,即便到了基层,也是做“背手干部”、“甩手掌柜”,作风飘浮而且傲慢,也就难以赢得百姓的信任、理解、支持、跟随。
特别能够战斗。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冬固战役中,黄公略按照毛泽东“诱敌深入”的指示,将阻击战变为伏击战,并以突然、迅猛的动作打乱敌军指挥系统,为全歼公秉藩师立下了赫赫战功。特别是黄公略率军从天而降的英姿,给在白云山指挥的毛泽东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毛泽东称他为“飞将军”,并第三次赋诗称赞。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党员干部,作为领导者、决策者、组织者、推动者,必须具有特殊的才能、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才能带兵打仗,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一道前进。可是,个别党员干部,自身素质不过硬、能力不够强,在具体的工作和事务中,担不起责任,做不好工作,相反还耀武扬威、自以为是,“一瓶不响,半瓶咣当”,“嘴尖皮厚腹中空”,其实也就不配党员干部那个名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坚持勤奋学习、刻苦磨炼,使自己真正成为“政治上靠得住,作风上过得硬,发展上有本事,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好党员、好干部、好公仆。
黄公略一年内得到毛泽东三次赋诗称赞,可谓很有名气、很有荣耀。但这种名气和荣耀,是其坚强党性、坚定操守所得来的,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不是其刻意追求、蓄意索要的。然而,反观时下,个别党员干部,在个人的名和利上,认识不到位,存在偏差,不是把思想和精力放在真抓实干、勤奋工作上,而是放在弄虚作假、钻营投机上,背离了党的宗旨,也辜负了党和人民的嘱托,即便通过一些不正当手段图有了虚名、争得了私利,但却离党员干部的标准越来越越远,甚至还可能走到党和人民的对立面,其结果可想而知。
毋庸置疑,战争年代,胜利的喜悦,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建设时期,事业的腾飞,是无数英雄模范用勤劳和汗水托起的。第三次反“围剿”战争胜利了,但英雄却牺牲了。临终之前,黄公略给战友留下遗言:“同志们,一、二、三次反‘围剿’我们胜利了,但是我们绝不可骄傲轻敌,应当充分准备,巩固和扩大红军,以争取中国的独立和解放。”这是一种始终心系党和人民解放事业,前赴后继,永不放弃的崇高品德,是指引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这是党员干部的操守,这更是党和人民的骄傲,需要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人民公仆继往开来,躬身实践。
(责任编辑:李放)
不妨用好黄公略留下的“制胜法宝”
网友:白洋淀的芦苇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1年06月10日13:40
黄公略,中华人民共和国36位军事家之一。他是湘鄂赣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此后历任红五军副军长、红六军军长、红三军军长。在创建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中,他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声名显赫,威震四方,1930年至1931年短短一年时间里,毛泽东曾三次赋诗称赞黄公略。(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在当时那个年代,红军的人数和装备都远远不及敌人,那为什么黄公略领导的战斗能一次又一次取得胜利呢?主要原因就是黄公略手中紧握着两大制胜“法宝”:一是广大指战员的高度觉悟和牺牲精神;二是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部队供给十分困难之时,黄公略和战士同甘共苦,寒冬腊月,仍穿着单衣单裤和自己打的草鞋,深深感动了旧军队人员和新入伍的战士。同时,他积极做好宣传、发动、组织和武装群众的工作,号召群众参加革命,这些都成了黄公略制敌取胜的“隐秘武器”。
之所以提起这两大“制胜法宝”,是因为在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依然很受用。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成为重点研究和探讨的话题。笔者认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须把管理者和参与者的心思和精力引导到社会管理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而做到这一点,就很有必要用好黄公略的两大“制胜法宝”,也就是着力培养党员干部的牺牲精神、大力争取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就社会管理者来说,党委、政府等部门党员干部是管理主体,他们的思想和水平决定着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所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必须抓好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和党性教育,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品德和优良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只有党员干部真正具备高度觉悟和牺牲精神,才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就社会管理参与者来说,社会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群众是参与主体,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离不来群众的积极参与。所以,努力争取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非常重要,只能发动人民群众自觉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规范社会行为,社会管理的效果才能更好。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强调的,“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总之,尽管战争年代已经过去,和平年代早已到来,但黄公略两大“制胜法宝”依然值得一用,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本文选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七一社区”
(责任编辑:谢磊)
【附】毛泽东赞黄公略的诗词与悼黄公略的挽联
黄公略率领红三军在赣西南的广大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分兵发动群众,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扩大红军和地方武装。至1930年底,赣西南34个县建立了红色政权,红色区域扩大到由广东南雄至江西永新,自寻乌到峡江,纵200公里,横150公里,有党员3万余人、赤色群众400余万,由原来零星的红色割据区域发展成为有统一领导、连成一片的大块红色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甚为称赞,挥笔写下《蝶恋花·从汀州到长沙》一词,其中用“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两句,高度评价了黄公略的这段历史。
整个龙冈战役,黄公略率领的三军始终担负正面进攻,黄公略也始终在前线指挥,子弹不停地从他身边穿过,他全然不顾,为红军合围,夺取战斗胜利立下了首功,他率领的红三军歼敌人数占总数的一半以上。毛泽东又是大加称赞,豪情满怀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的著名诗篇:“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黄公略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将阻击战变为伏击战,并以突然、迅猛的动作打乱敌军指挥系统,为全歼公秉藩师立下了赫赫战功。特别是黄公略率军从天而降的英姿,给在白云山指挥的毛泽东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毛泽东称他为“飞将军”,并在《渔家傲·反第二次“围剿”》一词中写道:“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1931年9月17日下午,红一方面军在兴国水庄头召开第三次反“围剿”胜利祝捷大会暨黄公略军长追悼大会,毛泽东心情无比悲痛,亲笔撰写挽联,悬挂在会场两侧。挽联云:
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而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
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