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历史视野

回眸里庄,从小村庄走出的人民日报

仇进忠 曼叶平 · 2014-11-18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原题:平山里庄:《人民日报》从这里走来

  《河北日报》(2014年11月13日)

  仇进忠 曼叶平 周聪聪

  刚刚过去的11月8日,是新中国第15个记者节。作为新中国新闻干部的摇篮,平山县城关镇里庄村由于与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渊源而受到世人的关注。

  今年也是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撤离平山进京65周年。2011年,河北省委、省政府为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设,在平山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的基础上扩建了18处原中央部委旧址,《人民日报》里庄旧址就是其中之一。如今,这里已成为《人民日报》、中新社及河北省内多家新闻媒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常到之地。

  在《人民日报》里庄旧址修复布展工作中,笔者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调查走访、搜集文物,了解了《人民日报》在平山里庄的艰苦创业史。

  中央要办“大党报”,两报会师小村庄

  “父亲张磐石一生与《人民日报》结缘。1946年5月,他主持创办晋冀鲁豫《人民日报》;1948年6月,在平山里庄主持创办华北《人民日报》;1949年夏,在他主持下,《人民日报》正式确定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2014年11月5日,华北《人民日报》首任社长兼总编辑张磐石之子张志钢为笔者简要介绍了《人民日报》创刊里庄的前因后果。

  1947年3月,因国民党胡宗南部进攻,新华社总社撤出延安,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停刊,新华广播电台随即停播。当时,只有晋冀鲁豫解放区具有全面接替上述单位功能的条件。于是由张磐石主持进行了接替准备,确定邯郸台接替新华广播电台广播;从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抽调总编辑吴敏(即杨放之)负责,与其他方面调集的人员会合,成立“临时新华总社”,承担发稿功能。接替工作延续至当年7月,才由千里转战而来的新华社总社接手。

  1948年春,人民解放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折,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胜利捷报频传。这时,党中央考虑恢复因转战而停刊的机关报。

  当年3月7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名义致电中央工委,提出了要办“大党报”的设想:华北局成立后,大党报应如延安《解放日报》那样,是同时代表中央和华北局的报纸,由中央负责,集中新华社(范长江、廖承志两部分)、《人民日报》、《晋察冀日报》在一起,有充分条件办一张较好的报纸。

  1948年5月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发布决定,将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个解放区合并,成立华北中央局,决定明确中央委托华北局办大党报。5月20日,华北局召开第一次会议,刘少奇宣布晋察冀《晋察冀日报》与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创办新的《人民日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磐石任新的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晋察冀日报社社长邓拓调任华北局政策研究室主任。

  华北《人民日报》绝大部分成员来自《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创刊于1946年5月15日,其前身是1939年1月1日创刊的华北《新华日报》。《晋察冀日报》创刊于1937年12月11日,原名叫《抗敌报》,1940年11月7日改为《晋察冀日报》。两张报纸都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诞生,在战争中,两家报社有上百名新闻战士壮烈牺牲,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人民日报里庄创刊旧址

  里庄,位于平山县城西南约5公里处,当时有百余户人家。据1994年出版的《平山县志》记载,里庄“曾属井陉,名七十五里庄,农为主”。这说明,“里庄”村名实际上是对“七十五里庄”的省略称呼。

  关于是谁决定将人民日报社址设在里庄的,目前尚没有找到文字记录。

  里庄民风淳朴,是支前模范村,1937年就建立了中共党组织,至1945年8月抗战胜利,全村共发展党员23名。八年抗战中,里庄先后有40人参加了八路军,为抗战胜利付出巨大牺牲。

  解放战争中,里庄作为老解放区,有12人参加了解放石家庄战役、太原战役等支前担架队和远征担架队。1946年该村就进行了土地改革,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从地理位置上看,这里南有光禄山,西临冶河,东接平原,易守难攻。从现址分析,里庄距离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30多公里,但是距当时的华北局、华北军区所在的烟堡村仅2.5公里,距华北人民政府所在地王子村只有1.5公里。当地有研究者认为,便于华北局就近领导,当属《人民日报》选址里庄的重要原因。

  1948年5月,邓拓、王亢之带领《晋察冀日报》编辑部自阜平迁址平山里庄。张磐石则于5月下旬前往里庄和先期到达的《晋察冀日报》负责人邓拓、范瑾会面,商谈两报合并事宜。晋冀鲁豫《人民日报》采访部负责人李庄带队离开邯郸于6月10日前后到达里庄,与《晋察冀日报》的同志们会合,紧锣密鼓地展开《人民日报》的创刊工作。

  毛泽东亲笔题报头,连写4行16字

  “无论是新老新闻工,还是慕名而来的普通游客,大家往往对毛泽东主席当时为《人民日报》题写的报头最感兴趣。”里庄《人民日报》创刊纪念馆工作人员这样告诉笔者。因为在这里展出的是根据历史原件复制的特殊题字——“人民日报”4个字,曾被毛泽东主席反复题写了4遍。

  1948年6月初,应华北局请求,毛泽东欣然命笔,为新的《人民日报》题写报头,

  在白色土纸上一连写了4行共16个字。原字写得并不大,对写得比较满意的字,毛泽东本人在一旁作了圈点。直到今天,我们仍能在里庄纪念馆根据历史原件复制的展品上看到同样的圈点。

  据考,报头题写时间在6月8日至6月12日之间,这也是毛泽东到达西柏坡后不久即完成的题字之一。

 

  

  旧址纪念馆展出的《人民日报》报头沿革

  “《人民日报》在发展沿革中用过三个毛泽东字体报头。”2014年11月5日,现年91岁高龄的李庄夫人赵培兰向笔者回忆道。

  李庄,正是《人民日报》毛体报头演进过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晋冀鲁豫《人民日报》1946年5月在邯郸创刊的时候,编辑部曾请求远在延安的毛泽东题写报头。但因时间紧迫,最后只好由报社编辑自己动手应急,从各种毛泽东手书中集字而成“人民日报”4个字。李庄当时是晋冀鲁豫《人民日报》记者,他走遍邯郸,也找不到会制作铅版的制版师傅,只好请人木刻制版,将毛泽东的集字做成由右向左的横幅报头,用在创刊号和随后出版的报纸上。这个集字报头只使用了一个半月。

  其后,1946年6月,毛泽东在延安为晋冀鲁豫《人民日报》题写了由左向右的横幅报头,由专人带到河北武安,编辑部美工再将这个亲笔题字木刻成新的报头,刊用在7月1日的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上并沿用下来,直到《人民日报》里庄创刊时期。

  在里庄,负责《人民日报》头版版面设计的编辑是何燕凌。他从经过毛泽东圈点的题字中,选出“人民日报”4个字,有的加以放大,有的略作缩小,拼制成自左向右的横排报头。这在当时印刷文字一律竖排的情况下,并不多见。新的报头题字在刻版后送了几份给毛泽东审阅。毛泽东在其中的一张上画了圈,表示认可,并点评道:“‘人民日报’这四个字,两头两个字要大一些,中间的两个字要小一点才好看。”

  创刊号的《人民日报》报头就这样终于确定下来了,这个报头一直沿用至今。

  1948年6月15日,华北《人民日报》创刊号在里庄正式出版。创刊当日的《人民日报》对开2版,发行4万余份。

  创刊号上刊登了华北解放区正式组成的消息,并发表了长篇社论《华北解放区的当前任务——代创刊词》。该社论是重要的历史文献。报社采访部——同时也是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发出通知,要求全体记者“逐字逐句地研究”创刊号社论,并指出,这既是工作方针,也是报道方针。

  按照党中央指示,华北《人民日报》承担党中央机关报的职责。在里庄的日子里,《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同志多篇重要文章,深入宣传中共中央的政治主张和方针政策,全面报道华北解放区和全国革命发展形势,为指导夺取解放战争全面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9年8月1日,《人民日报》正式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人民日报创刊号

  成为新闻干部的摇篮,迎接全国解放新局面

  里庄时期《人民日报》编辑部虽然置身小村,却堪称我党新闻干部的特殊摇篮,这一时期,不论是初入笔阵的新闻新兵,还是久经考验的老新闻战士,都受到了系统集中的业务培训,特别是密集地聆听了中央领导人和新华社负责人的精彩授课。

  刘少奇曾指出,中央创办华北《人民日报》有一个明确目的,就是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央机关报做干部方面的准备,另外还要抽出骨干力量,赴解放后的北平、天津这样的大城市创办党委机关报,甚至还包括向华北地区的一些大报派出业务骨干。

  《人民日报》在里庄创刊后,报社先后组建了三个“记者团”,集中调研、采访并进行新闻培训,使新闻工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1948年6月10日,《人民日报》组成了“北上记者团”,采访土地改革和生产情况。彭真叮嘱记者团成员们说:记者不好当。稿子署名张三李四,是某一个人写的,可是稿子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代表着党的政策,一个字也不能马虎。

  华北《人民日报》创刊后不久,招收了大批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是在解放区经过了正规学习的年轻人。中央将《人民日报》这支队伍视为未来党的机关报的骨干力量,为此,中央书记处和中宣部决定,由中央领导人和新华社负责人亲自授课和培训。培训地点选在陈家峪北沟村,培训班名为“华北记者团”。

  周恩来十分关心新闻培训工作。他在与吴冷西谈话时强调:这次集训条件很好,重大宣传问题都是由中央书记处议定,集训是为迎接全国解放新局面做准备。全国解放很快就要到来,现在我们就要考虑如何筹备建立人民共和国,你们搞新闻工作的现在就要为全国解放后如何进行宣传做好准备。

  新闻培训班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听课、记笔记,观摩电讯稿原稿和新华社修改稿,也组织一些讨论。每天上午和下午发给每人一份《参考资料》,组织学员分析战场形势。此外还规定了马列著作中的必读文章。

  在培训班上,刘少奇、彭真主要讲当前的形势和记者的责任,新华社社长廖承志主讲党史,中宣部副部长、新华社总编辑胡乔木讲授记者工作方法,副总编辑范长江、石西民讲新闻的定义、采访和写作。副总编辑兼新华社口播部主任梅益也给学员讲授业务课程。中央政策研究室、财经部、城市工作部、社会调查部的领导和著名军事记者也分别在培训班上授过课。

  1948年10月2日,记者团20多人来到中央领导人驻地西柏坡村,听取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少奇讲话。刘少奇指出,新闻工作很重要,党很重视这项工作。报纸办得好,就能引导人民向好的方面走,引导人民前进,引导人民团结,引导人民走向真理。如果能够真实、全面、深刻地把群众情绪反映出来,作用就很大。保持与人民的密切联系,是新闻工作的重点,也是新闻工作成功与否的标志。

  刘少奇一边讲,记者们一边记。

  讲话稿整理好之后,报社负责人即根据整理稿向全体记者(包括在外地的记者)传达了刘少奇的重要讲话。此项工作持续了一段时间。这年深秋,原《冀鲁豫日报》记者姚力文等的关系转了过来,成为《人民日报》的正式记者。他们奔赴里庄报到,第一件事就是聆听副总编辑安岗传达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令姚力文没有想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自己还有幸成为刘少奇的秘书。

  “新闻干部培训班”为期近3个月。1948年年底,规模宏大的平津战役全面展开,北平、天津攻克在即,接收准备工作急需大量干部。为此,新闻干部培训班结束培训,12月25日给学员们分配了工作。

  随着全国的解放,《人民日报》为一些大城市输送了大批新闻干部,后来不少骨干成为宣传部门或新闻机构的领导。

 

  

  毛泽东在平山西柏坡

  “《人民日报》从这里走来”,与里庄群众就像一家人

  “在里庄的那些日子里,人民日报工作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平时主要是小米稀饭或是小米捞干饭,偶尔能吃上一顿馒头,一般很少吃到肉,也没有新鲜蔬菜,几乎天天就是红薯、萝卜条。两大报社先后有200多人进驻里庄,村子里有一半以上人家住进了报社人员和家属。村民们为他们提供了最好的房子和几乎全部的生活用具,如桌椅、板凳、炊具、推车、铁锹、扫帚、水缸等,房东自己往往挤住在偏房,或搬到其他人家里暂住,甚至连看孩子的东西都给准备好了,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今年87岁的《人民日报》老前辈姚勤向笔者深情回忆道。

  当时《人民日报》印刷厂占的院落最大,房东李祥妮一家就搬到了另一户人家的一个闲院里暂住。如今,李祥妮早已去世,其48岁的儿媳孙文霞告诉我们,直到她过门时,充当过印报车间的老房子家里还在住用,“老人回忆说,那时候印刷机整天轰隆轰隆响个不停,房子都震裂了。”

  “村民们不仅毫无怨言,而且积极主动地为报社服务,如手摇印刷机印报,运送纸型,送报等。”康文远是《人民日报》里庄编辑部房东的后人,他听老人回忆说,“村里年轻的壮劳力都为印刷厂服务过——‘摇把子’就是当发动机出了故障时,就要两三个人轮流摇。送报则靠马驮人扛来完成。”

 

  

  当地百姓运送《人民日报》

  在里庄,一些年龄在八十岁上下的老人至今仍对报社工作人员保有清晰深刻的记忆。1934年出生的李录德老人回忆说,当年报社的几个工作人员就住在他家,有的在排字房工作,有的做编辑。“他们住进来以后,主动清扫院子,担水干活,就像一家人一样。”

  80岁的李昌喜则说,当时他家的三间屋子都住了人,是电务部的工作人员,“他们从食堂打了饭回来,还常常分一些给我吃。”

  华北《人民日报》创刊后,石家庄、平山一带不时遭受敌机轰炸。1948年八九月间,敌机的袭扰非常频繁,9月13日至17日,敌机对石家庄和平山连续轰炸了5天。频繁的轰炸给里庄的《人民日报》编辑部人员带来很大惊扰,严重影响了报纸的正常出版,还使后勤供应遇到了很多困难。“为了躲避轰炸,保证报纸出版,我们甚至跑到地里看稿子。”赵培兰回忆道。

  为避免更大损失,经理部决定把报房和部分档案、物品等向南面的获鹿县东焦村转移。随后不久,《人民日报》编辑部大部分人员也从里庄搬到了东焦村。

  10月下旬编辑部到达东焦村没几天,即发生了傅作义军南下偷袭的险情,《人民日报》奉命立刻转移。选留了一支精干的编辑队伍在里庄坚持《人民日报》的正常出版,大部分人员快速转移到山西阳泉。当南袭的傅作义军后撤,险情消除后,张磐石率领队伍再次回到平山。

  1949年2月2日至3月14日,随着北平和平解放,《人民日报》出了两个版本,一个是在河北获鹿县东焦村按原有刊期号顺序出版的“平山版”,另一个是“北平版”,《人民日报》暂时以两个版本同时发行。截至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编辑部全部进入原国民党《华北日报》社址——王府井大街西侧117号,完成了从农村到城市的转移。

  当天报纸在报眼位置刊登《本报移平出版启事》和《人民日报、北平解放报共同启事》,宣告《人民日报》自当日起在北平出版,当天的报纸四个版面,发行期号为第270期,延续了华北《人民日报》创刊号的出版序号。

  光阴荏苒。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人民日报》在里庄的创业故事依然久久流传。

 

  

  人民日报编辑部房东康贵起一家收藏的为人民服务木匾

  在搜集文物的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了里庄人民对党的无限热爱和对革命队伍的深情厚谊。一位80多岁的老大妈把当年《人民日报》遗留下的一块铅字版,献给了旧址。在60多岁的康贵起家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大木匾,木匾上雕刻着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这块木匾是1948年6月里庄村一位小学女教师为感谢人民日报对学校的关心支持而精心雕刻并赠送给人民日报的。1949年3月报社搬迁后,历经三代,这块木匾一直被康贵起一家视如珍宝、悉心收藏,献给里庄旧址纪念馆后,至今完好无损。

  《人民日报》从这里走来。如今,一座高大纪念碑矗立在里庄《人民日报》旧址上。

  这里是《人民日报》的发祥地,这里有《人民日报》的根与魂。2013年8月中旬,人民日报编委会全体成员来这里学习“寻根”,并将旧址确定为人民日报“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今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30余名编辑记者和工作人员来到里庄《人民日报》创刊纪念馆参观。

  里庄,在党的新闻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0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采编人员到里庄创刊旧址纪念馆参观。 赵树宴摄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南岗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2. 我对胡锡进和司马南两个网络大V的不同看法
  3.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4.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5. 一个王朝是怎样崩溃的?
  6. 近20年中国社会分层剧变的特征与趋势: 一位清华教授的直言不讳
  7. 否定了错误,并不代表问题不存在了
  8. 就算明着不要脸,你又能怎么办呢?
  9. 中日合作:是该扒扒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日军美化师了
  10. 77年前,2583名英雄儿女踏上北撤之路
  1.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2.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3.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4.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5.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6.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7.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8.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9.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10. 读卫茂华文章:“联想柳传志事件”大讨论没有结果,不能划句号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论》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册)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4.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6.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7.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0.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 张殿阁:在十大开幕式上执勤——记伟人晚年几个重要历史片段(二)
  2.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3. 相约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5.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6.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