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廉政之道
七、糊涂与不糊涂
一个执政者,必须思路明确,处理问题不可糊涂。历史上曾有一句名言,叫“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吕端是宋太宗时期的一位宰相,宋太宗说吕端小事糊涂而大事不糊涂。史书说宋时李继迁叛犹西边,保安司令捉住了他的母亲,宋太宗单独召冠准商量如何处置。太宗决定把他的母亲杀死。吕端猜测太宗找寇准必谋大事,待寇准出宫路过自家门前时,吕端邀寇到家,就问:“太宗是否不让你告诉我商量什么事情?”寇准说:“没有。”吕端说:“如果是边境常事,我不必知道,如果是国家大事,我位居宰相,不可不知。”寇准这才将和太宗商量的事情详细告诉了吕端。吕端说:“如果这样处理是失策,希望你从缓处理,我复奏太宗。”吕端见了太宗说:“昔日项羽俘获了太公,想要杀死,汉高祖说,‘愿分我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情,何况继迁悸逆小人乎!你今日把他母亲杀死,明日你能抓住继迁吗?如若不能,这不是结下仇恨,更坚定了继迁叛变的决心?”太宗问:“依你说怎么办?”吕端说:“以我的意见,把她安置在延洲,以善相待,这样虽不一定能够招来继迁投降,但总可以牵制住他的心。他的母亲生死竟在我手。”太宗称善,就说:“几误大事。”后来继迁的母亲死在延州,继迁亦寻死,继迁的儿子纳款请命,这是吕端的一大功劳。
吕端是小事糊涂而大事不糊涂。然而有些事情必须要糊涂。这就是郑板桥的论点,叫难得糊涂。《打金枝》里的唐代宗,面临郭暧打了他的千金女,如果不糊涂,把郭暧斩首示众,又怎么交代三朝元老郭子仪呢?所以该糊涂的就是要有意糊涂。
张怀英的用人之道是用人之长,避人之短。他说金无赤金,人无完人。什么人有什么人的长处就把他用在什么地方,只要把人用得恰到好处,工作就会有起色。有些工作,需要立即打开局面,他就派合适的人去担负此任;有些工作,不能操之过急,需要多方面的协调,他就派更为适当的人去解决这些问题。比如说,搞政治搞生产他可以找出一大批人,但搞文化工作他却找不到适合的领导,张怀英最初把爱好文艺的赵维政启用,让他当文化馆长。后来昔阳要发展工业,他看到赵维政搞工业比搞文化更为合适,就又启用翟和贵当文化馆长,翟和贵虽然自己不搞创作,但在文化工作方面却很有特长,在建设文化县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接着,翟和贵荣调省里,张福元接继了翟和贵的位置,也是建设文化县中不可多得的人才。在武的这一面,张怀英启用了翟文焕当公安局长,田明臣当法院院长。这两个人干了公安和法院工作以后配合默契,基本上没有出现错捕和错判。有一年因为一个案子,怎么也定不下来,张怀英也为此案而发急。翟文焕在详细侦察之后找到了张怀英说,我的意见是立即放人。为什么?因为找不到证据。没有证据只能是放人。张怀英同意了翟文焕的意见,避免了一场错案的发生。张怀英非常重视基层干部的工作情况,特别是他一直关注的劳动模范,对他们的每个工作细节都很注意。陈永贵在大寨工作时,常常得到他的支持。陈永贵官至副总理,也时常和他通气。1975年陈永贵在广西大骂了张春桥,被周总理找去谈话,陈永贵心里却不踏实了。他问张怀英:“你说,周总理会怎么处理?”张怀英问清了周总理的表情之后,笑了笑说:“没事了。”
张怀英虽然不是班科出身,却是一个爱读书肯动脑的人,所谓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古典名著他都熟读于心,讲话时引经据典,分析问题深刻透彻。比如说,商鞅该不该用?韩信该不该杀?焚书坑儒究竟说明了什么?每一个问题从他嘴里说出来都充满了论辩色彩。他说出来的话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号召力,能把人的情绪迅速调动起来。
用人是一门艺术,张怀英的用人就是一种艺术。他从昔阳到文水、到太原、到寿阳,又到运城,提拔起来的干部一批又一批,这些人对他非常尊敬,认为张怀英是德才兼备清正廉洁的好领导,因此,也把张怀英看成是他们最可靠、最信赖的人。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