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毛泽东与毛岸英、刘思齐、李讷在北平香山合影
为人父母者,无不爱护自己的子女,期盼子女健康成长。作为一位父亲,毛泽东是一位感情极其丰富的慈父,格外关爱子女的成长。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与子女接触机会增加,毛泽东在他们的学习、工作、婚姻、日常生活等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同时,作为领袖,毛泽东关怀子女成长,无时不把党的纪律挺在前面的严格要求,温情之中“严”字当头。
读书学习:“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
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成长。毛泽东不仅自己酷爱读书,而且十分重视子女的读书学习,总是勉励子女多读书,向他们推荐各种好书,要他们脚踏实地,好好学习,立志成才,将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与子女沟通交流中,毛泽东总是会提到读书学习问题。毛泽东说:“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他还常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延安时期,为了鼓励毛岸英、毛岸青能在苏联求学时多读书,尤其是多读点儿中国的书,毛泽东两次寄书给他们,对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方向提出了要求。
1939年8月26日,毛泽东在给毛岸英、毛岸青的信中写道:“为你们及所有小同志,托林伯渠老同志买了一批书,寄给你们,不知收到否?来信告我。”可惜的是,这批书在邮路上丢失了。
1941年1月31日,毛泽东再次给毛岸英、毛岸青写信:“你们长进了,很欢喜的。岸英文理通顺,字也写得不坏,有进取的志气,是很好的。惟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多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或好或坏,决定于你们自己及你们的直接环境,我不想来干涉你们,我的意见,只当作建议,由你们自己考虑决定。”
毛泽东肯定了毛岸英取得的进步,勉励他们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还要他们辩证对待别人的鼓励和赞扬,不可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在此,毛泽东没有使用那种严厉的命令式语句,而是作为一位宽容与殷殷期待的父亲与儿子交流,舐犊之情,溢于言表。
这次毛泽东随信附有一张书单,挑选了21种60本书,既有哲学、经济、历史,又有古典文学和武侠小说。在这些书中,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小说占了很大比重,而《高中外国史》《高中本国史》《中国经济地理》《中国历史教程》等图书,是当时国内出版的史地教科书,《大众哲学》是唯一的一本政治类图书。通过这份书单,可以看出,毛泽东希望毛岸英、毛岸青等在苏联学习时,应当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把马克思主义原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将来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贡献力量。
在这两封信中,毛泽东要求将这些书与中国“小同志共之”。可以看出,毛泽东不仅关心自己子女的学习与成长,而且还关注其他在苏联学习的中国孩子的学习与成长,引导孩子们养成关心他人和集体生活的良好习惯。
1954年7月23日,毛泽东致信女儿李敏、李讷,建议她们读古诗选本:“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是曹孟德(操)到过的地方。他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诗人。他的碣石诗是有名的,妈妈那里有古诗选本,可请妈妈教你们读。”在这封信中,毛泽东鼓励女儿多读优秀的古典诗词,随时注意性情的陶冶和培养,体现了对女儿的更深层次的爱。
读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对于子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毛泽东十分耐心地给予鼓励和指导。
1939年8月26日,毛泽东写给毛岸英、毛岸青的信
李敏从小在苏联长大,对中国文化起初比较生疏。回国后,毛泽东要求她尽快掌握汉字,练习毛笔字,好好读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等经典作品。李敏后来回忆说,为了培养自己,父亲下了一番功夫。
1959年李讷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后,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大部头的历史著作时,感到有压力。同年12月30日,毛泽东在给李讷的信中写道:“要读浅近书,由浅入深,慢慢积累。大部头书少读一点,十年八年渐渐多读,学问就一定可以搞通了。”对于李讷学习上取得的进步,毛泽东十分高兴,并要求她要树雄心壮志,团结同学,虚心向人学习。1963年1月15日,他鼓励李讷:“大有起色,大有壮志雄心,大有自我批评,大有痛苦、伤心,都是极好的。你从此站立起来了。因此我极为念你,为你祝贺。读浅,不急,合群,开朗,多与同学们多谈,交心,学人之长,克己之短,大有可为。”
在提倡多读书的时候,毛泽东注意引导子女不能读死书、死读书,而是鼓励他们要善于思考,融会贯通。在毛泽东谆谆教诲下,子女们可以自由地和他交流、讨论和辩论,这样就在轻松愉快中推动了子女们认识上的提高和思想上的进步。
工作劳动:“哪里最艰苦就到哪里去”
对于子女们的工作,毛泽东强调“哪里最艰苦就到哪里去”,要求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
1946年1月,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在父子久别重逢的情形下,毛泽东首先考虑的是让毛岸英到农村去接受劳动锻炼。临行前,毛泽东叮嘱毛岸英:你在苏联大学毕业了,但学到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只是知识的一半,这是不完全的。你还需要上另一个大学,去学另一半知识。这个大学,中国过去没有,外国也没有,它就叫“劳动大学”。毛泽东还告诉毛岸英:你要老老实实地锻炼,要和群众打成一片,生活上不要有任何特殊,要多做调查研究工作。通过实际的调查,了解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情况,学习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遵照毛泽东的指示,毛岸英自带一斗小米和一些菜种,背上行李,到陕北农村吴家枣园去参加农业劳动。毛岸英在农村吃苦耐劳,干得很好,受到乡亲们的称赞。不久,毛岸英到山西、山东等地参加土改工作。
在转战陕北的日子里,毛泽东还抽空给毛岸英写了几封信,指导他的工作、学习,关心他的成长。1947年10月8日,毛泽东在给毛岸英的信中深情地写道:“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作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毛泽东要求毛岸英有热情,有恒心,不要贪图虚荣,其话语意味深长。对此,毛岸英将其视为“家训”和“座右铭”,把它抄录在日记本和此后的好几本笔记本的扉页上,并在那些话的上面用铅笔做记号。对于这封信,毛岸英一直珍藏着,直到他牺牲后,人们才在他的遗物中发现它。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当此国家遭遇危难之时,经毛岸英主动要求,毛泽东毅然决定让毛岸英上战场。针对当时的不同意见,毛泽东说:“我毛泽东的儿子不去谁去,就这么定了。我毛泽东要带这个头。”毛泽东亲自向彭德怀讲情,让毛岸英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赴朝参战。11月25日上午,3架美军轰炸机突然飞临大榆洞志愿军司令部上空,投下几十枚凝固汽油弹,值班室被吞没在一片火海之中,正在值班的毛岸英等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鉴于当时的情况,周恩来未及时将彭德怀在毛岸英牺牲当日给中央军委的电报送呈毛泽东,直到1951年1月2日,毛泽东才得知这一噩耗。为此,周恩来写信作了说明:“当时我因你们都在感冒中,未将此电送阅,但已送少奇同志阅过。”当时,毛泽东正在办公室,信和电报都不长,他却看了很久很久。尽管极度悲伤,但毛泽东强忍着内心的悲痛,最终说道:“战争嘛,总要有伤亡,没有关系!”
1954年7月23日,毛泽东致李敏、李讷的信
“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毛泽东当时心里非常痛苦。抬头凝视窗外萧瑟的柳枝,轻声吟诵起北周庾信的《枯树赋》:“此树婆娑,生意尽矣!”……“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在一定程度上,《枯树赋》反映了毛泽东当时的心境。
后来,彭德怀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时,就毛岸英的牺牲表示自责。毛泽东宽慰他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嘛!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岸英是一个普通的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
毛泽东逝世后,工作人员在清点其遗物时,意外发现一只箱子里有几件毛岸英的遗物:一件棉布衬衣、一顶蓝色军帽、一双灰色纱袜。这几件东西,毛泽东保存了26年,寄托了对儿子深深的思念。
为了让子女们增长才干,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毛泽东总是利用一切机会启发引导他们。1958年初李讷生了一场病,毛泽东致信安慰她:“意志可以克服病情。一定要锻炼意志。”1960年12月25日晚,毛泽东在与李敏、李讷、毛远新、汪东兴、叶子龙、高智、李银桥、吴旭君等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吃晚饭时,谈起了自己的经历。毛泽东说:“人就是要压的,人没有压力是不会进步的。我就受过压,得过三次大的处分,被开除过党籍,撤掉过军职,不让我指挥军队,不让我参加党的领导工作。……人就是要锻炼,不要怕。”毛泽东强调:“到农村去锻炼。我看哪里最艰苦就到哪里去。”在这里,毛泽东谆谆教诲,教育在座的人要经受各种锻炼,尤其是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增强意志力。
此后,毛泽东先后安排李敏、李讷到工厂、农村参加较长时间的劳动锻炼。毛泽东叮嘱她们:你们要向工农学习,拜他们为师,和群众打成一片。离开群众,你们将寸步难行,你们将一事无成。经过历练,经历了挫折,李敏、李讷做到了自立、自强。
个人婚姻:“既是终身大事,也关系着我们的革命事业”
对于子女们的恋爱和婚姻问题,毛泽东非常尊重他们的意愿。他总是从革命事业大局出发,要求他们寻找具有共同理想的伴侣,摒弃“门当户对”的偏见。
1962年春,毛泽东与毛岸青等在中南海家中。左起:毛岸青、张少林、毛泽东、刘思齐、邵华、杨茂之
1946年初,毛岸英回到延安。在毛岸英的恋爱问题上,毛泽东要求毛岸英要把爱情和婚姻建立在了解理想、品德、性格的基础上,同时要求儿子要注意自己的特殊身份,慎重从事。毛泽东提醒毛岸英:“婚姻对你来讲,既是终身大事,也关系着我们的革命事业。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子呢?一定要慎重,不能轻率从事。”
1946年夏,刘思齐回到延安,见到了从苏联回国的毛岸英。他们第一次见面,就相互产生了好感。相同的经历、共同的理想,使他们充满希望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1948年学校放暑假时,刘思齐因感染疟疾到河北省平山县进行治疗。其间,她见到毛岸英,接受了他的爱情表白。毛泽东对革命后代刘思齐的出身、经历和思想品德都比较了解,也很喜欢她。当时,刘思齐年龄尚小,正在抓紧时间学习。1948年8月,他们一起来到毛泽东的住处,向毛泽东征求意见。在得知刘思齐差几个月才满18周岁的情况后,毛泽东虽表示同意他们交朋友,但不赞成他们立即结婚,鼓励思齐应抓紧时间多学点知识。
毛岸英思想上想不通,就说:“岁数不到就结婚的人多着呢……”
“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子!”毛泽东发了脾气,“我们的纪律你不遵守谁遵守?我再说一遍,思齐不满18周岁就不许你们结婚!”
几个星期后,毛岸英、刘思齐思想上想通了,他们决定推迟婚事。1949年9月,他们再次找毛泽东商议婚事,毛泽东同意他们结婚,并指出:“你们俩的意思是婚事简办,我完全赞成,就是要改一下旧习惯嘛。”10月5日,他们的婚礼在中南海举行,婚礼简朴又热闹。除鲜花、对联和贺词外,木板床、被褥等几乎都是旧的,洞房也是机关宿舍的一间陈旧小屋。婚礼结束时,毛泽东拿出随身带来的一件旧呢子大衣,满怀慈爱地说:“我没有别的东西送给你们。这件大衣,晚上可以当被子,白天岸英穿上可以防寒。”
对于毛岸青的婚事,毛泽东十分关心。当时,毛岸青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马列著作编译室俄文翻译。毛泽东对毛岸青说:“你谈恋爱找对象,就不要说你是毛泽东的儿子嘛!你就说你是中宣部的翻译不是很好嘛。我劝你找一个工人或农民出身的人,这对你可能还有些帮助。你要求条件高了,人家的能力强,看不起你,那就不好了,整天不愉快生闷气,那还有什么意思啊。”毛泽东的谆谆教诲,使毛岸青深受启发。1951年,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毛岸青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病情出现了波动。对此,毛泽东更加挂念,多次写信询问、安慰。毛泽东曾对李敏说:岸青他很小的时候,就跟岸英一块沦落上海街头,受尽了苦难与折磨,曾多次遭到警察的毒打,这些摧残对他的刺激太大了。他苦啊!因为他是我毛泽东的儿子。1960年,在得知毛岸青身体有好转后,毛泽东给他写信:“听说你的病体好了很多,我极为高兴。仍要听大夫同志和帮助你的其他同志们的意见,好生静养,以求全愈。千万不要性急。你的嫂嫂思齐和她的妹妹少华来看你,她们十分关心你的病情,你应好好接待她们。听说你同少华通了许多信,是不是?你们是否有做朋友意思?少华是个好孩子,你可以好好同她谈一谈。有信,交思齐、少华带回。”
信中的“少华”即邵华。在此,毛泽东不仅关心毛岸青的身体,而且过问了他的终身大事。正是在毛泽东的支持鼓励下,1960年,毛岸青和邵华在大连结了婚。毛泽东特地派人送去一块手表和一台熊猫牌收音机作为礼物。由此可见,毛泽东对毛岸青的疼爱之情。
1959年8月,毛泽东在中南海丰泽园主持长女李敏、长女婿孔令华的婚礼时与来宾的合影。前排左二起:邓颖超、蔡畅、李敏、孔从洲、毛泽东、孔令华、王季范
对于女儿李敏、李讷的恋爱和婚姻问题,毛泽东也十分关心,主张大人们不要干涉,只要她们自己认为满意就行。
1959年8月29日,李敏与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孔令华结婚。当时,李敏正在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读书,他们早在八一学校读书时就已经认识,彼此了解。对于这桩婚姻,据说因为门户悬殊,孔令华的父亲孔从洲曾有过顾虑。但毛泽东很开明,说:女儿们的婚姻大事,由她们自己作主,我们做父母的不要干涉人家的自由嘛。此后,孔从洲打消了顾虑。毛泽东亲自在中南海的家里为李敏、孔令华主持了婚礼,毛泽东祝愿女儿和女婿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并单独与女儿、女婿合影留念。
对于李讷的婚姻,毛泽东也充分尊重李讷的意愿。当初,李讷想找一位农民干部结为伴侣,但是合适的人不易遇到。后来,李讷同北戴河管理处的服务员小徐相识、相爱。小徐的父亲是山海关车站的扳道工,出身没有问题。当李讷递交结婚报告后,毛泽东很快就作了批复,签字表示同意。当时李讷正在江西井冈山劳动,毛泽东随即派警卫员把他的批文和一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送到江西。这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是毛泽东送给李讷的唯一结婚纪念品,李讷一直珍藏着。虽然这桩婚姻并不美满,但毛泽东蔑视世俗等级制的那种气概影响深远。
日常生活:“不能叫孩子打着我的招牌享受特殊待遇”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严肃地指出,党的高级干部子弟的教育不仅是家事,更是国事。毛泽东严格要求高级干部及其子女树立平民意识,带头遵守法律法规。
对于自己的子女,毛泽东从不允许他们打他的旗号,以他的名义谋取私利。“要教育我的孩子和老百姓的孩子一样。不能叫孩子打着我的招牌享受特殊待遇。”毛泽东更要求他们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吃苦在前,牺牲在前,时刻要求自己的孩子们做一个普通的人。
当李敏、李讷进北师大附中读书时,毛泽东让他的保健医生王鹤滨带着她们去报名。学校给了两张学生注册登记表,表中有一栏要填写家长的姓名,王鹤滨自忖不能自作主张,便把表带回中南海请示毛泽东。毛泽东对王鹤滨说:“你带去的学生,就填你的名字嘛!”结果,在李敏、李讷的注册登记表家长一栏中填写了“王鹤滨”。她们与普通家庭的孩子一同学习、生活、成长。
一次,李讷生病需要办住院手续。在去医院之前,毛泽东还是再三告诫陪同前去的身边工作人员:不许李讷报真名,更不许提她是毛泽东的女儿。到了医院以后,李讷在住院登记时所用名字是“沈娟”,对医生则声称是毛泽东身边保卫人员沈同的女儿。李讷以一名普通员工子女的身份,在医院接受治疗。
按照有关规定,毛泽东和其他高级干部一样可以享受“小灶”,但他极少允许子女同他一起就餐。
1951年8月,毛泽东在北京香山给女儿李敏(右二)、李讷(右一)以及毛远新讲故事
李敏、李讷在育英小学寄宿读书期间,每星期要回家过周末。到了周末,学校就把离校这一天的伙食费退给学生。李敏、李讷对带回来的伙食费,从来不自己花掉,而是如数交给毛泽东,毛泽东再转给生活管理员,并在管理科入账,作为李敏、李讷周末在家里的伙食费。她们考上大学后,吃住都在学校,只有周末才被允许回家与父母一起用餐。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为了同全国人民一起共渡难关,毛泽东对身边全体工作人员宣布实行“三不”规定,即“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
其间,一名卫士到北大看望李讷。李讷告诉卫士,学校里吃不饱,又没有什么油水,老觉得饿得慌。卫士回到中南海,把情况反映给李银桥。李银桥自作主张,让卫士悄悄给李讷送去了一包饼干。几天后,毛泽东知道了这件事,批评了李银桥:“三令五申,为什么还要搞特殊化?”
李银桥小声嘀咕说:“别人的家长也有给孩子送东西的……”
毛泽东一听就发火了,大声说:“别人可以送,我的孩子一块饼干也不许送!”
李银桥再不敢发言,也再不敢给李讷送饼干了。
平时生活中,毛泽东多次告诫她们,“不要说你是毛泽东的女儿”,要“夹着尾巴做人”。对此,李敏、李讷牢记在心,慎独践行,慢慢领悟到毛泽东谆谆教诲的深刻道理所在。
毛泽东关怀子女成长,引领了良好的家风。在亲情与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之间,毛泽东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为全党作出了表率,这对广大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培育和弘扬优良家风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