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这样一个脱身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代化程度远远低于欧美、资金基础远远薄弱于欧美、工人阶级力量远远少于欧美、农民规模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大、封建阻力远远大于欧美的国家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是史无前例的难题。如果说在俄国建设社会主义是“经典模式”,那么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就是“炼狱模式”。
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首次回答了一系列在迄今为止最困难、最落后、最复杂的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该怎么办,首次告诉了我们如何解决最困难的问题,为我们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最好的教科书。
毛主席提出“农轻重”发展次序,就是在“炼狱模式”建设社会主义的典型理论成果。
那么,毛主席为什么提出了“农轻重”发展次序?
1975年,毛主席在邓小平、张春桥陪同下会见奈温的时候说:“中国是一个不发达国家……现在正在想办法。我们是农业第一,农、轻、重。”(《毛泽东年谱(1949~1976)》1975年,八十二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这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们为什么坚持农轻重——因为我们是不发达国家。
我们中国的工业化起点很低。而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不能对外殖民掠夺。在1959年以来,我们更是面临美苏两大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包围。
中国发展工业,只能靠独立自主。所以,我们急需要农业作为资金来源。有了农业,发展了足够的工业资金,才支付得起工业的消耗,从而维系工业化。想搞工业,首先要充分发展自己的农业。正如主席所说:“要有资金,要搞地质勘探,先搞农业、轻工业,积累资金,然后搞重工业。这是我们十五年的经验。次序应该是农业第一,轻工业第二,重工业第三,叫农、轻、重。”(《毛泽东年谱(1949~1976)》1964年,七十一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主席这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有了回报率比较高的农业、轻工业所提供的资金,才能支付起重工业的消耗。所以,首先要搞好农业和轻工业——特别是农业。
利用当时的生产条件,把支撑重工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准备充分,才能为发展重工业提供前提。没有农业,就没有维系工业的资金——所以,在不能进行殖民掠夺而且没有国际资金援助的情况下,农业资金的积累是工业建设的第一前提。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加起来是100,那么重工业是后面的两个0,而农业、轻工业,特别是农业,则是零前面的1。首先发展农业,再发展工业,坚持“农轻重”发展次序,这是完全正确的。不首先发展第一前提怎么能行呢?
据“中国政府网”提供的权威数据——1950年到1979年,农业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4500亿资金!可想而知当时面临两大帝国主义封锁包围、完全依靠独立自主维系自己工业企业的我国没有农业资金支持的话会是什么情况。
越是起点低、极端落后国家,越需要最先做好支付工业的资金保障准备,越需要首先做好支付工业的资金安排,不然的话工业弄出来、没有足够的资金支付其消耗、实现其价值,这些工业企业和工业产品也都是难以维系的。做一个比喻,就像在古代,人们往往在冬天喜欢囤积大量的粮食,因为冬天食物会减少,必须预防缺乏食物。“农轻重”战略,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过冬战略”。
只有拥有了足够的实力基础、不太缺钱、不用再过度为资金发愁的时候,才能调整“农、轻、重”次序。例如1965年,在余秋里认为应该根据紧张国际环境下备战的客观形势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有人认为这样是不是农轻重安排的时候,毛主席说:“是要违反一下。不违反一下怎么行哩!是倒过来了。农业投资我看还要减。”(《毛泽东年谱(1949~1976)》1965年,七十二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但是,由于我国资金基础极度薄弱、极其缺“小钱钱”,这种调整也只是暂时的。资金基础薄、国库钱不充足,所以还是要首先注意投资回报率高的农业,才能在有了资金底气情况下可以支付的起工业的消耗。所以主席1975年的时候还提到了坚持农轻重次序。
这样,主席就首次回答了在极端落后、毫无外援的条件下搞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过程中为工业化提供必要前提、积累必要资金的问题。这是主席对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创性贡献。
主席提出“农轻重”次序的建设思想,实际上也有一个更为特殊的历史背景——不仅是因为苏联撤资之后毫无外援以及当时我国现代化程度比较落后、起点低,而且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解决“二五”计划中出现的工农业发展不平衡有关。
1958年初,主席的主要精力集中于指挥炮击金门。一线同志具体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期间,由于“一平二调”和“浮夸风”,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炮击金门基本胜利之后,主席检查一线经济工作情况。经过对徐水、河南等地的调查研究,主席发现——问题不在于“瞒产私分”,而在于“一平二调”、“共产风”。“应当公道地讲,是毛主席首先提出要纠正高指标、瞎指挥、‘共产风’等等的。纠正的时候也是非常紧迫的,会议一个接着一个。”(《薄一波文选》:《三十年来经济建设的回顾》)为了纠正一线同志错误指挥导致的“一平二调”和粮食产量“浮夸风”带来的工业和农业发展不平衡,恢复工农业的健康比例,主席决定调整工农业发展次序。
所以,在1959年庐山会议,主席讲:“过去安排是重、轻、农,这个次序要反一下,现在是否提农、轻、重?过去是重、轻、农、商、交,现在强调把农业搞好,次序改为农、轻、重、交、商。这样提还是优先发展生产资料,并不违反马克思主义。重工业我们是不会放松的,农业中也有生产资料。重工业要为轻工业、农业服务。”(《毛泽东年谱(1949~1976)》1959年,六十六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如果工农业比例不平衡,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工业企业是无法维系的。农业是工业的市场,如果工农业比例不平衡,工业产品的价值难以实现,就会有工业生产的相对过剩。但是,由于新中国实行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是可以用调整发展计划来克服和避免生产过剩的。
所以,为了解决工农业发展比例失调的问题、为工业产品的价值实现提供充足的市场、实现工业生产和工业市场的平衡,主席决定调整投资比例,实行“农轻重”发展次序。于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根据农轻重的方针和实际的可能,降低绝大多数重工业产品的指标,比原计划分别降低百分之五到百分之二十。”(《毛泽东年谱(1949~1976)》1962年,六十九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这样,才能解决工农业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工业企业维系困难、工业品市场不足、工业产品价值难以实现的问题,为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和市场保障。
综上所述,主席提出“农轻重”的发展次序,是完全正确的,更是实事求是的。正是这一方针,首次解决了在极端落后、毫无外援的发展中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资金来源、为工业化建设提供第一前提的问题;正是这一正确方针,迅速及时的解决了“一平二调”、“共产风”带来的工农业比例失调、工业企业难以维系、工业产品市场严重缩小的问题。
科学提出“农轻重”次序,并成功领导中国人民比较迅速的度过困难时期,这是毛主席科学解决在极端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前所未有的难题的经典一战!今天看来,毛主席的“农、轻、重”方针,毛主席的“过冬战略”,是完全正确的!没有“过冬战略”,就不会有我们中国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感谢毛主席,感谢“农、轻、重”!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