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东力:《大国崛起》呼唤中国精英的“大国”意识
——在“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研讨会上的发言
[乌有之人按]
中国正在内忧外患中迅速发展,崛起之势引人注目。西方发达国家宣扬“中国威胁论”,中国学界则应对以“和平崛起论”。前些时间央视大型史论片《大国崛起》热播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然而,该片展示的历史视角不够全面,结论有些片面,于历史和逻辑都值得深入探讨。近些日子,我们网站已经转发了一批讨论“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的文章,从诸多角度进行了初步讨论,包括了对该片赞扬和批评的声音,并于12月10日下午组织了一次讲座,正面阐述了一些关于“大国兴衰的历史经验”。为了更为深入地探讨这个话题,我们又于2006年12月17日星期日上午9:00在北大资源宾馆写字间三层1308号举办一次专题研讨会,应邀的专家学者围绕“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由央视史论片《大国崛起》引发的思考”这个主题发表各自见解。
下面是祝东力老师的发言,经演讲人审阅:
祝东力:
今年年初我参加了一个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专题片写作,我负责第一集,这集主题是关于19世纪的全球化格局。针对这个主题,就必须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说起。我写这集的有些内容和《大国崛起》所要描述的时间段是重叠的。
对《大国崛起》,我的第一反应首先是对它的史观不同意,反感。《大》播出后,我看到网络上争论的比较激烈,有很多反对意见,包括刚才发言的几位老师,也是激烈批评的态度。这样,我反而想谈一点不同的想法。
我觉得,首先“大国”的意识是应该肯定的,因为对于中国来说,无论从历史、人口、版图等来说,都是一个大国,有大国意识是正当的。就中国当代思想史来说,80年代和90年代初都是没有大国意识的。现在,有,总比没有要强。我们从中国朝野对未来的规划来看,似乎只有一个经济的未来,比如说1987年十三大上提出的“三步走”,主要是一个经济上的规划。十六大上讲“20年战略机遇期”,主要也是一个经济概念,比如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的十个指标,像GDP总量,城乡人均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等等,也都是经济指标。也就是说,整个中国朝野对于未来全都是经济的想象,缺少政治的、文化的想象。而“大国”的概念至少是超越了纯经济范畴,所以我觉得有其合理性。
反过来讲,中国很多人、很多集团是没有“大国意识”的,比如买办集团、民运分子、亲美人士。或者说,那些想要依靠美国、依靠跨国公司在中国搞发展的人都是没有“大国意识”的。
从片子整体来说,《大国崛起》的历史观是有问题的,整部片子避而不谈欧美国家崛起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反过来,我们应该利用这个“大国”概念,赋予“大国”应有的、正当的内涵。我认为大国应具备两个基本素质:一是“核心技术”,二是“核心价值观”。即一个硬件,一个软件,这不需要做过多解释。所有大国都必须具有这两个方面。对于中国来说,仅仅具有悠久历史、版图、人口,只能称之为“大而弱”。“大而弱”进一步就是“由大变小”。因为处于弱势,随时有可能被人拆散。
总结来说,“大国”是一个积极的概念,我们可以利用它做一些自己的工作。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