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下乡支农到底能得到什么?
沈阳师范大学三农视窗协会 张浩
目前,全国已有100多个支农社团遍布在除西藏、台湾、海南之外的各个省市。一百多个学校的大学生支农参与者在校内组建了自己的农村发展社团,先后参与了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以温铁军[1]为首的乡村建设中心指导的“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现在有很多学校已经主动参与这个活动,有些地方甚至变成了一种官方认可的活动,有的地方开始有这些社团承办原来的“三下乡”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关注农村,塑造自我,建设新乡村”的大学生支农调研的热潮中,涌出了一个个优秀的人物,出现了一件件可喜的成就。
然而,当前的大学生下乡究竟能得到什么呢?到底大学生收获到了什么呢?我想就我跟随协会及会友的一年多的时间里,谈谈我们在支农过程中得到了什么。
毕业前的准备—建立支农社团—为以后工作打基础?
无论国家如何的发达,始终有农民的存在。并且在一个未摆脱“农业大国”帽子的中国,农民农业问题是一直存在的。这样,在每所高校里,必然有一批来自农村,关注农村,关心农民的热血青年,希望为农民做些事情。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根据自己的学校和专业特点和自己的优势,建立了涉农社团,开展各种活动。下乡后,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我们都会开展各式各样的支农工作。在五一,我们去农村开展慈孝村民的评选活动;在十一,我们下乡开展调研、支教、义捐和资助失学儿童;在寒暑假,我们和其他的东北高校进行大型的下乡活动。07年环保日期间,我们沈阳师范大学三农视窗协会在学校组织了面向全校师生的义捐活动,取得了很大成果。我们在暑假期间将部分衣物和文具捐给了唐山市唐京港中润公司工地的部分工友。
大家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师范的同学讲课,在农村组建学习小组;农业的同学下田下地下大棚,讲解农业知识,发放知识手册;法学的同学开展日常的法律知识讲座;法农学生与农村长期保持联系,建立共建基地。如安徽阜阳三合镇南塘村、湖北房县窑淮乡三岔村、山东招远县辛庄镇白石.村、山东鱼台姜庄村等等。支农的同时,我们也开展了调研工作,结合当前中国“三农”焦点应在校老师之邀,选择课题,预备学习相关资料,进入农村进行实地调研。根据调研数据,分析结果,撰写报告。在此,有大量的有价值的报告诞生了。如中国农业大学生李学祥的《湖北临利某乡的肝病状况调查》就得到了高层的批示,当地非常的重视,给百姓提供了相应的医疗保障并建立了这种基础设施。
在我们用心关注“三农问题”,为推进新农村建设事业努力的过程中,我们渐渐的改变了实实在在的改变了。
1、支农活动让我们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农村现阶段真实的情况,锻炼了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尽管有不少同学来自农村,但是他们并没有几个真正了解自己生活的家乡,因为他们并没有用知识的、科学的方法去探究问题。我们看到的是表面的、片面的现象,并不能说明问题。而省市的学生更是通过电视、报纸、广播上了解一些更加片面的有关信息。大学里分不清小麦和水稻的大有人在,更别说认识其他的五谷杂粮了。然而,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为我们学生提供了一个最贴近基层聆听底层声音的很好的平台。大学将大学生死死的限制在校园内,就算学校组织了一些下乡活动也没有能真正的引导和教育学生,只是观光旅游,敷衍了事,流于形式和表面。大学生支农活动使师范专业的学生敢于在大众面前申请自如的讲课,去了解孩子的心声,如何与孩子相处。支农活动让那些只会考试的“机器”开始尝试与社会上的人打交道,曾经脸红的学生开始在上百人的会场上侃侃而谈。支农活动还启示我们要用检验和怀疑的批判的精神去审视自己所学的东西,告诉我们原来我们的经济学是无处不在的。
2、经过支农调研活动,使得我们开始反思学校的现行教育,开始了自身的转变。一方面是关于教育本质的反思;另一方面是关于教育方式的反思。教育并不能只是教育知识,更要教育做人,教育也不能只教如何去做而不叫人去做。教育是知识加实践的,陶行知老人早就说过了要手脑并用。因此有些人经过思考休学一年,全身投入到支农调研的长期实践中去,如以西南农大的肖青、天津科技大学的拜亚丽、沈阳师范大学的谢勇模、北京理工大学的陈科灶、武汉大学的詹与平等为代表的一批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进步迅速,工作卓越,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也有的人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直接到农村进行农村项目发展工作。苦心人天不负,在农村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后,很多学校的管理层、团委开始转变态度,由原来的不支持也不反对,甚至抵制转变成了默许,甚至主动支持合作。东北的、河南的、重庆的、北京的多处学校先后和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紧密合作,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由幕后走向了前台。
3、大学生在实践中,不仅惠及自身,提升能力并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增强自信;同时也影响了周围的同学及所在的学校,真正的实现了“关注三农,塑造自我,,影响他人,共同发展”的理念。通过活动,锻炼和培训了一批优秀的有用的关心人民和民族命运的青年人。活动中学生作为主体,在强大的精神激励下,学生的才干和品质在实践和运动中被锻炼。
4、增加了大学生对农民,农村子女对家乡的感情,加强了自己对建设家乡,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责任感和责任心。大学生里面农村的学生占多数,但有的农村的孩子的思想被城市和大学的环境扭曲了,他们或远离家乡淡漠了乡土之情,或在生活中找不准人生的定位,或者有的甚至不承认自己来自农村的事实。也有有热情的同学,却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从何做”。缺乏自信、支持、引导与实践。在下乡的过程中,我们有自己的纪律,发扬不怕吃苦的精神。我们坐最便宜的车,不吃农家的饭,坚持自己做饭,自己解决问题,克服摒弃精英作风,虚心向农民学习。就这样,自信回来了,自卑克服了,大批的学生开始身体力行投身到农村的发展中去。
在现有的大学教育制度下,无法从根本上对现有的教育体制进行变革。大学生必须自己主动寻找可以增长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开阔眼界的机会。随着农村问题悬而未决且日益突出,随着人们对农村优美和自然的向往,更多的大学生可以试着把奔赴农村当作实现自我和锻炼能力的方式。对个人而言,即使不是真正的完全的为农村的发展,而是为自身能力的提升,我们说同样是有用的的。因为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地受到了乡村文化的熏陶,同时我们的小的行为也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村民。
我们在下乡的过程中也时刻记得我们只是学生。这样我们知道自己能力有限,我们不能去真正的解决三农问题,我们更多的是去发现、反映和呼吁。“三农问题”一日没有得到解决,我们大学生志愿者愿一日与“三农问题”共存,走农村道路,在漫长的道路上与全国的农民一同进步,一同前进。我们时刻响应国家以及共产党的号召。我深深地相信,这条道路是一条值得所有大学生去探索的光明大道。
发布: 2007-9-21 10:56 : 张浩 来源: 中国农村发展交流网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