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别样的天空
——论小品教学法的成功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 周晓晨
作为学生,我们很反感那些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所有的知识都被PPT、教科书包裹的严严实实,学生对此往往没有自主学习的兴趣。《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这样一门课程听起来似乎也不太能提起学生们的积极性。面对这样一种不是很乐观的现象,作为主讲老师何慧丽,试图改善这一现状。于是,“小品教学法”就此诞生。刚开始我们认为何老师的这一想法很是疯狂,有很多同学不能理解。毕竟我们不是影视学校的学生,“演小品?”这于我们对知识的理解究竟能有多少帮助呢?这样的创新究竟是否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呢?
实践证明我们的怀疑是多虑的,小品教学法的开展让我们班上的每位同学都受益匪浅,慢慢的,我们体会到了这种创新的精髓。
一、选择素材是感知能力的智慧
何老师会在课上给我们布置一个简单的题目,例如乡村政府与乡村建设的关系,这样的问题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理解能力。如何在一个宽泛的命题下寻找到具体的实例来展现其特点,就是我们要为小品演绎所迈出的第一步。不要小觑这第一步的作用,它是知识得以融会贯通的关键。所谓合适的才是最好的,面对一个题目,我们往往能寻找到不同类型,不同侧重点的各种素材,但究竟哪种更能体现题目所反映的本质,哪种事实能更夺人眼球,这就是对我们判断能力的最好考验。
我们小组在进行素材的选择时就曾经因为难以取舍而争得面红耳赤。“地方工业化冲动下的官民关系”这样一个可大可小的问题究竟应该怎样选材?素材太大容易显得空旷没有意义,素材太小又不容易具有代表性。
另外。命题不是单独存在的,何老师在挑选题目的时候经过了严谨的思考,毕竟小品只是一种创新的形式,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这种形式来更好的理解和融会贯通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因此,在选材上,我们也考虑到不能过于偏重于自己的喜好,还要利用我们生活的阅历,教材中的精髓来判断我们的素材。面对这种复杂的状况,我们只能集思广益,小组的八名同学各自利用一天的时间根据自己对于命题的理解寻找到一个切合题意并又感兴趣的事例。
晚上在进行汇总的时候,我们对于各自的题目进行详细的分析并陈述选择的理由,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选择都有闪光点,因此如何取舍,如何统一意见着实让我们不知所措,通过我们八个人反反复复的争辩,讨论,最终才选定了我们组的题目:开发商要占用农民的地来为自己谋取暴利。我们试图利用开发商与乡政府微妙的关系,乡政府对待村民的态度和解决冲突的方式,来清晰地展现作为乡政府和开发商之间巧妙的互动关系,以及乡政府与村民之间的利害冲突。这个剧本从一个点出发利用三方的关系和冲突婉转的迎合了命题。既不会让人难以捉摸又不会过于肤浅。
这样的素材不是我们一个人的成果,正如我上文所提到的,八位同学每个人的想法中都有可取之处,因此最后的定稿融入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精髓。
当最终的剧本出炉时,我们每个人都感到很有成就感,因为这里融入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血,虽然这仅仅是小品的第一步,但我们深知自己正在做着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在此阶段的争论也好,推敲也罢对于我们自身都是一种能力的提升。在抉择的过程中我们充分锻炼了自己的思维,加强了自己的感知能力。
二、编排的过程是创新能力完美体现的过程
小品的编排是我们感到最快乐也是最有挑战性的阶段。正如上文所提及的,我们的专业不是表演,因此,对于一些专业问题上的处理我们并不内行,但是我们有的是热情和兴趣。
在第一次进行小品演绎的时候,五个组的同学所编排的小品还是很简单粗糙的,没有专业性的技巧,没有灯光舞美的设计,只有简简单单的剧情表演,里面串着一些笑料。
到第二次大家展示小品的时候,所有的进步都有目共睹。不仅在小品中增加了舞蹈、歌曲等元素,同学们还充分地开发自己的头脑,想出各种各样引人入胜的方式来编排小品的内容。特别是第三组同学的表演,可谓精彩纷呈。他们表演的小品展现了大学生到乡村普及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表演的过程中他们编排了多种舞蹈,将视觉冲击和剧本的内容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值得一提的是,在表演的最后,他们还有一个非常大胆的点子,把台下的观众都视为乡村的一份子,鼓励大家手拉手共同舞蹈,这样的做法让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动了起来,那天的场面相信真是难以忘怀:全班同学,还有何老师我们手拉手,肩并肩,一起舞蹈一起欢笑。不管你舞姿怎样,不管是否跟得上节拍,它让所有人都融入其中感受到了快乐和美好。这样的想法是何等的巧妙与卓越!
“全班共舞”的盛况
实践证明:如果我们专注于一件事情,我们就能把它做到尽善尽美。在编排小品的过程中,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内容修正中发散自己的思维,在一次又一次的改善情节中发挥我们的想象,在一次又一次的推敲角色中提高自己的能力。这种进步是全方位的,是单单通过读书看理论而不能获得的。这种小品的模式最能提高的就是学生的创新能力。越到后来,何老师给我们的题目就越具体,这种形式对于我们无疑是个挑战。但令我们诧异的是,越到后来,同学们对于小品教学的激情就越饱满,开始利用自己的一切想象力来丰满小品的内容和表演形式。小品不再是一种简简单单的形式,它是我们自己的艺术,通过我们的能力和理解,创新和激情,我们在见证着这份艺术的成长。
三、演绎是展现自我的源泉
在小品演绎的过程中,考验的是同学们的勇气和自信。众所周知,在大学的课堂上,同学们参与课堂的能力越来越弱,与此同时我们展现自我的能力就在逐渐丧失。大学本来就是一个机会与挑战并存的小社会,我们需要在这里做好进入社会的充分准备。但是枯燥的课堂往往断送了我们的这种准备的热情。而小品教学的这种创新性形式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它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亲身经历一个小品创作的艰难与快乐,真正融入自己的思考和表演。
在舞台展示的过程中,对于每一位同学都是一次挑战,一次对于自我的挑战,只要曾经站在那个舞台上的人,都是勇者。无论表演的技术是否娴熟,无论小品的编排是否到位,我们都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舞台上展示出了自己的风采。
如果没有小品教学,我们不会知道第三组的同学有着那么优美的舞姿,他们编排的舞蹈整齐,活泼,具有感染力;如果没有小品教学,我们不会知道第四组的同学的歌声是那么的动听,从歌曲到戏剧,他们样样精通。如果没有小品教学,我们不会知道这个集体是那么地藏龙卧虎,似乎每一个人都有他闪光的一面,只不过平时没有机会展现!
四、小品是团队的结晶
小品从选材,到编排到演绎无疑都是一种团队的合作,而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讲可能最缺乏的就是团队精神。我们的学习往往都是独立完成,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机会来体会团队的力量。通过小品教学的方式使得我们不能不把自己的团队紧密结合在一起不得不将自己融入集体之中。我们需要共同的协作,共同的集思广益,才能最终完成我们的作品。看似简简单单的小品,其中却蕴含了集体的智慧与能量。这样的体验是我们最缺乏的更是我们最需要的。
第四组的同学在表演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他们强大的合作精神,这是他们组的小品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第四组的同学以唱代说,把不同类型的歌曲结合到不同环节的情节中来,但是我们深知,这样的创新性表演要面临很多的困境。第四组的同学一共八个人,并不是每一位同学都善于唱歌,但为了给自己组争光,为了圆满的完成这次小品的演绎,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认真练习自己的歌曲部分。刚开始的时候几位同学对于自己的歌声很没有信心,其他的同学就一句一句的帮助他们练习直至他们能完整流畅的演唱。演出当天,每一位同学都把自已最好的状态展现在大家面前,我深知,在这份自信和完美的背后,是团队精诚合作的结果,没有第四组同学的相互鼓励,相互帮助,他们的表演不会如此轰动。这一次的表演让组中的每一位同学都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充分证实了合作才能带来巨大的成功。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与探索,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这门课程已经落下帷幕但是它带给我们的惊喜与每一人所获得的收获却是时刻刻铭记在我们的心中。我希望这种小品教学法可以在不同的课堂上普及开来,让更多的同学都能真真正正体会到课堂上的快乐与激情,体会到课堂另一番别样的天空。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