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行道与教学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 田沐冉
大学生来到驴村组织舞蹈队的酸甜苦辣,牛村新生代知识分子与老村长竞选村长的曲曲折折,农村小媳妇和丈夫、婆婆在生儿育女方面的观念冲突……
这些看似不同农村的真实故事,其实就发生在社会学的《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课上。今年是学校的教学改革年,是反思本科生教学的一年。如何改变传统课堂上老师一个人在前面讲课,学生在底下枯燥听讲的固定模式?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如何让学生真正地与课堂和知识融合?在《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的课堂上,我们用自导、自演小品来响应教学改革,并且获得了颇丰的收获。
一、 说道不如行道
陶行知说——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课本上的知识是学者们通过实践得来的,而缺乏实践与生活阅历的我们,仅仅从老师的讲解中就悟到文字里的大道,是很困难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使我们悟出了书中的大道,却不去行道,也无法真正的把知识化为自己的财富。然而,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法,无法让我们真正下田野去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是很困难的。
现在学生们的时间都被自己的事情占据,尤其是大三的学生,都在忙着考研、出国、工作实习,谁有心思去到农村住上一个星期,去看看费孝通、梁漱溟、温铁军笔下的中国农村呢?
一个新转变的开始总是很难的,尤其是把神圣的讲坛转变成学生的舞台。老师的提议、学生的响应都是把课堂改革化为现实的必可不少的条件。尽管我们不去实践,我们也深知:说道不如行道,坐在教室的椅子上,睡觉、记笔记、听着别人的道理,是没有自己去行动、哪怕是表演一番,来的更有意义。
何慧丽老师是教学改革的先锋。早在十二年前,她就发表了《教与学:合作式互动关系》一文,阐述了自己教学改革的理念——
何老师提出教学目标的“三层次”说,认为能力和素质层次比知识层次与方法层次更重要。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形成的“强制——顺从”型和“应付——抵触”型的教学互动类型,显然是无法锻炼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她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一套“教与学并重、配合、沟通、反馈和教学相长”的教学合作互助关系。她在文中说:“这种新型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尊重各自利益(尤其是关注学生的利益)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探索和建立多种有效方式,达到教学三层次目标的一种相互作用的行为关系。“[1]
在十二年后的今天,何老师再次把自己的教学理念带给她的学生。她倡导自己的学生把从书本中得到的启发通过表演小品来升华。小品,不是单独的表演。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学生们在课堂上表演二十分钟的小品,在台下是要下很大功夫的。比如自己要对文章深入理解、和老师沟通表演的细节、小组间成员的讨论、排练以及道具的准备。这不是单纯的准备一个艺术性小品的过程,而是对知识、对交流、对团队合作的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把教与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把讨论与交流的分量大大增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表演后,何老师对每一组的小品表演进行了点评,她说——
“今天的小品令我感受到了同学们的巨大学习潜力。大家的出色表现使我很有成就感,很欣慰。我并不想让大家只是为了某一专业或学科的大道而献身。我只是希望在成就自我的同时,也成就人间大道。推动社会进步的大道和成就自身的小道是相通的。”
的确,说道不如行道,何老师给了学生们一个在课堂中行道的机会,让学生们对大道的理解更加透彻,并且在表演中升华了自我。
二、 行道之所得
在小品表演课上,有精彩的情节,有逼真的道具,有丰富的舞台效果,舞蹈、豫剧、流行歌曲,同学们不仅赋予了小品丰富的形式,还有灵魂。
“两个小品精彩至极,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
这是一个学弟在看完师兄师姐的表演后,做出的评价。灵魂就是大道,所以对大道的理解是学生们首先要做的。因此,在何老师讲解文章的时候,学生们都听得很认真。因为学生们知道对文章的把握很重要,所以对知识的汲取就是主动的,不是“填鸭式”的。下课后,学生们也会一起讨论如何将文章的主旨来表达清晰。这样的听课和讨论,让学生们对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在讨论和排练时,小组的成员都会聚在一起,这是对学生们团队合作的训练。现在的学习更注重个人,一个人的考试,一个人的论文,都是一个人在学习。而进入社会,其实更多的是团队合作,这是大学教育与社会不衔接的一个表现。因此,大学中的团队合作就显得尤为可贵。表演小品就是一个小组的工作,只有每个组员都参与了,才会交出满意的作品。在小组进行讨论与排练时,学生们惊喜的发现,一些平时在教室里很沉默、不怎么和别人聊天的同学,也积极的参与进来。而且他们的表演给全班同学和老师都带来了惊喜,让大家感到我们的班级更加凝聚在了一起。
第一组的学生表演的是一个北方农村——驴村的故事,故事里包括大学生到农村组建舞蹈队,新媳妇和婆婆关于生儿子的争论,还有寡妇和村长的爱情故事。这个小品不仅表现出了大学生的好意与村民的抵触,还有不同年代妇女观念的变化。小品中穿插了舞蹈和音乐,在表演的最后,表演的学生拉起全班学生和老师的手,围着教室挑起了舞蹈,寓意着我们是建设乡村的主人这一主题和大学生建设乡村的愿景。
表演的学生们说,小品的灵感是何老师在河南省兰考县农村建立文艺队并到中国农业大学来表演的真实经历。就像她在《大学生来到了兰考》一文中最后说的——
“大学生留下的,是一种清新的生活和人生理念。他们没钱没权,没好项目,但是有好精神、好理念,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红军精神。也许,有了这样的精神和路线,解决三农的问题绝对有希望。”[2]
第一组的小品就表现出了这种精神,即使村民们抵触参加舞蹈队,但是由于大学生们坚持不懈的入户访问和宣传,终于让村民们加入这一有利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事业中。最后,大学生带领村民们把舞蹈跳到了北京,并实现了全民(全班)皆舞的一幕,也是对大学生实践的肯定与希冀。
第二组的学生表演了农村竞选村干部的场景。
牛村农民被固化在农村,没有条件去探索新思想、新制度。好不容易培养出了几个大学生,到外面去开了眼界,带着新东西回到家乡,想把家乡改造的更美好。但这时候,农村的老传统、旧思想却又阻碍了新事物的传播。主人公有作为新时代代表的学成归来的大学生、作为旧势力代表的老村长,还有大学生的母亲和村民。小品通过大学生与村长的民主选举,向观众展现了农村的政治生活。最后,村长因为有钱有势,打败了积极推行改革的大学生,继任村长一职。
不同于第一组小品的美好结局,第二组的小品带给人们遗憾和深思。这个小品告诉我们,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农村的建设不仅需要外生式的灌输,更需要内生式的改革。只有从农村内部做出了改变,才会使我们的农业、农村、农民走向发展之路。这是带给我们的新挑战。
两个小品在学生们的热烈掌声中落下了帷幕,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的课程也在学生们的自我成就中结束。学生们不用去死记硬背书中的理论来应付闭卷考试,而是自己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并表达给他人。这才是掌握知识最好的途径。
三、 吾曹不出如苍生何
梁漱溟在军阀混乱的年代,写了题为《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长文。他在文中写道:
“今但决于大家之办不办,大家之中自吾曹始,吾曹之中必自我始。个个之人各有其我,即必各自其我始。我今不为,而望谁为之乎?嗟乎!吾曹不出如苍生何?”[3]
梁漱溟呼吁我们要“从我做起”,中国的事情如果要办马上就有办法,关键是从我做起。不论是在农村组建舞蹈队,还是进行民主选举,亦或是教学改革,都要从我做起。不去做,怎会知道结果?也许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个舞蹈队没有组建成,很多的民主选举失败了,但是,有人去做了,失败的经验就是财富。
如果我们的课堂没有“从我做起”形成教学的学生主体行动,我们也许只会在平平淡淡的考试中结束,排练小品时的合作与交流、小品表演后的掌声我们统统都会错过。更不用谈知识的掌握和自我的成就了。
我们用自己的所得和感受证明了我们参与的教学改革是成功的。我们的课堂是“从我做起”的课堂,学生们做了一回课堂的主人,将大道熟记于心中,并传播给他人;我们赢来了掌声,也成就了自己。
参考文献:
1. 《教与学:合作式互助关系》,何慧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2. 《大学生来到了兰考》,何慧丽,中国改革·农村版,2003.12
3. 《吾曹不出如苍生何:梁漱溟晚年口述》,梁漱溟,2010,人民出版社
[1] 《教与学:合作式互助关系》,何慧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2] 《大学生来到了兰考》,何慧丽,中国改革·农村版,2003.12
[3] 《吾曹不出如苍生何:梁漱溟晚年口述》,梁漱溟,2010,人民出版社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