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胡靖:评重庆“土改”》
:觅雷
本人对重庆的“土改”没有研究过,暂不说什么。但看了《胡靖:评重庆“土改”》一文后,觉得胡先生在本文的观点有许多谎谬之处,不得不先评说一下。
一、谎谬一:说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下简称“承包制”)“支持了中国农业长达20多年的增长,特别是粮食产量的增长。”
稍懂点近代农业历史和尊重历史的人都知道,“承包制”后的粮食增产主要来自二个方面:一是由于毛泽东时代的“南袁北李”们在精英们说的科学“冬天”期间搞出了如杂交水稻和小麦等一大批高产稳产新品种。这些新的优良品种到改革开放的“承包制”时期刚好进入大力推广阶段。——也就是毛泽东时代栽的“树”到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刚好进入“结果盛期”阶段。我那时所在的生产队正在试种杂交水稻,产量大幅提高已初露端*,这是粮食增产最主要的原因。要不然袁隆平也不会被美国评为科学院士,联合国粮农组织也不会说他的杂交水稻多养活了世界上的二十亿人!二是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由于承包前化肥的短缺,而承包后刚好是进入化肥使用高峰期。农民们都知道;“庄稼长得好,全靠肥当家”这两条才是“承包制”后粮食增产的根本原因。说“承包制”特别支持“粮食产量的增长”可以说不是无知就是无耻。
二、谎谬二:认为“承包制”“至少在目前还没有表现出对“节约经营”、“组织化”、“规模经营”的明显约束”。
农村分田到户后,原来很适合机械化耕作的数亩至数十亩的大田被分割成分成巴掌大的豆腐块,大型机械不能耕作了,只能是小型的手扶拖拉机有时能耕作,有的农户由于田块小或因为穷请不起拖拉机只好拿解放前的“猪八怪的钉耙”来耕田。“承包制”使本来已半机械化的耕作倒退成差不多无机械化的“刀耕火种”时代还说没约束“组织化”和“规模经营”?,承包制后的前期,原来全生产队的水田需要灌溉时只要派一两个放水员就可全部很好地完成,却变成各家各户都要派人去“抢水”,由于不能有序和节约用水,往往造成远的田块,迟来的,老实人和不够份量的人的田得不到水!这还不是对“节约经营”的明显约束?“承包制”的后期,使毛泽东时代的水库水自流灌溉为主(我们生产队当时占90%)但到90年代后的现在却变成抽水机或人工灌溉占为主(我们生产队同围的几十个生产队,由于是在中下游,水渠没人修理,从上世纪的90年代后期起就全无水库水灌溉)。大家知道水库水灌溉成本是很低的,可是“承包制”后水库水不能用或很少能用了,难道这还不能说明“承包制”对“节约经营”有明显约束?
谎谬三:“承包制”后,“土地承包权、经营权的长期不变,为农民提供了特殊的保障形式——土地保障。因此才有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迅速、持续增长。”
从这段话可看出,胡先生认为:因为农民有了“土地保障”,才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迅速、持续增长。“土地保障”和“密集型产业’有什么必然关糸呢?没有了“土地保障”,农民不成为农民,更多的农民只能去沿海打工了,这样更有利“密集型”的发展吧?从这个意义来说,“土地保障”不是有利于密集型 的发展而是更不利于密集型发展。我不知胡先生是用什么逻辑来推理出“土地保障”会促进“劳动密集型”发展这种因果关糸的?简直是牛头不对马嘴!如果说:由于联产承包制了,农民可以自由出卖劳动力,为了养家糊口,遵循“理性经济人”----效益最大化的法则而去沿海各地血汗工作打工,“才有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迅速、持续增长。”这样的推理才是比较合乎逻辑吧?
谎谬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数千万农民用鲜血、生命经过近百年反复博弈、试错的结果。它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大家都知道“我国十亿人口,八亿农民”----胡先生乍说是成数千万呢?“近百年的反复博弈”-----近百年指从什么时候呢?是指从1949年以来还是共产党成立时的1921年以来?如果从1921年算起,就是经过土地革命后,土地才变成国家、集体所有了,直到1980年后才由土地国家集体所有变成现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实际是‘单干”和解放前的几千年的封建的小农经济本质上产一样的。)可1949年以来是从公有制变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才一次呀,公与私的博弈才一次呀,何来“反复”博弈呢?可来“试错”呀?在这一次公转私的过渡当中也不听说哪儿有农民流血和生命问题呀?再者,公有制的人民公社时期不是早就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吗?胡先生为何说家庭联产承包制才“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呢?
谎谬五:“农业,尤其是大田作物的规模经营的绩效与其他产业完全不一样。农业有明显的产业缺陷。它在整个生产周期中不能提供足够的每天8小时、每年254天的劳动机会。”
农业在生产周期中不能提供足够的每天8小时、每年254天的劳动机会?不是吧?毛泽东时代农民不是全年360天都可以有工作干吗?再说如果都实现机械化规模经营了,农民每天如果只需做3小时,每年只需干100天就能丰衣足食不是更好吗?这不是说明农业有很大的进步吗?胡先生怎么反说成是“缺陷”呢?真不知胡先生是从哪里学来的逻辑。
谎谬六:“农业发展必然离不开政府的“综合支持”。“综合支持”才是农业发展的关键。这是被美国、法国等证明了的一个事实、一条规律、一个秘诀。”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综合支持”这句话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毛泽东时代的政府也搞了不少“综合支持”——如、土改、兴修水库、水渠,园田化,机械化,科学种田,良种选育,合作社,人民公社等等都离不开政府对农业的重视引导和支持,对我国的农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为何胡先生硬要把“综合支持”说成是被美国和法国证明的“规律”和“秘诀”呢?好象“综合支持”变成了美国和法国的“专利”了。胡先生的“洋奴哲学”是不是太重了?
谎谬七:“在中国,土地承包权还具有特殊的保障意义,因此更不能轻举妄动。”
毛泽东时代土地集体所有,粮食按三七分配(人口占七成,)老弱病残有“五保”,对一些如小孩小劳动力不足的弱势农户不是比现的“承包制”更有保障吗?这样好的制度都被简单的“动”为“承包制”了,而这个“承包制”在我国的近三十年的实践检验结果是:耕作成本逐年增高,田地荒芜逐年增多,丧失了农业现代化的可能性,是造成“三农”问题突显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么差的“承包制”为何就不能“动”?
纵观胡先生的全文,可以看出胡先生的主要观点是:“承包制”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不能动,至少不要轻易动。他很耽心今后的改革会革掉“承包制”,但从其论证“承包制”的必要性和正确性的论据和逻辑推理来看,从承包制实行的二十多年的实践结果来看。他的观点是极其可笑和谎谬的!
这种“承包制”不但要变,而且要尽快变----至于如何“变”才能变得好,变得能克服“三农”问题,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2007。7。19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