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经济 > 三农关注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从苏轼到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

锟吾山人 · 2008-11-13 · 来源:
华西村 收藏( 评论() 字体: / /

那时的苏轼大概没有想到在他身后近一千年,他曾到过的这片神奇的土地会誉满神州,声震全球,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村”的。那时到来的苏轼没有文人那种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他是以政治家的身份来的。我们一提起苏轼,首先想到的就是作为文学家的他,而忽略了他政治家的身份。实际上,苏轼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的确,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置疑,作为诗人,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作为词人,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作为散文大家,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作为书法家,位于“宋四家”之首;作为画家,亦占有重要的地位。苏轼还通晓音律,可谓多才多艺。政治家的身份就淹没在他文学艺术的辉煌之中。我们要想全面了解苏轼,就须把苏轼从文人的儒服下解放出来,注意其留给我们的大量的“策论”、“奏章”,还其政府官员和政治家的基本身份。  

作为政治家的苏轼,体恤百姓,一心为民,他是真正践行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一理论的。都知道,苏轼仕途坎坷,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保持豁达的胸怀,乐观的精神。从没有放弃自己“民为邦本”的纲领和自己“施仁政”、“以求裕民”的政治变革主张,而是终生在力所能及的有限范围内实践自己的变革主张,尽最大努力减少民间疾苦,“因法以便民”。 苏轼一生辗转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等地任职,每到一地,都留下了政绩,留下了良好的口碑。元祐四年,苏轼被旧党排挤出京城任杭州知州,在这期间,他疏浚西湖,修筑苏堤,让杭州更富于文化内涵,成为城市中的“西子”。  

就是在杭州任上,苏轼来到了华西。今天的蔡河村,坐落在黾山与白鹿山之间。古蔡港河流经黾山与白鹿山之间,注入长江。那几年,不是水灾就是大旱,苏轼前来视察。这一带风光旖旎,更有充满浪漫色彩的神话传说。砂山、黾山、白鹿山,山山有故事。砂山不是很高,但在江南的平原之上,还是显得很突兀。传说《白蛇传》中的白娘子与法海斗法,结果被法海所伤,这砂山就是白娘子所变。白龙山(黾山)在砂山东。相传有白龙翔游山顶,至今山上有白龙洞。山似黾形,故又称黾山。与东南30里之外的顾山遥相呼应,顾山为雄,黾山为雌。白鹿山位于砂山、黾山之间,是一座土岗,仅10米来高。古时这里是大荒原,满山杂草丛生,但见白鹿出没,吴王曾狩猎于此,获一白鹿,故称白鹿山。苏轼被迷住了,遂有了归隐之意。无奈公务繁忙,只好匆匆离去,后还曾小住几日。苏轼最终在常州了却了心愿,而那时华西属常州管辖。一面之缘就让大文豪大政治家苏轼留恋,足见华西的魅力了。  

近千年过去了,华西不仅仅是自然风光的美丽。山美水美人更美,无法绕开一个人的名字,这就是老书记吴仁宝。  

老书记今年已是81岁高龄了,他22岁当村官,27岁当乡官,47岁当县官。53岁再当村官。他把生命的全部献给了华西,以朴素的哲理和独特的智慧,在中国农村发展史上开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华西道路,使得华西村缔造出一个又一个财富神话,成为令天下瞩目的幸福新农村!

天体运行亘古如一,年份毕竟人为约定。也正因如此,或多或少有些特殊意义。老书记出生的1928年也没有什么不同。1928年,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个风雨飘摇的旧中国。正如千千万万的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一样,苦难伴随着老书记的童年。对旧社会充满了痛恨,对农民充满了深切的同情,对“人类苦痛有痛彻肺腑的怜悯”。而另一面培养了老书记顽强意志力,坚忍不拔的精神。还是在私塾读书时,在一次回答私塾先生“长大了要干什么”的提问时,老书记声音响亮,一语惊人:“我要做种田的神仙!”  

老书记儿时就立下了为民造福的梦了,老书记的全部精力就是为了圆这个梦。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从苏轼到老书记吴仁宝,这样的脊梁该有多少呢!  

早在20世纪60年代,华西村就已是全国学习的典型了。那时华西村,土墩洼地星罗棋布,村民缺吃少穿,是远近闻名的穷村。那时老书记刚刚接手管理华西村,就制定了一个15年发展规划。他率领群众削高地、填低洼,进行河流改道,土地平整。七年时间,老书记和华西人硬是凭着一股改天换地的激情和干劲把原来1300多块七高八低的零星田块,改造成400多块高产稳产的优质粮田。

当华西村这面大旗冉冉升起的时候,老书记还在思考:仅靠种植业,也只能解决村民的吃饭问题,难以摘下贫穷的帽子。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人口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力呈现出的是迅速增长的势头,而土地几乎成了一个常数,再继续把农民捆在土地上刨食,肯定不是出路。剩余劳动力向何处去?华西人如何才能摆脱贫困,使腰包真正鼓起来?  

小五金厂就是这样创办起来的。  

这是四间破旧的茅草房,建在村西偏僻的墩池河旁。如今在漂亮的别墅前,显得是那么不起眼,可它却是华西发展的见证。在华西现代化的工业园内,还能看到这座破落的小工厂,上世纪70年代初,正是因为坚持办这个小五金厂,华西差点被割资本主义尾巴。现在看来,它是华西工业的发源地,也引领中国乡镇企业大发展的潮流。此后,华西的集体经济的信念树立起来了,老书记解放思想,敢于创新,敢为人先,敢于打破常规,走出一条符合自己的道路来。  

还是在江阴任上,老书记的政绩引得81岁的文学家叶圣陶激动不已,这位老乡(江阴曾属苏州,叶为苏州甪直人)据此写了一首很长的诗,其中有“仁宝同志江阴众,英雄业绩维仔肩,更思举国数千县,孰不能如江阴焉”之句,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人民幸福才是社会主义。”“发展最科学,不发展最不科学。”“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是没道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发展才是真道理。”这是老书记的至理名言。老书记还说过一句话:“在我有生之年,我一定要把乌托邦变成现实,我一定要把什么叫做共产主义做给你们看看,做给全国人民看看。”  

如今,我们都看到了,老书记凭借着过人胆识和心系群众的热忱,历经40多年的风雨坎坷,使华西村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一个名扬天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4年8月7日 ,《中国第十五届苏轼学术研讨会》在华西召开。参加会议的来自北京、河南、四川、吉林、广东、海南、台湾、韩国等国内外200多位专家、学者。老书记吴仁宝在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他首先回顾了苏轼与华西的渊源关系,接着便高屋建瓴地指出:苏轼的“仁政”“爱民”的理念是与“实事求是,艰苦创业,幸福人民”的华西精神是一贯相通的。  

长江水流了千百年,大浪淘沙,唯精神不变。从苏轼到老书记吴仁宝,“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执政为民的精神得以赓续、传承。和着长江水,唱着不息的歌。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邓论学习 (十二) 是四人帮搞的“血统论”吗?
  2. 星话大白|越南
  3. 你搞一次个人崇拜试试,看看有多少人会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来吗?
  4. 李昌平:我的困惑(五)
  5. 是右就必须反,必须批
  6. 胡锡进为什么总改不了阴阳怪气的老毛病
  7. 谭吉坷德|决战,或许正在悄然开始
  8. 到底是谁在夸《新闻女王》?
  9. 为什么批评西方的他们都“意外死亡”了?
  10. 痛心,反华润人丁一多因强奸被捕,哈哈!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5. 这是一股妖风
  6.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7.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8.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9.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10. ​吴铭:为什么不从所有制角度分析问题呢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大快人心,知名“电子宠物”在美落网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