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4年开始,国家对种粮农民实行了粮食直补政策,随后还增加了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大大地激发了农民们的种粮热情,为促进粮食生产、农民增收和确保粮食安全起到关键作用。但是,在连续几年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不尽如人意的问题,需要有关部门进行改进、完善。
一、 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种粮补贴变成了“农田补贴”,违背了国家出台种粮补贴政策的初衷
关于粮食直补,虽然各地在名义上都要求按照农民实际播种粮食作物的面积进行补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地方都是按照农民所耕种的土地面积进行补助的,结果使一项本来只应该针对粮农的优惠政策,变成了一项针对全体农民的平均主义的普惠政策。农民该种什么还种什么,该怎么管理还怎么管理,甚至该撂荒的还照样撂荒,大大削弱了该项政策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没有起到应有效果。还有的人认为:反正是针对农民的补贴,只要补到农民手中算完事。但笔者认为这是一项激励政策,而不是一项救助政策,即使是属于救助政策,那也应该按全体农民的数目进行补贴,那样岂不是更为公平?而且,那些失地的、少地的农民不是更需要救助吗?
良种补贴政策也是基本如此:2009年以前,由于良种补贴面积较小,还有一部分种粮农户根本享受不到良种补贴的优惠,但从2009年起,国家对一些主要粮食作物实行了良种补贴全覆盖政策,即良种补贴面积与粮食直补面积相同。而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县市把此项政策又变成了一项普惠性政策,良种补贴款虽然被划拨到农民账户上,但农民购不购种子、购什么品种,完全由农民自己决定,可以这样说,良种补贴款的这种发放方式,是基本起不到促进良种普及和推广作用的。有的农民根本不知道户头上多出来的钱是干什么用的,还以为是粮食直补款翻了一番呢!
2、 一部分特殊的粮田仍然无法得到粮食补贴优惠
在实际执行种粮补贴政策的过程中,一般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上面拨付的补贴资金较少,而下面报上来的粮食种植面积又较大。为此,国家及省级部门都在文件中都明确要求不足部分由各地方财政负担。但有的地方由于财政困难,实在无力承担这笔费用,无奈之下就出台了各种应对策略,其中一个是按照比例进行补贴,比如上面拨了100亩的补贴款,而农民实际报上来的面积是150亩,那么就按照1∕1.5的比例进行补贴,就是说一个农民虽然种了1.5亩地的粮食,但实际领到手的补贴款却只是1亩地;还有一种办法是在上级政策之外再附加条款,比如某县就出台了“三不补”政策,即复垦地和新开垦的滩、沟、坡、荒地不补、在经济林中种植粮食作物的(比如枣粮兼作)不补、退耕还林后又种植粮食作物的不补,等等。
3、 对种粮大户缺乏支持,不利于规模经营
种粮大户多是在刚开垦的沟、坡、荒、滩地上种植粮食作物的,这些刚开垦的土地由于土壤瘠薄、水利设施跟不上等原因,可能效益更差,按理说更应该进行补贴,但是它们偏偏被个别的地方条款,比如前面提到的“三不补”条款,挡在了种粮补贴政策的大门外,享受不到政策的优惠,对保护种粮大户的积极性非常不利。另外,由于土地流转,一部分留守农户租种了进城打工农民的地块,但种粮补贴款却被划归到土地原始承包人的名下,真正的种植农户却享受不到补贴,这也影响到他们规模种植粮食作物的积极性。
4、 缺乏必要的配套办公经费
由于粮食补贴的种类比较多(有直补、良种补、综合补等),涉及面广(几乎涉及每个农民),统计比较困难,程序比较繁琐,需要层层开会、宣传发动、部署督察,需要印制和填报大量表册,因此需要较多的人员和适当的配套经费。但是国家和省级部门根本没有配备这方面的经费,一些地方政府或者根本不配备,或者只少量配备一点经费,给此项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基层农业部门为了节省经费,只得简化步骤,有的甚至根本不进行面积的核查和统计,只按照上年报送的面积发放补助款,有的在补贴资金出现不足时干脆按照比例发放,不少地方是把所有的补助款一次性捆绑发放。有的乡、村干部由于没有办公经费,经常要自掏腰包,所以就没有积极性,工作不负责任,在发放补助款的过程中常常出现遗漏或面积不符等现象。
5、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抵消了粮食补贴政策带给农民的部分实惠
近几年,农资产品价格,特别是化肥产品价格上涨过快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民对此反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民种粮积极性。从2004年粮食直补的政策出台后,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就水涨船高,虽然在2006年国家又出台了农资综合补贴和良种补贴政策,但仍跟不上农资价格的上涨速度,特别是2008年的前三个季度,碳酸氢铵、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等农资产品与2007年同期相比分别上涨了38.8%、25.2%、80.8%和78.5%,把各类型化肥价格进行综合分析,化肥价格上涨达到了55.8%。这样,我们就明白国家对种粮农民的补助已经部分被价格不断上涨的农资所抵消,甚至还不足以抵消。有农民反映:“原来每亩种地成本只有100多元,现在每亩的种地成本是200——300元,跑去国家为每亩小麦补助的71元,每亩地还是多投入了30——130元。”
6、种粮补贴款在发放过程中存在漏洞,给涉农腐败以可趁之机
由于此项政策的惠及面广,工作量大,而参与此项工作的人员相对较少,因此尽管有村级公示、上级核查等程序,但有的乡、村干部却不认真开展工作,流于形式,给某些腐败分子以可趁之机。尽管人人都明白“粮食补贴政策是高压线,粮食补贴款碰不得”的道理,但还是有个别乡镇干部和村干部抱着侥幸心理,相互勾结,采取虚报冒领方式,合伙侵吞国家补贴款。
另外,在前几年良种补贴的种子招标中也存在有暗箱操作现象,一些地区所中标的粮食作物种子并不全是新优品种,比如在2008年,某县所补贴的小麦种子多是老品种,虽然补贴后的价格与商品小麦价格相当,但农民还是不愿意购买,有个别村子干脆由面粉厂统一购买当成普通商品小麦处理,而农民要买新品种照样得掏高价。
二、 几点建议
鉴于以上种种原因,笔者认为:为了真正促进粮食生产,切实保证农民增收和国家粮食安全,国家应该尽快完善粮食补贴的配套措施,不断细化和改进粮食补贴的操作程序,并不断增加粮食补贴的额度,巩固现有成果并继续扩大战果。
1、继续实行粮食保护性收购政策,逐步提高粮食价格
实行粮食保护性收购政策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粮食生产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远比种粮补贴政策来的有效。建议在一定时期内,国家要坚持粮食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并继续附之以各种其它种粮补贴政策,切实保证国家粮食增产和粮农增收。
2、 保障粮食补贴工作中所必须的办公经费
粮食补贴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参与人员多,所需的办公经费必须得到保证。建议上级政府在拨付补贴资金时,应该按比例随同拨付相应的办公费用,或者在粮食补贴文件中明确规定由谁出这部分资金、出多少等等,并加强监督,甚至列入财政计划,总之要采取种种措施,一定要保证足额经费,充分调动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杜绝因缺乏工作经费而挪用补贴款的事情发生。
3、适当增加农民种粮的补贴标准,并逐年加大
建议国家应实行持续稳定的种粮补贴政策,并随着物价的提高,特别是农资价格的提高,不断调高补贴标准,从而真正增加粮农收入,保护粮农从事粮食种植的积极性。
4、按照实际播种面积进行补贴
袁隆平院士曾提出要按照农民的交粮数量进行补贴,此方案虽然能真正起到调动农民积极性的作用,但是在操作中却更容易出现漏洞,难于监督和管理,比如粮食收购部门可以通过与种粮大户的联手,多次买进卖出粮食,套取国家补贴。另一方面,农民为了得到全部的补贴款,将本来应该自己保存的口粮也上交到粮库,然后又从粮店购出,无形之中增加了运输和保管成本,特别是国家还要因此扩建新的粮库用于农民口粮的保存等等,因此笔者认为,袁隆平院士的提议并不现实。
如果按照农民所拥有的耕地面积进行补助的话,在操作上是简便易行一些,仍体现不出政策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也不宜采用。
但要按照实际播种面积补贴,由于年年都有变化,必须首先要解决面积丈量的难题,建议今后要为参与此项工作的单位配备卫星定位装置,以方便对农户的种粮面积进行统计、核查和监督。
5、可以考虑对农村专业种植合作社和种粮大户进行更为优惠的补助,以促进其规模化经营
现行的粮食补贴政策应尽快走出救助性或福利性发放的误区,让所有的种粮大户和农村种植专业合作社共同沐浴在粮食补贴政策的阳光里。建议今后不但要对他们实行补助,而且要增加补助额度,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规模化种植。
6、加大对不负责任、骗取补贴资金行为的打击力度
建议各地要打防结合,双管齐下,严防死守,杜绝此类腐败事件发生。一方面从防字入手,对补贴面积的统计、核查和村级公示等程序做出规范,要设立举报电话和公示意见簿,要组织县、乡工作人员通过检查、抽查、调查走访等方式,及时掌握情况,听取农民群众意见,从源头上有效防止虚报冒领现象。另一方面,必须加大对此类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乡镇、农业部门、纪检监察等部门要加强联系协作和信息沟通力度,形成打击合力,对存在的违法案件,不能姑息养奸,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尚未构成犯罪的,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7、抑制由种粮补贴政策所引发的农资价格上涨现象
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产品常常搭着粮食补贴政策的顺风车而抬高价格,建议物价部门要加强对农资价格的监管力度,一是要与相关部门做好信息沟通,强化对化肥市场价格的监测和预警,增强调控的预见性;二是要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出厂和进口环节的价格管理,从源头上抑制农资价格上涨;三是要规范市场秩序,严肃查处农资生产企业和销售网点不执行国家规定的优惠价格政策、不执行政府指导价、违反规定擅自提价、突破经营差率、 变相提价等价格违法行为。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