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据微博用户@明星资本论统计,3月中到4月6日选秀节目《偶像练习生》决赛的这段时间,前20名的练习生粉丝在粉丝应援平台‘Owhat’上的集资超过1300万元”、“各项数据不能轻视!2000万+的目标近在咫尺”,这样一场场睁眼就开始打钱打数据,闭眼前也在打钱打数据的“战斗”每天都在粉丝群中上演。自嘲为“免费的秃头数据工人”,粉丝每天“打卡上班”,却没有基本工资,更没有加班费。
是什么让这班追星人废寝忘食地沉浸在这些打钱打数据的“战争”中?是他/她们脑残吗?是他/她们吃饱了没事干吗?不是,饭圈、粉丝经济的流量化也是新自由主义利用大数据扩张的其中一个具象。在数字时代,“流量”的逻辑既是新自由主义的创造,亦促进它的进一步渗透。粉丝对爱豆的情感正是在这一资本逻辑下,不仅被量化、被商品化、还被数据化。相应地,粉丝也被压榨为数据劳工和“韭菜”,不得不卷入到资本积累的游戏中来,源源不断转化为资本积累的源泉。追星人,奔跑于被剥削的圈套里。
“你我本无缘,全靠我花钱”这句话,既是追星人的自我戏谑,又是追星人的真实写照。没给你爱豆花过钱,打过榜,都不好意思告诉别人,你追星。
如果从16年我买的第一张专辑算起,从我学会在YouTube上无痕“stream”MV来冲百万千万点击量算起,今年是我追星的第四个年头。买过专辑、看过演唱会、入过周边、投过票,甚至还尝试过加入一个“为爱发电”群,学习如何打时间轴。虽然,在经历过一次线上教学和线下作业后,我发现我根本没有在这个群呆着的资格,因为,打轴真的太难了!一个短短5分钟的视频,打轴就花了我两三个小时,而且还无法做到“开口进,收声停”。这样的发电,无论是技术还是时间上,都不是作为一个上班族的我能承担得起。
还记得,我第一次与网上认识的追星伙伴线下见面,对于得知我除了买专辑、看演唱会,有空刷刷油管外,日常任务无贡献,不冲榜单不投票,小伙伴当即质疑我的“粉籍”:“你这可是相当于‘白嫖’呀”。“白嫖”是要被唾弃的。即使我也付出过金钱,但在数据、流量为王的时代,数据才是硬道理。毕竟“你不投,我不投,哥哥何时能出头”。
“你就不是真爱粉。”追星小伙伴对我的粉籍盖章。
在饭圈逻辑下,对爱豆的爱、对爱豆的喜欢通通量化。“爱/喜欢=金钱+数据”是大数据时代下,粉丝对爱豆的爱的等式。我的爱,在小伙伴看来,是不完整的,我没有很爱我的爱豆。“不要为爱打call,不仅要给你哥哥打钱,还要给你哥哥打数据”,这是流量为王时代下的追星口号。
作为追星的大本营,新浪微博早早就建构起一套专门为追星设置的竞争体系。通过用户数量、阅读数量、点赞转发、留言数量等指标,新浪不仅规范了数据生产的流程,还打造了流量的标准。“热门话题”、“热搜”等以“量”为排行的榜单,足以让粉丝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微博发帖、打榜、控评、反黑等,为爱豆做任务。“被PUA的饭圈女孩”一文中,追星女孩麦婷口述自己进入数据组后需要做的任务:“大粉呼吁每个粉丝注册十个小号,一旦有相关微博,必须迅速到场,点赞评论转发一条龙,再切换小号重复操作。但我最多时只持有四个账号,完成一次任务需要花费半个多小时,其他粉丝大多是同时购买多个小号,做任务的时间更长……按公告要求,(我)每天用小号轮番给几十个营销号评论,每号至少评论三条……没多久,做数据几乎占据我工作之余的所有时间。那时我报名了教师资格证考试,除了上班,其余时间理应用来学习。可我每天一睁眼就签到发帖,争分夺秒地切小号做任务,就连在图书馆也是在狂刷营销号。”
这是一场时间争夺战,是不同资本对我们个人一天仅为24小时的绝对时间的争夺。“做任务、刷数据”成为了“打榜数据工人”之于雇佣劳动外“第二班”(secondshift)的免费劳动。粉丝熬夜刷出来的数据、生产出来的流量全部被资本所夺走。
甚至,新浪微博平台还可以不断调整规则,创造新的榜单,以进一步刺激新数据的生产。最开始,微博开设了明星势力榜,根据划分不同区域(如内地榜、新星榜等)制定不同的积分规则:比如内地榜的最终得分,是由阅读人数、互动数、社会影响力、爱慕值、正能量值5项指标决定。当中,爱慕值的提高就高度依赖于微博设置的送花机制,一朵鲜花能贡献两个爱慕值。爱慕值怎么来?花钱买!虚拟道具鲜花,每朵售价两元。可谓是无本生利,不愧是渣浪。
还记得去年,周杰伦和蔡徐坤粉丝微博超话打榜,蔡徐坤的粉丝为了守住“榜首”的位置花费了1000万人民币购买虚拟花。也因为这样,明星势力榜还遭到北京消费者协会约谈要求整顿。之后,规则是修改了,但榜还在。鲜花成为了微博会员的专项福利,需要通过每月缴纳不同资格的会员费之后才能获得。不同的会员资格,还对应不同的虚拟鲜花数量。不管是原本的零售方式,还是会员制之下的限量批发制度,都不过是平台收割的一个名头,榜在,流量在,流量在,钱就在。
数据,既是粉丝辛辛苦苦打出来的劳动成果,又成为数据资本进一步刺激粉丝经济的生产资料。自2015年微博开启“娱乐营销大幕”后,其净利润由负转正,随后两年更以超过200%的速度上涨。
对资本来说,数据是一盘无本生利的生意,多多益善。至于数据的意义或生产内容的优劣对平台资本而言,并不重要。
“对平台和资本而言,粉丝生产的内容质量优劣并不重要,群体不断产出带有特定关键词,能够被大数据测取、计算的海量数据才是关键”,可见,资本是没有任何道德可言的。说到劣质的生产内容,前段时间王一博粉丝在豆瓣胡乱刷分养号的事件可谓是激起千层浪,粉丝迎来了四面八方的谩骂,被谴责制造网络垃圾,毁了豆友们的家园。当豆友和粉丝在激烈对战时,平台资本坐收渔利,仿佛这些“垃圾信息”的制造与它们毫不相干。而事实上,恰恰不是豆友,也不是粉丝,也不是爱豆,需要这些数据,是资本需要这些数据,甭管这些数据是不是网络垃圾。
之前就有一个爱豆出来说过,这些榜单的数据对他个人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呼吁粉丝停止这一无谓的竞争,不要再浪费钱和时间。似乎也从来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微博上的种种数据能给自己爱豆带来影视或者广告资源。但只要这榜在,我想,没有一个粉丝会放弃,即使数据灌水(即造假)早已是大家的共识。
流量对爱豆有没有用,谁都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对于平台而言,它们不断再制造各种各样的榜单,这榜,一年比一年多;数据,一年比一年高。你家爱豆他家爱豆都在一个榜上,能当前谁愿当后?各大平台正正是利用这种“竞争”游戏,恶意制造出对“落后”、“淘汰”的恐慌,硬生生将每一个粉丝都异化成免费的数据流量的引擎。
竞争,是资本用得最为得心应手的伎俩。通过大量剥削女性工人和童工来挤掉男性工人,剥削第三世界工人来挤掉第一世界的工人,采用机器人抢走2000万车间工人的饭碗……只要有差异,资本便能引入竞争、制造分裂。数据资本,也不例外。简单如通过“排行榜”的竞争,数据资本将粉丝、爱豆和数据紧紧捆绑在一起,又将不同爱豆的粉丝之间分裂开来。而让这一切能成立的前提,就是粉丝对爱豆的“爱”。数据和消费以爱豆为中介,绑架粉丝的情感与劳动,将“爱”这一情感,商品化、数据化,从而转化成为资本的源泉。
通过竞争,数据资本将粉丝和爱豆间的爱,谱成一段“虐恋”。追星本可以是个人的,或群体的,个人可以因这样的爱和喜欢获得力量,群体可以因共同的爱和喜欢互相理解和支持。我从不否认追星曾给我带来快乐和鼓励。也许,你会想象你也可以像你爱豆那般温柔、那般勤勤勉勉,有个正向的目标。即使是纯粹享受这“虚拟情感”,本都无可厚非。可在资本的逻辑下,这一切都变味了。不仅粉丝群间,甚至粉丝群内部也经常处于一种剑拔弩张的状态,“饭圈撕逼”成为了粉丝生活的常态,“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丛林法则在所谓的饭圈成为更赤裸裸的铁律。一旦爱豆的数据不好、事业受挫,被“群嘲”的不仅是爱豆,还有爱豆背后的庞大粉丝群,集体性的焦虑与愤怒在各种榜单和网络论述中被挑动、放大。粉丝这强烈的殉道者和拯救者的情怀,进一步被催化为强大的劳动力和消费力,如疯狂打榜做数据、砸真金白银买爱豆的代言等。这都是为了给爱豆做一份漂亮的答卷,不让众人嘲。
于是,“越虐粉越固粉”的叙事和话术也逐渐被资本所掌控和生产,“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什么都没有,只有我们了”,不断刺激和维系粉丝强烈的情感认同,成为“理想的消费者”和“理想的劳动者”。情感的商品化在资本的世界里早就不是新鲜事,只不过与数据资本挂扣后,虚拟的情感不仅被量化、被商品化、还被数据化:一方面量化为金钱,一方面转化为数据。相应地,粉丝也被压榨为数据劳工和自诩为“韭菜”的消费者,不得不卷入到资本积累的游戏中来。
在资本掌控的偶像产业中,大部分粉丝戏谑自己是待“收割”的韭菜,被“收割”似乎是注定,只是被哪个收割更心甘情愿一点罢了。现在流行的,所谓用投票来决定谁能成团的真人秀也不过是奶头乐,买“奶票”送爱豆出道,只不过是带着“赋权”虚假面具的又一次大型营销和刺激消费的手段。“截至7月4日晚,创造营2020酸奶榜的前15名学员共计购买酸奶总额约4874万元”,从最开始粉丝自己一箱箱买奶,送家人、送朋友,到18元代喝10瓶的“黄牛带喝”出现,到最后黄牛特供“奶票”——不用喝奶,直接给钱买票。不管谁出道,我想C位肯定是属于奶商,当然还有娱乐资本家。
前段时间《人物》杂志一篇《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在社交媒体刷屏,平台算法被诟病。但外卖骑手,真的是困在系统里吗?我想不是。困住外卖骑手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只是这生产关系的组织披上了数字的外衣。粉丝同样也是,不是被困在微博这个数据平台里,而是被困在了充满了剥削的资本主义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再纯粹的爱也逐渐被资本挟持,开始慢慢变质,变成了让人喘不过气的竞争与戾气。另一面,粉丝认为自己消费了“爱豆”,就拥有了“我是上帝”的消费者错觉,爱豆谈恋爱是死罪,爱豆不按照粉丝预想的发展道路走,是死罪。粉丝与爱豆的关系,在资本逻辑下,越发商品化,越发畸形,似乎人人都忘了给每个人应有的尊严。毕竟,人不是商品。
追星,变得愈发不快乐,愈发疲惫。
一次偶然的机会,与作为球迷的同事聊起天,他问,追星有什么进步性?没有。或者换个问法,怎么追星才能更加进步?他觉得,球迷买盗版球衣就是一种进步,因为脱离了本身的价值链。可,剥削链不过是转移到了泰国,去剥削更加廉价的劳动力吗?为什么需要盗版球衣呢?因为那是一个球迷维持身份的重要标志。但,这象征性的、虚拟的情感不仍旧在被商品化吗?
“连盗版球衣都不买,不更好吗?”
“也是。”
这也许是一个答案。
被收割,从来就不是追星人的命运,也不是球迷的命运。不要再一边骂狗资本、骂狗公司,还一边勤勤勉勉、自我洗脑式为救爱豆,迫不得已才为它们打数据,买奶票了。今天的目标是24小时破百万,明天是24小时内破千万。砸钱破,灌水破。水涨船高,不见封顶,亦不知何时是尽头。你越打,越买,就连同你爱豆一起,在这资本设下的陷阱里越陷越深。作为数据劳工和消费者的粉丝,不如充分发挥“罢工”和“罢买”的基本权利,去它的数据和去它的奶票。这数据,都不该打;这奶票,都不该买。让我们一起从韭菜地的沼泽中逃出来吧,带上你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你依旧可以听歌、看电影、看话剧、看演唱会;依旧可以欣赏你的爱豆、歌手、演员。不过是因为你喜欢,而不是因为你要在这该死的排行榜上拼死拼活地去追逐那个虚无的数字。
最后,祝大家追星快乐。/
推荐阅读:
童祁|饭圈女孩的流量战争:数据劳动、情感消费与新自由主义流量的逻辑,源自//m.drhuete.com/Article/sichao/2020/09/423864.html
FUNJI种瓜基地|饭圈女子图鉴:数据女工和她们背后的组织,源自https://kknews.cc/zh-hk/news/bm9npr6.html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