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说的这件事,无数家长感同身受
“孩子们放学后,得有人接得住啊。”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青海考察时说的话。他还说:“学校不能把学生的课后时间全部推到社会上去。学生基本的学习,学校里的老师应该承担起来。不能在学校里不去做,反而出去搞校外培训了,这样就本末倒置了。”
这是一个广泛存在的社会痛点。要破解起来,得花很大一番力气。
6月7日至9日,习近平在青海考察。这是7日下午,习近平在西宁市城西区文汇路街道文亭巷社区阅览室,了解社区向青少年提供公益性课后托管服务情况。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一
近年来,为了给学生“减负”,许多地方缩短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特别是小学,孩子下午三四点放学,父母却普遍至少五六点才能下班,“接送时间差”“看护空档期”就出现了。
看似是给学生的“福利”,结果成了家庭的压力。每天请假去接送?明显不现实。让老人看护?身体未必吃得消。许多家长为此揪心挠头。
“每周二、周五都是三点多放学,谁来管孩子成了大问题。”组员杨明说,作为双职工家庭,夫妻两人只能盯着工作间隙,谁有空谁去接孩子,有时还得把孩子带回单位,一边工作一边看护。
面对接送难、看护难的问题,组员李芬专门建了一个家长群。群里哪位家长有空且离得不远,就互相帮忙照看一下。实在没办法的时候,难免要请个假。领导同事理解,但自己常常不好意思。
校门已关、家门未开,尴尬的时间差里,无奈之下,一些父母只好把子女送进五花八门的托管班、补习班等校外机构。可这并不是一个能让人完全放心的选择。
拿校外托管班来说,作为营利性机构,往往满足于“接送吃睡”等基础需求,常常是“管饱不管好”“靠吼不靠教”,缺乏对学生的科学引导。有媒体报道,某地托管班老师每次都将作业答案写在黑板上,让孩子自己抄写,然后代替家长签字了之。
还有一些孩子前脚刚走出校门,后脚就要迈进补习班,非但没减负,学业、课业反而更繁重。上个月,中央深改委会议也指出,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
二
课后服务难题咋解决?习近平明确指出:“这件事要由学校来办”。
相比校外机构,学校具备更多优势条件:不仅有专业师资人员,还有教室、图书馆、操场等各种设施。有专家表示,随着社会需求变化,学校教育有必要在职能和功能上延伸。作为教育主阵地,学校理应承担起开展课后服务的社会责任。
从现实看,学校开展课后服务仍然存在阻力。
例如,一些学校担心,学校搞课后服务会不会被扣上变相“补课”的帽子?学生在校时间延长,出现安全事故怎么办?老师工作量不可避免地要增加,怎样才能调动积极性?
“原来下午四点多放学,现在改成五点半,增加了一个多小时的自主作业时间。如果有家长依然觉得接送难,还可以让孩子去免费的’延时班’。”一位小学教师告诉小组,最近所在学校开始组织课后服务,但老师们积极性不高,“白天照顾40多个孩子,下班还要备课、写材料、联系家长,大家不想为多挣一点钱而让工作占用更多生活时间。”
这些问题,有的短期可解,有的需要长期探索。但可以明确的一点是,学校开展课后服务,不能停留在口头鼓励上,必须有充足的经费保障、稳定的人力资源和有力的政策支持。
三
此前,教育部曾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充分发挥中小学校课后服务主渠道作用”的基本思路。各地也开始了相关探索实践。
比如,吉林长春的“蓓蕾计划”,就采取校内托管的形式,以教师为主体,鼓励家长、志愿者共同协作,经费由市、区两级财政部门筹措,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黑龙江齐齐哈尔推出了“课后三点半”服务,实行15:30—17:30弹性离校制度,组织教师、志愿者开展“作业辅导+社团活动”的看护模式。
如果只是学校一头热,没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这件事很难办好。在学校主导之下,家长、社区、公益组织等资源也可以充分利用起来。
习近平指出,“如果孩子们还有时间精力,来到社区里,引导他们做一些符合兴趣的事情,这种形式也很好。”
现实中,重庆、广西等地就以社区工会、团组织等为主体,招募赋闲家长、社区志愿者、在校大学生等提供课后服务。此外,还有的学校开设兴趣类晚托班课程,小部分由学校向社会公益组织购买服务,大部分由学校老师、家长结合自身特长开设。
让孩子们放学后得到妥善照看,既是千家万户的现实关切,也是一道关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课题,必须引起重视。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