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高速列车国产化
中华工商时报 记者李富永
国产化体现了“市场换技术”的战略,但不是“自主化”;国产化的着眼点是有形产品的生产,并不等于自主创新。也许,只有褪去了“国产化”的光环,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自主创新的精髓。
高速铁路,中国人的一个心结。
年终将至,一个重要的信息是,我国首列国产时速300公里动车组列车,年底将在中国南车集团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方车辆”)下线。2008年奥运会前投入京津城际客运专线运营。中国由此成为世界第四个能制造高速列车的国家。
其实这个重要信息最早是在今年4月29日在铁道部专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由“四方车辆”的董事长江靖对媒体宣布的。
对于时速300公里动车组的来历,江靖的说法是“在引进时速200公里技术平台上自主研发的。”
江靖还表示,国产化率可以达到80%以上,后期阶段的国产化可以达到85%。四方车辆副总经理王韧刚在另外一个场合说是90%。
上述新闻发布以后,社会上却出现了质疑的声音,有来自科技领域的官员,有来自业内专家。记者无意于炒作,而是抱着祈望中国高速铁路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愿望,将质疑反馈给读者,让我们能够更理性、客观地看待“国产化”。
是否掌握了核心技术?
提出质疑的代表人物包括原科技部干部局局长金履忠、国产动车组“中华之星”总设计师刘友梅,以及其他业内人士。(“中华之星”是以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国内企业研制的时速270公里的快速列车,由于技术还不够成熟,在今年的第六次提速中没有被铁道部采用。)
在研究了新闻发布会的内容后,今年7月,金履忠曾将他的疑问写成材料上书中央。质疑的焦点是:“四方车辆”等国内数家制造企业在引进国外时速200公里动车组技术时,是否真的如其所说的那样获得了国外的核心技术?在引进后短短的不到2年多的时间内,是否真的掌握了时速300公里的动车组的核心技术?
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张曙光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目前国内企业已经掌握了动车组九大核心技术:动车组总成、车体、转向架、牵引变流、牵引变压、牵引电机、牵引控制、列车网络和制动系统。其中包括西门子向唐山车辆厂转让的时速300公里动车组关键技术。
但是,曾去德国考察过高速铁路技术的金履忠指出,高速列车的核心部分如自动控制系统,一直是外方技术出口控制的重点,也是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保持竞争优势的“杀手锏”,不会轻易送人、为自己培养竞争对手。
金履忠对本报记者说,要想知道外商是否向中方转让核心技术,需要铁道部公布与3家外商签订的技术转让合同。
有报道称,长春客车厂试验车间副主任屈伟建曾透露:“动车组网络操纵系统我们不懂,很多软件的源代码我们看不到。目前,我们只懂得按照指令,进行具体使用。”
刘友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更指出,近年来的实践已清楚表明,跨国公司并不愿意将核心技术系统地转让给我们,一般只愿意转让具体型号的产品设计图纸和生产制造技术,这使得我们很难进行技术升级或再开发,甚至进口产品的延续生产也得不到保证。
虽然铁道部没有公开技术转让合同,然而,在零星透露的合同内容中,还是有这样的限制条款———部分重要零部件在德国生产。人们担心有了这一条的规定,国内企业终究还要受到制约。
在是否掌握核心技术方面,张曙光与江靖的说法并不完全一致。张曙光说,目前国内企业已经掌握了上述九大核心技术;但是,按照江靖的介绍,“四方车辆”已经完全掌握的关键技术分别是轻量化车体制造、转向架制造和集成总装。
这三项技术在张曙光所列的九大核心技术中,实际上只是属于前2项,尚未掌握的后7项,更是核心中的核心。
国产化步伐何以如此迅速?
记者注意到,对“国产动车组”真正身份的质疑,首先是时速200公里的动车组。也就是说,连时速200公里动车组是否真的国产化都存在争议,“四方车辆”时速300及以上的动车组,其真实性就更可疑了。
因为这是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速度:通过2004年的引进日本时速200公里动车组技术,“四方车辆”目前不仅掌握了该项技术,而且在这个基础上,竟然又迅速地掌握了时速300公里、最高速度350公里的高速列车技术!
怎么会有如此之快的飞跃?既然有如此快的跨越能力,那当初怎么就不能在已经熟练掌握的时速160公里技术的基础上一步跨越到时速200公里?为什么还要花费巨资引进日本时速200公里技术?
如果联系到时速100公里的城市地铁列车的国产化现状,“高速列车国产化”的宣传更是让人不可思议———据记者了解,同样是经过近年来引进技术,国内地铁车辆企业目前仍局限在部分部件制造、整车组装方面,在总体设计与系统集成技术以及牵引控制、转向架等关键部件技术,仍然倚赖外商。这些国内企业,有的恰恰就是生产时速200公里以上动车组的那些企业。比如长春客车厂。
“国产化达90%”能说明什么?
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基础上,80%-90%的国产化率,并不意味着中国企业在中外合作中获取了对应的80%-90%的订单价值份额。
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投入运营的60列CRH2型“和谐号”动车组,是“四方车辆”引进日川崎重工联盟时速200公里动车组技术生产的,60列总价值约110亿元,但“四方车辆”不能“独吞”,而是要向日方支付相当于人民币60亿元以上的技术和设备费用。
长春客车厂也一样,在总价值120亿元的订单中,需要分配给技术供应商法国阿尔斯通公司的份额,折合人民币是63亿元。
何以如此?这是因为没有掌握或没有全部掌握其中的核心技术,而核心技术的价值是很高的。据张曙光介绍,“一列高速动车组有1.2万多类零部件,但真正关键的技术主要有动车组总成、车转向架、制动、牵引传动与控制等,这五大部分占动车组成本的50%,是我国机车车辆行业的技术短板”。
但是,根据江靖的介绍,就“四方车辆”而言,并没有这么乐观。该公司已经完全掌握的关键技术分别是:轻量化车体制造技术、转向架制造技术和集成总装技术。在张曙光所列的“五大部分”中,实际上属于前两项。
而后3项更是核心中的核心,比如动力牵引系统,由于复杂和难度高,所以张曙光又将其细分为牵引变流、牵引变压、牵引电机和牵引控制四大部分,加上另外一项,从而在“五大系统”之外,又有了“九大系统”的概念。如果按照“九大系统”划分的话,“四方车辆”最多只掌握了九分之二。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路风对媒体指出:“国产化”体现了“市场换技术”的战略,但不是“自主化”。国产化着眼点是有形产品的生产,并不重视设计和知识产权等有关技术能力的因素。中国汽车产业在过去20多年里走的引进道路已经充分说明,孤立的追求“国产化”,后果是陷入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国产化率即使达到100%,设计如果是别人的,我们只能永远是组装者。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