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国际接轨一直就不是什么新鲜命题。曾记否?2001年中期,以“推倒重来论”为先锋的国际接轨派风光无限,可是,史美伦女士并没有带来香港的监管体系和设计制度,所以,“别了,史美伦君”的同时,留下的是一个完全丧失了投融资功能的死水市场,以及那在墙角里被唾液掩埋的”接轨论”。忆否?“远离毒品,远离股市”?这句话在2005年遍响神州,可有没有成为中国证券管理层乃至金融界的耻辱呢?今天,在全流通的大背景下,接轨论重又被抛了出来。
可以认为A、H股的股价在长远的历史时期里是必然走向统一的。但是,在目前,在那许多“不可或言”的目的下,在全流通刚刚进入可实现阶段,就断然提出所谓A股价格一定向H股价格靠拢的言论,即所谓“同股要同价”、“一样的菜应该卖一样的价”,其实是很荒谬的。
从大的方向上讲,中国内地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制度,香港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制度,一样吗?两地的证券市场制度设计一样吗?(我们都能搞出个太平洋证券改面上市,那边行吗?)两地的监管体系一样吗?两地金融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一样吗?两地市场的操纵成本一样吗?香港有廉政公署,我们这边有吗?
从市场表现上讲,香港有一把一天几乎没有交易的公司股票,而我们内地连隔天归零的废纸都能炒上天,一样吗?香港是国际资本的游乐场,而我们至今没有一家国外法人公司在A股上市,我们资金追逐的又是什么?这一样吗?香港有完整的金融衍生品体系,我们只能单边做多,一样吗?
从外围上讲,香港是联系汇率制度,港币围绕美圆自由结算汇兑,我们的人民币体系是这样的吗?我们与香港其实是与美欧的产业体系、产业纵深、产业布局规划一样吗?还有资源分布、人力成本、环境制度一样吗?更不用说经济成长性和推动力是完全不同的。
中国有个成语,叫南橘北枳,同样的橘子在不同的地方就完全不一样,一边是好吃的橘子,另一边是难以下咽的枳,试问也该卖一个价钱?更何况是在不同的制度设计、监管力度,不同的市场环境里的上市公司股票?仅因为是同一家上市公司就去要求价格表现相同,试问应该怎么排算?是否还要搞一个港币与人民币乃至美圆的汇兑牌价表来进行比对?
一直以为,现今单方面强调的国际接轨其本质是在刻意回避我们资本市场的核心问题,更不应该以接轨来为当年“不可言”之WTO条款做铺垫和催动。如果要向国际接轨,应该首先在制度设计、监管力度、市场环境和投资者保护等问题上去考虑接轨,舞台搭不好,却要让演员在大剧院的台上和草台铺子上演出一样的效果来是不可能的!
笔者一直认为,任何一个资本市场,其核心问题不是资产价格的高低,不是资产数量的多少,而是有没有掌握住资产的定价权。失去了,就不要想再简单的拿回来,必须要用巨大的代价去换回来的,这方面我们不是没有经验,怕只怕是量中华之物力,有些人本不在乎什么代价。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金刚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