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呆账、坏账是个管理问题,而不是开放的问题
田忠国
今天在“人民网”读到一组关于中国银行问题的言论,其中,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分析认为,银行业曾有过高危的过去。杨再平表示,大量的研究证明,对外开放与金融安全之间是良性互动的。只有通过对外开放,才能增强本国银行的国际生存和发展能力、国际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才能在不可避免的全球化大趋势下保持本国银行体系的稳健性和安全性,进一步缩小本国银行与国际领先银行的差距。但问题是,良性互动并非是一卖了之,而是业务上的良性互动,如果中国的银行把目标锁定在一卖了之上,不论贵卖还是贱卖,试问,你连金融主权都没有了,怎么互动?不用说良性了,你连互动资格都没有了,当然,如果 杨 先生把中国银行业放到一个打杂的、听喝的地位上的话,打杂、听喝听好了,就是良性互动。由此看来,良性互动还有个金融主权定位问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认为,必须要用正确的标准来评价过去几年在金融改革开放方面所做的尝试和努力,要看金融开放到底是促进还是阻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增强还是削弱了我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是维护还是伤害了我国的金融安全?回顾上世纪末我国金融行业状况,国有银行的呆账达到40%,数万亿资产流失,对我国经济构成巨大的威胁。不光是银行,保险和证券公司也是在这种体制的束缚下,坏账累累。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在基本封闭的情况下,以国有制为主体的一个金融体系中发生的,与外资和金融开放无关。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恰恰是在于封闭,而不是开放,历史的事实是无法否认的。我与 许小年 先生的观点不同之处在于,国有银行的呆账达到40%,数万亿资产流失,对我国经济构成巨大的威胁,这只能说明国有银行管理者的无能,不能成为变卖金融主权的理由,因此,我认为,面对这种状态,国有银行应该加大管理力度,清理银行界的害群之马,让责任心强,有管理能力的人主导银行业,这才是解决银行存在问题的正确之道。比如,美国的两家房产贷款银行出现了危机,美国并没有急于一卖了之,特别是没有向国外一卖了之的打算,而最大的可能只有两条,一是救市,但这样的结果会招来美国利益捍卫者的反对,二是让其破产。有人认为,美国不会让这两家银行破产,因为一方面影响美国的国际信誉,另一方面会影响美国平民的住房问题。对于前一个问题,我以为在美国决策看来,美国的金融信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护美国利益,让这两家银行破产并不比打一场战争影响美国信誉,另外,平民的住房问题,美国可以采取国家包下来的做法,由此可知,美国让这两家银行破产还是有可能的。如果这个问题拖到新当选的美国总统上任解决,第二个可能必然是他的首选。由此可知,由管理问题导致的金融问题,只能从管理上解决,而不是以出卖金融主权的方式加以解决,如果因管理导致资产流失是犯罪的话,那么,因管理问题出现问题,不去解决存在的管理问题,挽回损失,而是采取放弃金融主权加以解决,那就该杀了。对于这一点,建议中央高层有个明确的认识,扼阻出卖金融主权的行为,让有责任心和使命感又有管理才能的人主导国有银行的改革开放。在中国,这样的人才不缺乏,只是受到出卖金融主权就能救金融论者的排挤,得不到重用而已。
2008年7月16日 星期三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