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工程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大路煤化工工业园区内。据这个 工程的开拓者伊泰集团董事长张双旺披露,一期生产规模为16万吨/年,主要产品为柴油、石脑油以及LPG。
距该园区45公里内,目前正在建设一座年产1200万吨的酸刺沟煤矿、入洗原煤1200万吨的跳台洗煤厂。据悉,伊泰集团将把它打造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煤基多联产生产基地,以此实现煤矿———洗煤厂———合成油厂一体化。
“煤转油”称之煤液化,它是以煤炭为原料制取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等化工产品。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南非率先步入这一领域,迄今已耗资70亿美元,建成了三期“煤制油”工厂,年产石油产品720万吨。
中国能源特征呈现“多富煤、少油气”。据统计,2005年中国总的能源消费量达21.1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68%%,石油占23.45%,天然气占3%,水电和核共占5.45%。而据预测,在本世纪前50年内,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构成中仍将占主导地位。
从1993年中国首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其对外依存度每年不断攀升,2005年达到43%。而按照有关部门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油品短缺约在2亿吨左右,除1.2亿吨需进口外,其余要靠其它方式来解决。
目前,中国每年烧掉的重油约3000万吨。出于能源安全的战略考虑,国家发改委将煤代油提上议事日程。而一年半前与南非的合作,由中国两家大型煤炭企业神华集团和宁夏煤业担当,在陕西和宁夏建设两座煤炭间接液化工厂,总投资分别为300亿元左右,首期建设规模均为年产油品300万吨。
国际上有一个煤变油项目运行效益的通行法则。一般每桶原油的价格在22-28美元之间,煤变油就能保本运营。而每桶高于28美元,则有利可图。现在国际油价稳在高位,对“煤变油“无疑将是暴利。
有利可图,便就趋之若鹜。据悉,除列入国家“十五”规划的内蒙古、云南、黑龙江、陕西之外,山西、山东、甘肃、贵州、安徽、河南等地也跃跃欲试,而几乎大型煤业集团皆进行了“煤制油”项目的前期准备。
事实上,按照保守估算,目前国内正在兴建和拟建设的“煤变油”项目早已超过1600万吨,而计划投入的资金额高达1200多亿元。针对此现状,业内专家担忧:在当前高油价的驱动下,一哄而上,这将对中国“煤制油”发展带来危机隐患与负面影响。
金融风险尚存。“煤制油”需要大量资金,其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设备的引进占了绝大部分份额,这就意味着只有通过提高投资规模,以减少基础设施类的固定资产的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才能提高项目的收益回报率。目前要达到比较好的收益,至少年产量达到100万吨油品,约需100个亿投资额,启动资金约为30亿人民币。
“煤制油”主要有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种技术。而目前国内多数企业尚不掌握,即便想从海外引进技术,其转让费高达10亿美元也让人望而生畏。北京化工研究分院院长杜铭华分析认为,当前“煤制油”项目技术上的风险在于“过程”,即从技术到大规模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风险。
煤炭资源并不乐观。据预测,到2002年底,中国探明可直接利用的煤炭储量为1886亿吨,但煤矿的平均资源回收率仅为30%。按煤炭年产量19亿吨计算,仅能使用30年。而事实上,现在每年的煤炭产量都在以两位数的增幅攀升,未来20-30年,包括煤炭在内的许多矿产资源都将成为稀缺资源。
记者以为,中国既是能源资源大国也是能源消费大国,而从某种意义上说,煤炭是中国的能源命脉。没有规划性,没有可持续性眼光,只看短期利益,在以往的能源发展上导致中国跌了大跟头。而眼下,宏观调控再跟不上,“煤制油”就很快由喜变成悲。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荷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