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连旭评钟轩理文的有理性和无理性
杨连旭
(2006-6-23)
钟轩理的署名文章《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自6月5日在《人民日报》发表至今,议论剧烈,两极分化。其中,全面否定的居多,彻底肯定的极少。
我以为,关于钟轩理的这篇文章的评价,还是要一分为二、不极端化、不绝对化的好。必须要看到,这篇文章其中既包含了科学和进步因素的有理性,也容纳了盲目和倒退意义的无理性。
(一)
有关钟轩理的这篇文章所包含的科学和进步因素的有理性,那是显而易见的:
其一、文章指出:
“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要坚持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
其二、文章要求:
“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两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坚持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实现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促进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
第三、文章强调:
“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基点和决策的依据,把总结我国改革的实践经验与吸收国外的有益做法结合起来,把广泛征询群众意见与认真进行专家论证结合起来,努力使改革决策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关切,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要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的事业中来。”
就此,必须充分认识到:
第一、有关“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这样的论述,无疑是坚决否定了一个时期以来甚嚣尘上的“市场化方向改革”的奇谈怪论,有力地批驳了“市场化方向改革”“不可动摇”的歪理邪说!
这就从理论上确保了我们的改革开放,必须是依照邓小平设计的“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38页)、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
第二、有关“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这样的要求,无疑是彻底否定了一个时期以来肆无忌惮地以改革的名义搞死公有制经济、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反动行为!
这就从理论上确保了我们的改革开放,必须是依照邓小平指出的“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42页)
第三、有关“要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的事业中来。”
这样的指示,无疑是给了“不许网络言论左右国家政策”之流的所谓主流学者和自封精英的霸权主义以当头一棒!
这就从理论上确保了在改革开放中必须恢复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这表明,至少《人民日报》这个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对一个时期以来民间关于“市场化方向改革”反思成果是充分肯定和采纳了的。
看不到这一点,不仅就会否定这篇文章的科学进步意义产生急躁冒进的“左”倾情绪,而且还会对改革发展的前途发生悲观失望的右倾情绪。
所以,一个时期以来:
一是、凡主张“市场化方向改革”“不可动摇”的人们都应该深刻反省、检讨自我;
二是、凡是主张改革开必须依照邓小平所设计 “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人们都应该欢欣鼓舞,再接再厉!
(二)
有关钟轩理的这篇文章所容纳了的盲目和倒退意义的无理性,是有目共睹的:
其一、文章指出: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只有深化改革,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上层建筑进一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进一步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才能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其二、文章强调:
“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必须正确分析形势和条件,不失时机地努力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通过深化改革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其三、文章要求:
“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发展活力。要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要着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要着力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完善金融监管体制;要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商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以及竞争机制。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着力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着力优化引进外资结构”。
对此,必须看到:
第一、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云云。
这样的论述,无疑是在相当大程度上脱离实际、无视事实的。
我们以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村成为希望的田野为目的,开展了农村改革,结果却是农民、农村愈来愈相对贫困和落后;
我们以搞活国有企业为目的,进行了城市改革,结果却出现了国有企业大面积的亏损破产;
我们以精简人员为目的,进行了机构改革,结果却是出现了机关人员的恶性膨胀;
我们以“科教兴国”为战略实行改革,结果科技竞争力在世界排位却呈现出下滑的趋势;
我们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改革目的,结果却是呈现出贫富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的趋势;
我们以“两手都要硬”为方针实行社会改革,结果却是社会犯罪层出不穷;
……
由此可见,改革决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要指望以改革包揽一切,更不能以改革取代正常的治国方略和社会工作。
第二、关于“不失时机地努力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通过深化改革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云云。
这样论述,无疑是在误导改革发展。
我们发展动力的源泉在哪里?
从根本上,是来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即富民和强国。
从现实上,是来自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公正和效率。
从逻辑上,改革只是动力爆发却不是动力产生的手段。
从实践上,把改革视为动力产生的手段,就会形成为改革而改革的单纯改革观,改革就要脱离社会发展的目标,异化成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乃至祸国殃民的反动破坏!
公有制经济的衰弱,国有企业的衰败,贫富两极分化,环境生态恶化,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突出,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买不起房,矿难层出不穷,社会治安日趋恶化,……
现今社会出现的这种种的不和谐,就是单纯改革观导致了改革脱离社会发展的目标,异化成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乃至祸国殃民的反动破坏的结果!
第三、有关“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云云。
这样的论述,无疑是在误导价值规律的作用加重经济危机。
价值规律对经济活动的作用有两种基本方式,即通过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和通过计划经济的自觉调节。
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是以市场有效供求决定的价格对价值的背离波动引导经济要素流动,再通过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实现优化社会经济活动的。其中,是以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巨大浪费和生产力的破坏为代价的。这样,就产生了计划经济的需求。
计划经济是以市场有效供求为基础,通过自觉厘定价格与价值的一致性,直接规定经济要素的流动,实现社会经济活动的科学性的。这里的关键是,经济计划必须具备准确把握市场有效需求、合理厘定价格与价值和科学规定经济要素的流动的能力。
在改革之前,由于国家“一穷二白”,社会有效供求、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规模几乎处在中央有效控制能力之内,所以计划经济高效发展、成就惊人!
在改革之时,由于国家初步繁荣富强,社会有效供求、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已有相当的规模超出了中央有效控制能力,从而导致计划经济低效发展。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就应运而生了。
那么,“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必须综合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扬长避短,在中央有效控制能力之内以计划经济为主,在中央有效控制能力以外以市场经济为主,宏观经济管理以计划经济为主,微观经济经营以市场经济为主。
这种计划化的市场经济,本来就是中国在1950至1956年的成功经验。但是,在单纯改革观的影响下,改革脱离了社会发展的目标,异化成了为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
从全民经商到矿石、煤炭、电力、土地等各种资源暴涨暴跌,从学费、医疗费到住宅楼的垄断高价,就是由于放弃宏观经济的计划管理,放任市场经济的自由泛滥所引发的经济危机。
至于说,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着力优化引进外资结构,这些具体的改革,既是老生常谈的,也是无能为力的。
看不到这一点,就会在改革的歧途上愈走愈远、促使社会各种不和谐的矛盾愈演愈烈!
(三)
钟轩理的这篇文章的是正确理论和错误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形成了理论脱离实际的致命缺陷。
从理论上,这篇文章突出了“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这在主流舆论“市场化方向改革”“不可动摇”甚嚣尘上的当下无疑是有着正本清源的意义的。
在实践上,这篇文章不仅没能就“要坚持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努力使改革决策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关切,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问题指出任何新思路,而且还依旧是重复了以往的所谓主流学者们提出的、早已成为了过街老鼠的陈词滥调,给人以坚持“市场化方向改革”我行我素不动摇的感觉。
问题的关键还不在于这些陈词滥调是由谁提出的,而在于这些所谓的改革是否能够消除或缓解:
公有制经济的衰弱,国有企业的衰败,贫富两极分化,环境生态恶化,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突出,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买不起房,矿难层出不穷,社会治安日趋恶化,……
现今社会出现的这种种不和谐的矛盾呢?
以往的事实表明:不能。
正因如此,这篇文章得到了两极分化、否定多余肯定的评价。
明智的理论、糊涂的实践,钟轩理这篇文章所反映出的这个矛盾不仅仅是钟轩理本人,也是当今中国社会所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人民服务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中共执政掌权的法理基础。
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和主导地位,这是中共执政掌权的物质基础。
所以,中共决不会自毁法理和物质基础的。
可问题是,在社会经济规模超出有效控制能力的条件下,怎样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公正和效率呢。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邓小平早在1979年就指出:
“虽然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但也有不同,是全民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当然也有同集体所有制之间的关系,也有同外国资本主义的关系,但是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第236页)
可是时至今日,这些不同关系的实现首先是从理论上不仅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反而却被“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所取代了。
正因如此,明智的理论和糊涂的实践这个矛盾就产生了。解决这个矛盾,绝非钟轩理独立所能,必须是如其所言:
“要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的事业中来。”
看不到这一点,发展的理论就会在极端化的论战对立中僵化,改革的实践就会在绝对化的争斗中内耗失效。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