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提高产业工人工资和扩大社会福利的层面解决“流动性过剩”
文/蔡定创
提要:“流动性过剩”是资本性资金过剩,其本质是劳动与资本的分配比例失衡。应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调控劳动与资本的分配比例,才能实现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和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 “流动性过剩”在持续增长
根据央行发布的2006年3季度货币金融数据,我国宏观调控在抑制投资过热方面有一些初歩的成效。但是,在经济结构性失衡方面的调控一点也不容乐观。对比一下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差,央行发布的今年3月份数据是10万亿元,到6月份人民币存贷差上升为10.32万亿元,到9月份人民币存贷差上升为10.68万亿元。虽然央行在今年已过去的时间里,动用了汇率、利率、准备金率等各种调控工具,但“流动性过剩”并不受其调控,不仅仍在持续增长,而且,从3月到9月仅6个月时间就涨了6.8%。对比去年9月份同期人民币存贷差的8.9万亿元,一年增长达20%。在我国GDP总量才18万亿的情况下,就发生如此巨大而又高速增长的“流动性过剩”,不能不引起各方面的担忧。
二、“流动性过剰”的性质
“流动性过剰”表现形式是个人、企业、政府的银行存款。资本性资金与消费性资金在银行时同样表现于存款。不加区别笼统地谈论“流动性过剩”并在此基础上谈论如何调控,如何“扩大内需”,是过去调控失效的的主要原因。必须区分我国的“流动性过剩”的这部分资金的性质,是资本性资金过剩,还是消费性资金过剩?
这显然是一种资本性资金的过剩,而不是居民消费性资金的过剩。支持的理由如下:
1、从来源上说,产生“流动性过剰”直接原因,是外汇储备超常规增加,央行用人民币将外汇买下,投入的基础货币大量地扩张并进入市场。央行巨额的外汇主要来源于企业的溢出利润,也包括了国外的投资、投机资金,因此,银行存款的“过剩”部份是不可能进入消费的,主要用于投资的资金。
2、国家统计数据说明,一方面,投资快速增长,拉动上游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投资消费品价格快速上涨,另一方面,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则延续了上年的回落趋势,比年初回落0.7个百分点。此也指明了是投资资金过剩而不是居民消费资金过剩。
3、从当前资金的投资效益指标看,健康的、正常的投资效益应在2:1左右,而我国当前多数行业投资的边际效益已经在5:1以下。投资边际效益的低下,也说明了当前经济的内在矛盾是投资资金严重过剩,而内需则不足。
因此,“流动性过剩”是社会产品过剩的表象。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的性质是内需不足条件下的资本金过剩,是资本的脱离内需的投资膨胀与居民消费通缩的积累与消费结构性失衡。巨大的“流动性过剩”,表明国民经济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深层次的不平衡。其本质是社会总量消费不足,社会积累、社会再生产能力的过剩,是社会发展潜力的浪费。
三、产生“流动性过剰”的根源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生产与消费必须平衡,生产促进消费,消费反作用促进生产。不管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客观上必然包括有生产与消费、积累与消费、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生产性消费与生活性消费的各种比例与平衡关系。如果生产与消费,积累与消费发生了不平衡,就必然影响到再生产,各种比例平衡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79年至2004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6%。十五”期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实际增长为5%。排除第一产业的低增长因素,第二、第三产业的实际增长修正值估算为10.8%。假定国际资本每投资2亿元可获得1亿元产值,投资效率为0.5为正常市场环境下的正常投资效率,那么我国要获得第二、第三产业年均增长率10.8%的要求,按正常市场年新增投资率约为20%,加上我国可能因过剩而产生的投资效益损失,实际投资增幅以25%为计算,那么,如果实现第二、第三产业年增长10.8%,全员职工年工资平均增长就应为8.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部份社会阶层的年工资平均增幅确实实现了或超过8.1%。但是,最少有一半的就业人员年工资增长远低于8.1%。
据劳动保障部资料:“首先是轻纺、建筑、餐饮服务等领域部分行业的职工工资平均水平偏低。其次是农民工的工资增长缓慢,工资水平普遍偏低。有关调查显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民工工资绝大多数在600元左右,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GDP年增长率平均20%以上,农民工工资近12年来仅增长68元,年增长低于1%”。①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5年全国就业总人数为7.58亿人,其中职工总数约3.1亿人。在3.1亿总职工人数中,约有72%(2.232亿人)是在工资增长极低的餐饮业、建筑业、采掘业、制造业、社会服务业中就业。其中乡镇企业的农民工约1.2亿人。
我们假定总职工人数中的72%(2.232亿人)的职工在1990年平均月工资为600元,如果按国民经济的协调增长率8.1%计算,15年后的月工资最低应增长到1930元。但实际上这部份就业群体至2005年平均月工资仍在1000元左右。15年工资年均实际增长率仅为3.4%。如果按此测算,仅2005年就最少有2075亿元社会劳动产品没有进入居民的消费,其价值不能被实现。
当然,在实际经济中,这些由增长带来的本应由创造这些价值的产业工人享有的社会劳动产品,没有分配给应该拥有者,自然这些产品的价值也不能在国内市场实现,结果产品被出口到国外,人为压低工资而由此必然产生的本币内生性升值,则又由央行将外汇全买单的形式,变成了出口企业的人民币存款。也就是说,企业资本由克扣劳动者福利而不可能实现的价值,是由出口中介,央行买单的形式而实现的。换一个说法,我国二十年多来的增长,国民福利并没有同歩增长,增长的大部份变成了外汇存款,再由央行买单并经过多年的积累变成了现今的“流动性过剩”。或者说,现今的“流动性过剩”是劳动者工资的价值向资本金的转移,资本与劳动的分配结构性失衡造成的。
四、当前经济宏观调控的几点建议
“流动性过剰”的根源在于资本与劳动的分配比例失衡,而且这种失衡已经积累到严重的影响到可持续发展的地歩。没有一个社会能够在分配比例严重失衡的情况下能获得较高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简单的道理,在富人的所有消费都获得满足的情况下,没有普通民众消费能力的提高,社会为谁而生产?过去的幸运在于社会过剩的产品通过出口转移出去,但是,过多的外汇积存本身就是国民福利的极大损失。当世界市场对这种近呼免费的劳动产品都厌恶的时候,或者说出口到了对本国居民福利提高没有任何好处的时候,这种剩余产品转移也是难以为继的。根据经济自平衡原理,在我国基尼系数已经接近0.5的情况下,资本与劳动的分配比例必然已严重失衡,经济实际发展速度将主要取决于劳动者工资的增长速度。
实践已表明,“流动性过剰”不能在汇率、利率、准备金率等层面获得调控。有些人认为,加速资本市场的新股发行可吸纳“流动性过剰”。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新股发行只不是将间接融资转变成直接融资,投资资金的本质并未发生改变,而滥发新股,由上市公司加大投资与抑制投资的宏观调控同样相矛盾。
实际上,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的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已为我们正确调控经济指明了方向。过去的政绩考察着重GDP增速,对资本利益方的关怀较多一些,这在经济发展的起歩阶段是十分必要的。但在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社会里,政府应更重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社会的均衡协调发展。任何国家任何时候劳动者都是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更何况我国有九亿农民需要转移的情况下,仅靠劳动的市场调节是不可能发生良性均衡。我们不能长期维持资本与劳动的分配比例失衡,听任已有的资源被闲置,听任本应有的国民福利被损减。要站在全民福利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运用政府的强制力量保障经济发展中的各产业、各阶层分配比例均衡。
1、启动低工资职工收入倍增计划,并建立产业工人工资与社会经济增速同歩的强制制度措施。
上文的数据表明,我国最低收入阶层的平均工资水平仍在1000元以下,特别是乡镇企业的产业工人,血汗工厂时有爆光。而按照经济发展最佳效果估算,2005年这部份低收入群体的工资应达到1930元。与实际相差一倍。应用三年左右时间,政府采用强制调控手段,将产业工人平均工资增加一倍,由此带动整个服务行业工资的提升。并从此建立产业工人工资与社会经济增速同歩的,具有强制力的制度、法律措施。
经济理论界有不少学者是反对提高产业工人工资,此种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与当前的经济现实显然不符。实际上,低工资不仅仅有能降低产成本的一面,更有在分配中提高资本利润率的一面,而过高的资本利润率所造成的两极分化加大,在多数情况下都会损害经济可持续发展速度。
2、“流动性过剩”这笔资金,主要是由央行买单获得,虽然不能剥夺原有者产权,但处于闲置状态下是可以被挪用的,政府可将其挪用于全民医疗、全民教育、全民社保等社会公共产品的投放,将资本金变成消费资金,以消费促生产,推动国民经济迅速上台阶。
当前经济通胀与通缩并存,作为资本金的“流动性过剩”起主要作用。调控中仅有强行抑制投资的措施是不够的。“流动性过剩”资金不可能会自行进入居民消费领域补内需不足。我认为,正象当年为扩大内需,国家调控中大幅举债用于国家基础设施投资一样,现在仍应由国家预支形式,将“流动性过剩”这笔资金,挪用于全民医疗、全民教育、全民低保等社会公共产品的投放。这是强制发挥经济的已有潜力,使社会经济重获均衡的必要措施。国家完成用不着担心这种对“流动性过剩”挪用所产生的债务,它自然由倍增的经济发展所填平。
3、国企要尽快向全民分红。
“流动性过剩”部份构成也来源于国企的利润至今仍留存在国企,不分红它就仍是一笔资本金存在银行,而国企的投资冲动又是导致当前投资过热的主因。国企利润长久的积存不分红(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其意义在于相应的社会产品价值不能实现,从宏观层面来说是影响到可持续发展。向全民分红,并将这“流动性过剩”的资本金变成消费资金,同样用于国民福利和社会公共产品的投放,“流动性过剩”即会得到相应的缓解。
4、真正转变地方政府的服务职能。
过去的政绩考察着重GDP增速,对资本利益方的关怀较多一些,这在经济发展的起歩阶段是十分必要的。但在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社会里,政府应更重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社会的均衡协调发展。任何国家任何时候劳动者都是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仅靠劳动的市场调节是不可能发生良性均衡,必须运用适当的强制力量保障经济发展中的各产业、各阶层分配比例均衡。因此,政府不应仅重总量观测,而应增加各社会阶层,各产业工人福利增长比例,特别是低收入职工收入增长状况的监测,侧重加强对私营、外资企业的劳动监察和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20060906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