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的“伪回归”与主席的识人标准
赵 磊
(西南财经大学《财经科学》编辑部)
一、主流在“搅浑水”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前几天,我参加了西南财大经济学博士生的入学考试。面试的时候,我给考生出了一道考题:《重庆模式与科学发展观》。很遗憾,这些莘莘学子虽然可以念经一样地背诵“黑板经济学”,可是,抽到这个题的举人基本上都懵了,他们一脸茫然地问:什么是“重庆模式”?以至于其他导师强烈要求让这道题“作废”——我估计,博导们恐怕也未必清楚什么是“重庆模式”。最后,一个来自重庆的考生回答了这道试题。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是重庆的作法不值得媒体关注吗,是重庆新政不值得经济学研究吗?当然不是。这只能说明,支配主流媒体的正统势力,是何等的腐朽和顽固;同时也说明,我国主流学术界的心胸和视野,是何等的狭隘和近视。一条越来越狭隘的“河流”,居然还被称之为主流,很搞笑是不是?
不论怎样,“重庆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她充满了活力,正在成长壮大起来。可笑的是,有些人当初以为用“沉默”就可以封杀重庆模式,现在眼看“置之不理”封杀不了,于是又想用“搅浑水”的手段来抹杀重庆模式。怎么“搅浑水”呢?就是想方设法地把“重庆模式”贬得一文不值。我最近就听有人说:“重庆模式”讲什么“公平”啊、“民生”啊,其实都是老生常谈,古希腊的某某某讲过,中央的某某某也讲过——差点说他自己也“论述过”。言外之意:没有什么新鲜东西,“都是废话”。
这种“搅浑水”的目的,就是千方百计地要让“重庆模式”和主流最擅长的做秀模式“套近乎”,从而把“重庆模式”淹没在“主流模式”的浑水之中。如果用主流经济学的模型来“搅浑水”,那就是把两个完全不同的模式做“回归”处理,这当然是“伪回归”啦,也是主流经济学最喜欢干的事情。
什么是“伪回归”呢?就是把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事件,硬要扯上“因果关系”。比如,“公鸡的总结”就是“伪回归”的典型。有一幅漫画:一只公鸡正在认真地写自我总结,题目是:“我是怎样克服困难,天天把太阳叫出来的”。于是乎,“公鸡叫”成了原因,“太阳升起”成了结果。
所以,谁谁讲过“公平”,谁谁提过“民生”,都不是评价“重庆模式”的标准。符号重不重要?当然重要。然而,“公平”和“民生”这两个符号,并不是“重庆模式”与“主流模式”的本质区别所在。在“假冒伪劣”盛行的今天,千万别把符号当作价值判断的依据。
有人兴冲冲地告诉我:薄熙来自己都说,“我们是从来不讲‘重庆模式’的”。这充分证明,“重庆模式”是根本就不存在滴!——我差点笑翻:“从来不讲”,这是薄书记低调、谦虚。不讲“重庆模式”,丝毫也不会抹杀“重庆模式”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嘛。
二、吴敬琏的“良心”,路人皆知
主流经济学历来盛产“伪回归”的高手。比如,那个著名的“良心”吴敬琏教授,就自以为是那只“骄傲的小公鸡”。最近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他不是也激情澎湃地大谈什么“收入分配不公”吗?问题是,他的这种激情能代表中国经济学的“良心”吗?能和广大老百姓的愿景一致吗?
吴敬琏说:“分配的结构是如何决定的呢?是由生产的结构决定的”。这种高论,似是而非,其实就是在扯淡,是在故意混淆视听。
大家注意,“生产结构”通常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各生产部门或各生产种类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也就是说,“生产结构”强调的是一个生产力的结构概念,而不是一个生产关系的结构概念。吴敬琏之所以用这个概念,其目的就是想掩盖分配的本质。因为,按政治经济学的常识,“分配”并不是一堆等待分配的物品,而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分配关系也不是由什么“生产的结构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离开生产关系来谈分配,如果不是无知,就一定是在忽悠。
以吴敬琏曾经“左”得出奇的历史来看,他老人家并非全然不知道生产关系与分配关系之间的因果联系。所以,他用“生产的结构”这类十分暧昧的概念,其用心何在,路人皆知。
马克思主义历来关注“收入分配不公”,吴敬琏现在也很关注“收入分配不公”。可是,吴敬琏干的那些事情,到底是在缓解“分配不公”呢,还是在促进“分配不公”呢?我们看看吴敬琏是怎么说的吧:
“只要投资是推动增长的要素,那么在分配结构里资本所有者就占大头。资本所有者是谁呢?首先是国家,然后是国企,然后是大的私企,有钱人和国家储蓄倾向是高的,消费倾向是低的”。
瞧瞧,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的罪魁祸首,不是“私有制”,不是“资本”,而是“国家”和“国企”!不过,“吴良心”毕竟还是有点“作贼心虚”,所以在指认了“国家”和“国企”之后,他又极不情愿地带上一句:“然后是大的私企”云云。
且不说,这个扭扭捏捏的“然后是”到底想掩盖什么,就说“吴良心”指认的那两个“首犯”吧,“国家”和“国企”的背后所指是谁?地球人都很清楚:就是“公有制”嘛!
既然罪犯已经捉拿归案,“吴良心”也就杀气腾腾地宣布:“根本动力还是在于改革!”“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去承受改革的阵痛,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让改革为转变打下坚实基础”。
听听,又是“改革”,又是“决心”,又是“勇气”,而且又是“阵痛”!“吴良心”改革的“决心和勇气”指向了谁,“改革的阵痛”要谁来承受,难道还不清楚吗?问题是,今天的“两极分化”到底是“公有制”造成的,还是“资本私有制”造成的,恐怕早就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常识了吧?
吴敬琏把公有制当作“两极分化”的原因,这种无耻的“伪回归”与“公鸡的总结”是何其相似乃尔,说他是那只“骄傲的小公鸡”,名副其实。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如今大家都在谈同一个问题,而且问题的话语符号似乎越来越相似;但是问题的内容和本质,却是渐行渐远,差别越来越大,甚至是水火不容。
三、重庆模式的评价标准
今天,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谈“民生”,讲“公平”了,想想这么多年来公然的“笑贫不笑娼”,这毕竟是一个进步。虽然“民生”和“公平”已然成了一个框,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但是,看看这个框里面到底装着什么内容,我们就可以判断:你是真的在讲“民生”呢,还是真的在“忽悠”?
老百姓不是傻子,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左派和右派都说要挖掉压在老百姓头上的“几座大山”,可是,他们的做法却大相径庭:
——对于“腐败”这座大山:有人要挖断共产党与资本的金钱联系,让共产党真正能够“权为民所用”;有人却要挖断共产党与人民的鱼水关系,逼共产党下台,让大资本来主宰政治。
——对于“住不起房”这座大山:有人不仅率先在全国推行大规模的公租房建设,而且率先在全国开征高档商品房的房产税;有人却除了空喊几句“增加住房供给”的口号之外,拒绝一切有损于资本利益的房产政策。
——对于“道德沦丧”这座大山:有人“三进三同”整顿吏治,“唱红打黑”绝不手软;有人却打着“法治”的大旗,为腐朽的黑恶势力鸣冤叫屈,为糜烂的“天上人间”保驾护航。
——对于“两极分化”这座大山:有人旗帜鲜明地承诺:“要将基尼系数由0.42降至 0.35” ;有人却一个劲地叫喊:“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去承受改革的阵痛”。
——对于“看不起病”这座大山:有人毫不含糊地指出:“要让老百姓看得起病,那么就别让医疗改革继续成为私有化和敛钱的借口”;有人却还嫌“市场化不到位”,结果是公益医院继续“私有化”,而私立医院继续“骗医保”。
总之,对于压在老百姓头上的N座大山,有人明确宣布:“民生才是硬道理,公平也是生产力”,并且努力实践,“知行合一”;有人却继续鼓噪:“坚持市场化改革100年不动摇”,并且撒开脚丫,在私有化的道路上没命的狂奔。
大家看看,谁在“愚公移山”,谁在“南辕北辙”;谁在真抓实干,谁在忽悠百姓——这难道还不清楚吗?毛主席说得好:
——“仅仅在嘴上大讲其信仰三民主义,或者信仰马克思主义,这是不算数的。你们看,希特勒不是也讲‘信仰社会主义’吗?墨索里尼在二十年前也还是一个‘社会主义者’呢!他们的‘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原来就是法西斯主义!陈独秀不是也‘信仰’过马克思主义吗?他后来干了什么呢?他跑到反革命那里去了。张国涛不是也‘信仰’过马克思主义吗?他现在到哪里去了呢?他一小差就开到泥坑里去了。”
——“所以我们看人的时候,看他是一个假三民主义者还是一个真三民主义者,是一个假马克思主义者还是一个真马克思主义者,只要看他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的关系如何,就完全清楚了。只有这一个辨别的标准,没有第二个标准。”
我认为,毛主席提出的这个标准,就是我们评价“重庆模式”的唯一标准。
( 2011年3月25日 )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