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的意识形态安全至关重要
吕莎
2010年是新媒体发展史上极具标志性意义的一年。7月12日在京发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以下简称“报告”)指出: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继续高歌猛进,快速向全球扩张;新媒体纵深向社会渗透,成为促引国家社会发生全面变革的社会化媒体。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新媒体的本土化发展特征日益鲜明,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媒体发展道路逐渐成型。该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持编撰。
新媒体彰显民族品格和中国特色
报告公布的一组统计数字令人振奋。2010年全球互联网网民已突破20亿、手机用户超过50亿,中国互联网网民超过4.5亿、手机用户近9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新媒体用户第一大国。从2000年的2250万人到2010年的4.57亿人,短短10年,中国网民增长约20倍。
报告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在总报告中评价,10余年间中国新媒体奋进之路成绩喜人,特别是与发达国家在多种层面的利益博弈中,中国积极借鉴而不盲目照搬他国模式,坚持政府规划主导、以我为主的新媒体发展方式,开放性引进西方资本和商业资本,积极引入和研发新媒体技术,大力扶持互联网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积极探索有效、有度的新媒体管理模式。中国新媒体发展的民族品格日益彰显,本土化道路已成型。
新媒体纵深向社会渗透
新媒体异军突起,无论是微博、社交网站、论坛,还是电子书、手机报、网络电视,都极大丰富了新媒体形式,拓展了传统媒体生存空间。新媒体的变革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
报告指出,在社会网络化与网络社会化的大势驱引下,2010年中国新媒体不仅在形态、传播方式和社会影响方面极大地超越了传统媒体,而且成长为社会渗透度、融合度极高的“社会化媒体”。新媒体是网络化社会中的绝对“主流媒体”。
网媒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网络舆论事件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显,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钟瑛认为,网媒在推进事件圆满解决方面的正向作用也十分突出。钟瑛和余秀才对1998—2010年发生的210起重大网络舆论事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网络舆论在近七成(67%)的事件中起到了推动政府解决问题的正面积极作用。研究同时显示,网络舆论事件上升趋势明显,特别是2008年以后,网络舆论监督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因此,政府对网络舆论的管理任重道远。
新媒体下的意识形态安全至关重要
具有全球化、网络化特征的新媒体大大拓展了意识形态的存在空间,这种形势下,不同意识形态的交锋更加激烈多样。
2011年2月,“美国之音将停止对华广播”一事曾在国内外引起热议。报告执行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瑞生澄清了公众的误解。实际上,美国之音只是拟取消普通话和粤语语种广播和卫星电视,而非全面取消对华广播。根据美国广播管理委员会的规划,由于美国之音广播近几年在西藏和新疆等地区的“骚乱”活动中“功勋卓著”,其在藏语等语种方面的广播不仅不会减弱,还会进一步加强。此外美国国内对“停播”方案的反对之声甚重,美国之音对华“停播”未必成真。
报告引用英国学者安德鲁•查德威克的话,“互联网是西方价值观出口到全世界的终端工具”,借此说明新媒体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性。报告认为,冷战结束后,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的全球第一意识形态渗透对象。“美国之音将停止对华广播”事件的真相表明,新媒体将成为美国对华意识形态战的主要平台。这是美国针对新媒体崛起的传播格局变化,基于自身利益和传播效果考量下的对华传播战略转型。新媒体影响下的意识形态安全是中国当前最重要的安全问题。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395期,摘自2011年7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