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改善民生攻坚战何以遭主流媒体冷遇?
:田嘉力
“改善民生攻坚战”,是重庆首先提出来的。改开搞多年来,有关民生问题积重难返,欠账很多。“攻坚”两字提得太准确、太合民心了,所以深受重庆人民称赞,实属自然。
据重庆媒体报道,6月24日至25日,中共重庆市委召开三届七次全委会,专题研究民生工作,审议通过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决定本届市委任期内,用两年半时间,在解决全市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十大民生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6月26日晚,重庆电视台新闻联播以《重庆吹响改善民生攻坚战号角》为题,全文播发了市委的这个决定。
当地财政数据显示,2009年,重庆财政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机、面临不少困难的情况下,市财政去年民生支出达682亿元,占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的51.7%,属历史最高,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近20个百分点。现在提出两年半内解决十大民生问题,共计安排3400亿元,堪称该市有史以来投入最多的一次。
把民生问题看得这样重要,对民生的投入如此之高,重庆人民看在眼里,热在心头。在重庆人民眼中,其意义超过重庆成为直辖市,超过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超过国务院批准重庆两江新区正式挂牌,是真正受到山城人民衷心拥护的大事。其受欢迎的程度,超过唱红打黑若干倍,因为十大民生问题的解决给重庆市民带来的实惠更为真切、具体而生动,所以才受到重庆人民的高度称赞。重庆人民认为,这样的改革才是真正的有利于人民大众的改革。
然而,除重庆本地媒体外,全国各地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几乎全都保持沉默。这和热炒文强睡了多少女明星,谢才萍包养了多少个男青年,李庄案如何惊动北京高层,以及重庆某区管委会“警告”法院的“最牛公文”等等,形成鲜明反差。这不是非常奇怪吗?
排在重庆十件大事中的第十位是:深入开展“三进三同”、“结穷亲”、“大下访”,深化“三项制度”,倾听群众心声,解决群众困难。(注:“三项制度”指党支部书记定期接访、委员按期走访和办理、并定期反馈。该项制度实施1年多来,接访群众368万人,走访群众996万户,收到群众反映问题275万件,帮助解决209万件群众的烦心事、困难事,深受重庆百姓欢迎;“三进三同”指的是党员干部“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市委副书记张轩说:“政权机关对人民有了感情,有助于决策真正从实践中来。”)
重庆的领导同志对此是这样定位的:“‘大下访’、‘三进三同’,本质上是针对人民群众,尤其是经过30年改革开放以后,生活仍然比较贫困、话语权比较微弱、积累的矛盾在他们身上仍然比较尖锐,必须实实在在地解决他们的问题。”
注意:“(群众中)经过30年改革开放以后,生活仍然比较贫困、话语权比较微弱、积累的矛盾在他们身上仍然比较尖锐”,改善民生攻坚战之“坚”,就是这样产生的。能这样提出问题,说明重庆领导班子正视现实,敢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不仅是重庆的大事,意义已经超出了重庆,对于如何深入改革,如何贯彻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公平正义”、“让百姓有尊严的生活”、“让劳动者体面劳动”的讲话精神,都有极其重要的导向意义和示范作用。然而,包括主流媒体在内的各地媒体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几乎全部保持了沉默。
重庆打黑,有人说三道四,因为触动了他们及所代表的阶层的利益和神经,所以他们热衷于抓住足以丑化、妖魔化重庆的消息进行热炒、恶炒。重庆吹响改善民生攻坚战号角,有人是不高兴的,民生改善了,特权就不“特”了,何以显示出他们的高贵?何以反衬出草民的低贱?而且,承认民生问题的严重,也就暴露了所谓“繁荣”的畸形和丑陋。这也是某些人所不愿意接受的,所以他们不约而同保持沉默。是这样吗?但愿是我想错了。
什么是改革?改革的目的是繁荣经济还是改善民生?多年来的改革实践证明,经济繁荣了并不等于民生的改善,甚至造成了“民生之多艰”。有些地方是经济发展了但社会在倒退;经济畸形发展,社会严重两极分化,少数人富而多数人穷日趋明显,公平正义全被践踏。所以,不能改善民生的“改革”,广大人民群众是不欢迎的。经济繁荣和民生改善缺一不可,缺了其中一项就称不上是成功的改革。重庆吹响改善民生攻坚战号角,是对完善改革理论的重大突破。所以我认为,各地媒体对重庆改善民生攻坚战保持沉默是不对的。
新闻链接: http://v.cqnews.net/first/2010-06/26/content_1148297.htm
http://www.maoflag.net/?action-viewthread-tid-1453477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