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总书记强调抵制“三俗”,中宣部发文要求各级贯彻胡总书记讲话精神之后,文化部长更加痛心疾首、义正词严、慷慨激昂、具体细致的谈了有关“三俗”的问题,并一口气发出了六个追问,而且还谈了造成“三俗”的三点原因。由此看来,蔡武部长对“三俗”现象还是有相当了解的。我这里有两个疑问:一是蔡部长是早就知道“三俗”这么泛滥,还是在总书记讲话后才想到的?如果早就知道了“三俗”泛滥成灾,那怎么就能做到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如果是在总书记讲话之后才感到“三俗”的严重,那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部长大人反应的确有点迟钝了?二是文化部到底准备怎么具体落实讲话精神?有哪些具实际措施?准备反到什么程度?蔡部长的谈话似乎没有涉及到上相关内容。
大凡有一点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些天气现象:光打雷,不下雨;雷声大,雨点小;雷声小、雨点大;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我不知道这次的反“三俗”会像那种天气状况?雷声是有了,雷声的震慑力有多大还有待观察,但会不会下雨,下多大的雨,由于鄙人高度近视,还真的看不到那么远。这次反“三俗”被外媒称之为“新道德运动”,会像当年的“新生活运动”一样开始声势浩大、慢慢偃旗息鼓、最后寿终正寝吗?我们拭目以待吧。
怎样才能真正落实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呢?我虽然是不吃肉的,但我仍然愿意奉献我的一得之愚。
我认为,反“三俗”的根本在于重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舍此,则只能是舍本逐末,最多只能起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效果。“三俗”为什么泛滥?根本原因就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价值体系的坍塌。庸俗、低俗、媚俗,说到底就是媚钱、媚权、媚外。几十年来,由精英倡导的金钱至上、权力至上、外国至上的价值观已经深刻的影响了至少两代人,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我们的文化艺术已经不再真正考虑大众——尤其是工人、农民的精神需要,看重的是感官刺激,因此有些人一脱成名,因此林黛玉一定得裸死。文化为什么会走向“三俗”,是市场经济是根源。文化产业市场化,必然三俗泛滥。因为越俗就越赚钱,不管这俗那俗,能赚到钱就是好俗,道理就这么简单。为了钱,可以脱掉衣服;为了钱,可以不要尊严;为了钱,可以出卖良心;为了钱,可以背叛祖国。权力可以攫取金钱,名声可以换到金钱,弄不到权的,先想法子出名,学历史的歪曲历史,搞艺术的颠覆艺术,总之,一切能出名的能弄钱的手段都被吹捧、被推崇、被效仿。毋庸置疑,所有媒体在“三俗”的泛滥中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有些媒体的作用更加巨大。花上百万才能上央视的“星光大道”,上去的人出了名,当然也就有了钱;央视赚了多少?栏目的编导、主持等相关人员又赚了多少?这已经不是“双赢”了,而是“多赢”,央视天天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所以,反“三俗”决不仅仅是文化部门一家之事,也决不仅仅是封杀了几个郭德纲就能完成任务的,如果不在整个政治思想层面重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体系,反“三俗”只能是空谈。
在反“三俗”的问题上,很多人提出了一个疑问,“三俗”的标准是什么?谁来制定这个标准?老百姓认为俗的,当官的可能认为雅;草根觉得雅的,精英肯定认为俗。笔者以为,如果建立起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体系,这些问题就不再是疑难问题了。比如,用“名人”代表国家形象到底是俗还是雅呢?站在人民的立场看,此举一定很俗,因为“名人”不能代表中国的绝大多数——尤其是工人、农民,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真正的绝大多数是默默无闻的,不能代表绝大多数又怎么能代表这个国家呢?选择这些名人代表国家形象就是迎合权势、膜拜金钱、漠视占中国大多数的弱势群体,难道不俗吗?以此标准去判断那些文化现象是俗是雅应该不至于太艰难了。老舍、赵树理的小说语言很通俗,但他们的人民性立场注定了他们的小说是高尚的精神食粮;孔庆东的博文里骂人的粗话不少,但他字里行间折射出良知与正义,呈现给我们的是精美的文化大餐。
由此看来,反“三俗”,当务之急是重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价值体系!
http://blog.sina.com.cn/yanjp913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