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文章怪有意思的,一个貌似新鲜的标题,包裹着一个“前卫”的老话题——激光反导,美国的激光反导。文章的内容挺吓人,但是,有个不要紧的“小细节”却不见提及,怪事。从这个不被提及的“小细节”里,某家以为,美国人的激光反导可能不像它们说的那么玄乎,总看着这篇文章是个吹喇叭的东西。怎么讲?说一下:
我们知道,激光反导的原理,就是用高能量的激光速照射目标导弹,在导弹表面形成的光斑处,生成大量的高热,用这个高热破坏导弹的结构,或者敏感元件,达到摧毁导弹的目的。当然,激光的能量级别也是有差别的,根据照射导弹的激光的能量差别,以及对导弹的破坏机理看,激光反导可分为“软杀伤”与“硬杀伤”。“软杀伤”对付的是导弹的光学导引头,用能量不高的激光速照射导弹的光学导引头里的光敏感元件,使导弹“致盲”,失的;“硬杀伤”,是用能量级别很高的激光速直接照射导弹的弹体,在激光照射导弹弹体形成的光斑处产生高热,直接烧灼弹体,破坏导弹的弹体结构,甚至于引爆导弹携载的高能燃料,使导弹爆炸来摧毁导弹。
但是不管是“软杀伤”也好,还是“硬杀伤”也罢,都有一个要紧的前提:那就是发射激光速的平台——文中的美国轰炸机,能够持续稳定的瞄准导弹弹体上的某一个点,注意,是一个点,不是整枚导弹,只有这样,激光速的照射能量才能集中于那个被瞄准的一点上,在这个点上产生、积聚出大量的高热,破坏导弹。但是这个持续稳定的瞄准导弹弹体上的一点,容易么?不容易!很不容易!具体到那篇美国文章中所说的,在轰炸机上安装激光炮的例子来说,轰炸我国的美国轰炸机本身是高速的飞行中的,它的速度在八百公里以上,而且,为了规避导弹的攻击,它也是要做一些规避机动的,它的飞行轨迹是在不断变化的;然而,我国发射的防空导弹本身也是在高速飞行中追歼它的,这个导弹的速度更高,是以音速计的,而且,为了追歼美国的轰炸机,我国的导弹也是在不断地变化自己的飞行轨迹的。那么美国飞机的所谓“反导”,首先就是一个“动对动”的一个瞄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稳定持续的瞄准导弹上的一点,很不容易!
再次,美国的轰炸机在飞行过程中,是会受到空气的冲击与扰动的,这样的冲击与扰动,会使飞机发生振动的,这个振动是不可避免的,在一个不断产生振动的飞机上去瞄准高速飞行的导弹上的一点,也是很不容易的!同样的,瞄准既然不易,那么发射出的激光束也会因为同样的原因,不会稳定而持续的照射到目标导弹上的特定一点,那么,在那特定的一个点上就不会积聚起大量的高热,摧毁来袭导弹,岂不是一句屁话!还有,飞机的发动机在工作时是也会产生振动,这个振动也会传递到飞机本身,这个振动更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个振动的效果与上面所说的空气扰动带来的负面效应相同,同样会使美国轰炸机上的激光反导系统对导弹的持续稳定的瞄准不可能做到,那么激光反导,就是一句屁话!
以上所说,就是某家说的那个不被提及的“小细节”。
从纯粹的个人爱好上来说,某家很想看到美国人是如何解决这个无关紧要的“小细节”的,但是在美国文章中,没见到这个表述。那么,某家斗胆一猜:美国人的这篇文章就是在吹喇叭!
就算,美国人解决了这个“小细节”,那么,还有一个“小细节”:我们的导弹也是一个高速飞行的飞行器,空气扰动对我们导弹的扰动也存在,导弹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振动也存在,这两个振动产生的效应叠加在一起,完全可以说,我们的导弹在追歼美国飞机的时候,是在一边飞行,一边振动的,那么,在这个振动的导弹弹体上,美国人的瞄准点是不是能被稳定持续的维持住呢?!进一步说,美国激光速照射在导弹弹体上的那个点,是会不断的抖动、移动的,激光束的能量是不会被稳定持续的聚在一个点上的!既然这样,摧毁导弹的高能热量也是不会被聚集在一个点上的!如果说,美国飞机本身在飞行中的振动,美国人有机会有时间去自己完善自己的话,那么,我导弹上的这些个“小细节”就不是美国人可以解觉得了!摧毁来袭导弹云云,就是一句屁话!
从美国文章上,看不到对这个“小细节”的半点解决法子,倒是看个许多实验“例证”。这些个“例证”算不算数呢?某家以为,不算!为什么?因为实验中的靶弹都是美国自己的,实验的过程被测试的一方是知道的,也就是说,何时,何方向,何高度会飞来什么样的导弹,被测试的一方是知道的,而且,被测的一方也知道飞来的靶弹的技术数据,如此这般的“心中有数”,就会带来一个严阵以待,在计算好的空域中守株待兔的好的迎击态势,这样的“好”态势,如果没有理想的好结果,“天理不容”!但是,在实际的作战中有这样的好态势么?!
美国人,尽放屁!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wu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