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维斯楼”的倒下就是大学精神的崛起?
百岁的清华,最终还是没能躲过来自社会各方的笔诛口罚,不得已羞答答摘下“真维斯”牌匾,以“撼卫”看似纯洁无暇的大学精神。
有点像此前失窃的故宫,在“撼卫”锦旗的讨伐战中,不得不直面文化单位的“非文化”黑洞。明眼人都知道,“撼卫”最终纠正为“捍卫”,并不是故宫的胜利,而是“百家争鸣”的结果。
清华摘下了“真维斯”牌匾,究竟有几个人会为清华的“补救”行为鼓掌,暂不可知。但“商业模式”注定会随之成为大学精神论题中不可回避的内容。
在惯常的思维里,官场就是官场,是需要端着架子板着面孔坐在主席台上吆五喝六的,即便骂上一句老百姓“臭不要脸”,照样还不失十足官样;而学界就是学界,需要严谨清净为所欲为,即便出现些抄袭作假甚至外出嫖宿个案,依旧是文人风范犹存。尤须说明的是,大学校园虽属学界范畴,因其枷锁式的片面教育功能,终究没能完全脱离“真空包装”的藩篱。
既然是“真空地带”,就容不得外来邪气的侵袭。譬如,好事者将一幢本来严肃正统的教学楼冠上了“真维斯”的标签,质疑声顿时四下弥散,认为此举亵渎了大学精神。大学里揉进商业因素,为的是填满自身的钱袋子,借以催生更好的教学条件,本不是失望的事情,这一做法在中外名校竞相效颦,且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的效用。令人失望的是,所有的质疑几乎毫无例外地指向亵渎了大学精神层面上。这一指责简直勉强得有点可怜!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独具品质的高级文明成果,历来是中外各高校安身立命之所在。换句话讲,是否具足大学精神,如何可持续地重塑大学精神,是决定大学生死存亡的关键棋子。大学精神的核心是以育人为第一要旨,歪离了“育人”之本源,而大谈诸如“创造精神”及“批判精神”乃至“社会关怀精神”,再细而分谈校园文化建设等,如同编织“空中楼阁”一样,缺少了最基本的支撑点,终究是偏离了轨道。我们看到,清华大学作为百年名校所散发出来的魅力,并不是新陈交杂的校园建设,也不是荣辱与共的历史风云,正在于她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也正是清华大学一以贯之地秉持育人这个硬道理,才使得该所大学的大学精神独占一席。
清华大学用切实有效的育人方式,阐释了自己的大学精神,在中外高校中树起了自己的旗帜。毕竟是可喜可贺的事情,然而,这场“真维斯”的冠名风波,使得更多的道贺人,心生彷徨。为数不少的人认为这种卖身式的商业模式一旦溜进高校,会亵渎清华大学难能可贵的大学精神,从而砸了自己的烫金招牌。其实不然,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完善,高校教育科学地引入商业模式,从而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不仅不能一棍子打死,还应该对其发出鼓励的声音。诚如有些网友所言,高校在引进商业化模式的决策前后,理应规划出台周详、科学的计划,并且让这个计划在所有权利人拥有知情权的前提下,走完通盘计划的民主步骤。
清华大学引进商业模式,把教学楼冠名“真维斯楼”并不是一步错棋,因为,他们的目的很明确,为了引进更多的教育基金,用于改善已有的教学条件,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育出更多的人才。来自外界关于清华大学教学楼不应该贴上商家标签的指责,显然是狭隘的爱屋及乌式的荒唐错解,将冠名行为直指亵渎了大学精神更是无稽之谈。
然而,在舆论的压力下,清华大学悄无声息地摘下冠名,的确让人费解。我很难想象,即便重新挂上“人才楼”、“天才楼”的教学楼,就真的是大学精神的崛起吗?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