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吹捧茅于轼不仅仅因为师生关系
陶 冶
尽管我反对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不宣传毛泽东思想、不反腐败,除了让军旅作家王树声讲了《长征》外,基本是“帝王将相”或是“说史”,我还是收看,并且是个很认真的观众。因为我是抱着当年读函授大学起早收听省电台开办的教授讲课那样的态度收看的,所以对所有的主讲人都是尊重的,从老的像老子形象的姚淦铭到小的蒙蔓,我都是洗耳恭听的。尤其是曾仕强讲的《胡雪岩》和《易经》更吸引了我。我曾为闫崇年的沉稳、本正、老练的表述所征服;为王立群的认真、严谨、练达的自信,也为易中天的诙谐、自如,不乏调侃,而感觉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享受。至于后来的于丹那么年轻,把《论语》讲得那么生动、精辟、透彻,听起来津有味,作为我这样的老者不得不佩服。就是那位纪连海讲的那样投入,有时候不免声嘶力竭我也不烦,他作为一位中学教师能上“百家讲坛”是唯一的。我老伴儿提示我“那赖嚎嚎的动静你也能忍耐?”我就是耐着性子也要听的。因为有过经验了,马未都讲古家具时就想放弃了,但还是听完了。觉得他讲的也是一方面的知识,一个文学青年发展成一个国家级刊物的编辑,乃至编剧了,却不满足,竟然研究古董、古家具自建了个观复博物馆,很了不起。尽管开始不感兴趣的也要听的,不久又听了他关于玉器的讲座。我对玉器是根本没有兴趣的,为了增加知识面我也是坚持听完,真地觉得马未都是个专家了,并且也发家了。而且人家的发家并没有剥削的因素,所以也佩服了。
因为越来越觉得世上各方面的知识太多了,自己知道那点儿确实是沧海一粟、孤陋寡闻啊!有这么好的学习渠道怎么能不利用,这样宝贵的机会怎么能不抓紧。即使午间的“百家讲坛”看完了,次日早上重播的时候我也要再看一遍。所以,无论我熬夜到什么程度,哪怕到那半夜了,早上5点半到6点也要打开电视机的。前不久因为开机早了,央视10套还没开始就看了北京台,发现了个“档案”栏目,正播放建国初北京改造妓女的节目。我就想当时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千方百计把沦落风尘的良家女子恢复成正经人,而今又出现了逼良为娼的大转变,真觉得是天翻地覆了。于是,这个台的这个栏目也成了我早上必看的节目。
因为我不可能翻看那么多书的,不仅家里没有,就是有的话我的眼睛也承受不起了,所以,我可以躺在床上省着眼睛听;如果手里有活时就兼听。可以说我是“百家讲坛”忠诚的受众,是所有主讲人的好“学生”。我没理由不敬重他们中的任何一位。
但是,我终于有一次失望了,那就是听易中天的关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解释,我看出他的立场已经背叛了他自己过去的身份,他有所投靠了,甚至沦落为御用文人了。我不认为他是单纯讲史了。我把他的说辞记录下来,连同他之前出现的白字和错字,给他写了个短信,可是不知道他的邮箱也就搁下了。后来外孙女来了看我的电脑里内存里文件太多,替我删除了她认为无关紧要的文件。这样,跟易中天商榷的和批判白岩松的文字都给弄没了。当这次全国人民讨伐茅于轼和辛子陵时,易中天这个被捧上天的著名学者竟然滚到那个“名人圈子”里,公然跳出来向正义力量叫板,我知道后又按捺不住了。他尊师我不能否定,但是总不该忘掉做人的标准。我也是尊师的,但是我还是不能为尊师而冒犯全国人民。人民公敌蒋介石也 曾是 老师,并且是校长老师,因为他背叛了孙中山有多少学生抛弃了他,难道也算“不敬”吗?所以,我还是斗胆冒犯了这位“易老师”,咱们倒看看谁不是人?我真没想到他能站在人民公敌那面去。
就说他关于“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表述吧:
孔子对冉有和子路讲:我孔丘听说,诸侯也好大夫也好都“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为什么呢?因为“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如能做到这三条,则本国人安居乐业,外国人心悦诚服,就不会有忧患。自己的事情搞不掂(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却去琢磨发动内战(而谋动干戈于邦内),怕是不行吧!这段话很有名问题也不少。许多学者都认为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应该是“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贫和寡错位了。这个说法有道理。什么是“贫”?就是贫困。什么是“寡”,就是稀少。贫困是经济问题,稀少是人口问题。均是均衡;安是安定。因此孔子这话的意思是:执政者应该忧患的不是经济贫困而是分配不均;不是人口稀少而是人心不安。人心不安人再多又有什么用?分配不均钱再多又有什么用?还是要闹事恐怕闹得更凶。相反,均衡就不怕经济贫困;和睦就不怕人口稀少;安定就不怕政权危险。这就叫“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这话不少人听了很受用还不时拿来说事,甚至用来主张“吃大锅饭”平均分配。其实孔子根本没这意思。他的“均”不是均匀而是均衡。所谓“均衡”就是按不同身份、地位、级别、名分来分配,即康有为《论语注》所谓“各得其分”。具体说就是级别最高的分配最多级别最低的分配最少,既不能僭越也不能弄得底层一点没有。儒家是主张等级制的,所以才先要“正名”以便“按名分配”。至于“大家一样”的“平均主义”,对不起,那是墨家的主张不是儒家的。这个问题就不在这讨论了。……
我真没想到易中天对计划经济的“大锅饭”这样的厌恶。那么就看看易中天是怎么从一个知识青年炼成“文化明星”的?
易中天,1947年出生于湖南长沙,6岁随其父来到湖北武汉,并在武汉开始接受教育,在武汉度过小学、初中、高中时期,后来因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到新疆支边数年。1978年恢复高考后,考入武汉大学文学院文学硕士专业。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 文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研究,著有《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撰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2005年起开始在CCTV-10《百家讲坛》节目里讲解历史,品评汉代风云人物,因其白话式的幽默分析,受到追捧。2006年开始制作《易中天品三国》,一举成名。《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标题,而享有了“学术超男”的称号,2007年11月,在上海出版了新书《帝国的终结》。2008年,与《百家讲坛》再度携手合作,录制播出节目《先秦诸子·百家争鸣》。2010年被环球日报评为“中国十大直言君子”之一。
这是他的简介,真的了不得呀!也有个“一举”,跟“英明领袖”差不多了。再看看他的经历:
1965年,易中天高中毕业后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新疆,他一待就是13年。他的学生说,易中天对于他在新疆的生活曾说过一句话:“在那个曾经被诗意描述过的地方,我明白了生活不是诗。”
在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边缘的一个军垦农场,年轻的易中天在那里当“军垦战士”。之后,很幸运他碰上了一次招工的机会,进入乌鲁木齐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子弟学校 任中学 老师。这段经历中各种情节,被易中天称为完全可以写一篇《胜利大逃亡》的小说。在那个不可以随便“跳槽”的年代,他从农场到工厂,几乎是用“逃”才离开的。艰苦也很能锻炼人,易中天用这句话概括了那段时光。
所谓的“生活不是诗”不就是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当军垦战士吗!军垦比农垦好多了,农垦比人民公社的生产队更好多了。“在新疆,他一待就是13年”还包括“进入乌鲁木齐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子弟学校 任中学 老师”。而“他从农场到工厂,几乎是用“逃”才离开的。“这样的记述就可以看出他这个知识青年到广阔天地里去的态度了!再往下看:
易中天当语文老师时,老师和学生都公认他是教得最好的,可他的工资却是最少的,为什么?他没读过大学。他想到了去考研究生。为什么不考本科呢?不行,因为他带的是高中毕业班,不能和学生一起考大学呀。他想,直接考研吧,考不上还有个说头。于是,易中天成了武汉大学成了武汉大学文学院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文学院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
恢复高考时易中天能得以“直接考研”“ 成了武汉大学文学院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真是够幸运的了! 在这里,我没看出他有感恩的意思,他认为他应该的,“公认他是教得最好的,可他的工资却是最少的”,因为“他没读过大学”,就该上大学给你们看看,这就是他的潜台词。这就有了他后来的人生转折。
1978年,易中天以同等学历考取了武汉大学的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武大三年的学习生活是易中天人生的转折。易中天不属于那种埋头苦读的学生,课堂上也是一个好动分子,下课后更不闲着,文学、历史、哲学、经济、理科(当时武大还没有工科),几乎听遍了所有的讲座。广交朋友,也多长见识。易中天就是在那样的氛围里一步步让思想趋于开阔、理性和成熟的。
毕业时,时任武汉大学校长的刘道玉说:“人才难得”,坚持要把易中天留下来。为此还惊动了当时任教育部部长的蒋南翔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恩茂。最后,教育部专门为易中天的毕业分配下了一个文件。于是,易中天留校任教,直到1992年赴厦门大学中文系。
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都是易中天研究的领域。易中天的伯父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与翦伯赞等著名的历史学家是同班同学。易中天从小就耳濡目染,对历史颇感兴趣。
开始中央电视台的编辑请他上《百家讲坛》,他并没有当回事,可是从2005年9月份开始,他就基本没有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一年半讲座比搞多年的学术研究都要辛苦。学校的讲坛,面对的都是经过考试后本学科的硕士生,而《百家讲坛》面对的是不同层次的观众,他们拿着遥控器,两只眼睛瞪着你,一个其貌不扬的人,在谈些什么呢?为了吸引他们,易中天规定自己在5分钟内设计一个悬念,在那里自编、自导、自演独角戏。讲坛与论坛一字之差,意义不同。讲坛是传播,论坛是学者发表学术之地。而传播历史,不可能没有评价,但要研究,要体现出方法来,作为一个历史讲解者,无法避免地要在书中渗透本人对历史的评价。为了杜绝自己的历史观出现偏颇,他在写《品三国》(下)时,重读了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
易中天是怎么走进《百家讲坛》的?《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披露了两家最初“联姻”的幕后。“我们有个编导,非常喜欢看易中天的《读城记》等书,去年那个时候电视剧《汉武大帝》正热播,我们跟易中天电话沟通后,就约定他来讲汉武帝。”2005年4月,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汉代人物风云”,他妙语连珠、充满活力的说史风格,塑造出了刘邦、韩信、晁错、袁盎等鲜活的人物形象,掀起民间“汉风”热潮。《汉代风云人物》也由此成为《百家讲坛》中的一档超人气节目。2006年年初,《汉代风云人物》的讲稿结集《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正式面市,起印数量就达到了惊人的15万册。
“汉代风云人物”一炮打响之后,万卫和编导们决定让易中天继续说下去,并选定了“三国”这个大题目。但没想到易中天刚开始却拒绝了这个建议,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自己时间太紧,二是自己对“三国”不是很熟。如果非让他继续说,他宁愿说自己更有兴趣的《水浒》。
为了说服易中天,编导到成都去游说,表示“三国”的框架结构更适合说。但费了无数口舌,易中天还在犹豫,他表示要跟家里商量一下。“易中天是个非常顾家的人,到底说不说三国?他后来就去问自己夫人的意见。”万卫笑着说,双方能达成一致,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易中天夫人的功劳。
虽然同意合作,但当时易中天不知道这个三国能说多大的规模。万卫回忆说:“我就说,咱要干就干一年,易老师你把精力都转移过来吧。”于是,易中天几乎成了“空中飞人”,趁周末的时间来北京录制节目,他在飞机上的消遣读物,也变成了《三国志》。
易中天录制节目的速度很快,一般一天时间能录制5集《品三国》,而录制现场也是热闹非常。万卫介绍说,录制节目的小厅不是很大,只能容纳100多人,但最多的时候现场人数达到了140人。因为房间的通风不好,还曾发生有听讲的女孩晕倒的事件,后来栏目组严格将人数限制在了100人左右。
像刘心武、易中天这样的学者,《百家讲坛》请他们讲课得花多少钱?万卫对此表示,钱对学者们来说不是最重要的:“作为一个学者,谁不希望自己的成果能扩大影响?”他透露,栏目组给学者的报酬不高,主要包括差旅费与讲课费,跟这些学者出书的收入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的。
终于大功告成打造出炉,一颗“文化新星”得以升空竟然如日中天了。有人说易中天应该感谢“百家讲坛”,有的说“百家讲坛”应该感谢易中天。到底谁该感谢谁?用现在时兴的话说他们是“双赢”,就跟通奸似的各自满足了,谁都该感谢对方、谁也用不着感谢对方。我再次提醒:央视是国办的,“百家讲坛”栏目却也是个人承包的了。承包这个栏目的人跟承包国家工程的开发商是一样的,其目的就是为了赚钱。不过他们比山西小煤窑开发国家资源、奴役矿工文明多了。他们奴役的不是对方,而是“受众”,是对受众思想潜移默化的演变,像我这样是心甘情愿的而且自我感觉良好。在他们之中如果一定要感谢的话,那他们就要共同感谢这个“改革开放”的政策,如果还是原来的计划经济,不打破“大锅饭”体制的话,教授也好,演员也好,专家也好,都有国家给开的工资,怎么可能还有另外的而且不菲的收入啊?怎么能“先富起来”呀?更别说暴发了。因此说,他们都是现行政策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怎么能不痛恨那“万恶”的计划经济和“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呀?
易中天这么知道感恩,可他恰恰是个忘恩负义者!他是最没有良心的人,用他的话说他“不是人”!
我这样说是最有发言权的。我虽然比他大5岁,但我们都是吃计划经济“奶”长大的。我也务过农,我也教过学。我教高中毕业班的时候,还是“工农兵”上大学的时候。等恢复高考的时候,我已经在县文化馆搞文学辅导工作了。同志们(那时候不能叫朋友)建议我该报考研究生,函授大学的文凭毕竟含金量不足。研究生在当时是不太有人敢报的,我函授大学中文系毕业了,而且为了丰富文学知识,强化文学能力拼命地读书,远远超过了大学中文系本科的水平,若报考现代文学研究生还是有把握的。但是,就是单位能放行,6口之家怎么能忍心撂给妻子一身承担?思量再三还是放弃了。当时的条件可是千载难逢啊!上大学可以带工资,每天还按出差补助3角钱。我放弃了,可是我照样没在家,我下乡当了两年工作队。对家里的一切我鞭长莫及的,照样扔给妻子一人的。我根据自身的境遇推算,易中天上大学读研究生肯定是带工资的,而且是享受出差补助的。那他怎么不想一想,不是计划经济,不是“大锅饭”,若是现在的政策,他能有今天吗?
我就不止一次地在文章里批判那些跟我一样“生长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靠毛泽东思想阳光雨露哺育成长起来的共产主义接班人”,怎么自己发达之后竟然背叛了毛主席、扔掉了毛泽东思想而投靠了新主子?我更不理解那些靠计划经济,由40个农民的劳动供出来的大学生,他们发展成什么专家、学者、教授了,却反过来骂毛主席,骂共产党、骂社会主义,骂工人和农民(是“屁民”),那不成混蛋加王八蛋了吗!
下面再看看易中天的言论,尽管不算大错,但是可以从中看出他是属于哪个阶级了?
……
8.曹操身材短小,估计也就和我差不多吧。跟1米84的诸葛亮比起来,只能算是不合格的残次品。
9.曹操是喜欢美女的,他不管走到哪里都喜欢“搂草打兔子”,收编一些美女什么的!
35.很多研究历史的人,把历史当作一具尸体,放在解剖台上,用解剖刀一点一点地切割,取出肾脏、肝脏、心脏来研究。这也许是一种方法,但我不太喜欢。我是学文学出身的,我觉得面对历史,首先要去感受它的血肉和肌理,其次才谈得上研究。
36.真实的不好看,好看的不真实,因此要有一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办法我以为就是“妙说”。所谓“妙说”,就是历史其里,文学其表,既有历史真相,又有文学趣味。
38.我把我的演讲风格分成3个境界:其一为“正说”,也就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不胡说,不瞎说,保持一种严肃的治学态度;其二为“趣说”,即在坚持真实的基础上强调表述方式的栩栩如生,为了达到这个境界,我会加进去一些无厘头的搞笑语言,有时无厘头是必要的,这就像烧菜得加胡椒、味精等调料一样,能极大调动观众的听讲兴趣;其三为“妙说”,也就是在前两说的基础上对历史进行分析,给观众以启迪,这是最高的境界。
39.“我不是专家型的学者,我只是一个探路的人,是一个趟地雷的人,随时都有可能牺牲。”
41.《庄子》这本书里面有一个故事,有2个儒生去盗墓,盗墓大家知道吧就是偷死人的东西,大儒在外面放风小儒进去偷,进去半天,没动静,大儒就问啦:“伙计,天快亮啦,好了没啊!”可他不怎么好问他,于是就吟诗,怎么吟呢,“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就说了:“这死人的衣服我还没解开呢,我现在发现他嘴里有一颗珠子~~~”可他也不这么说,他也要吟诗,“未解裙襦,口中有珠!”然后小儒就开始在这个死人的嘴里掏珠子啦,边掏他还要吟诗“青青之麦,生于陵碑。生不部施,死何含珠为?”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绿油油的麦子,它长在山坡坡。你活着的时候不捐款,你死了含个珠子干什么?”
42.人家捐没捐款关你什么事啊,你就偷人家东西嘛,还要讲大道理,还要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你恶心不恶心,酸不酸啊,虚伪不虚伪啊!”
47.要不开个主持人培训班算了,现在媒体都是弱智
48. 我跟你说,现在的人不弱智都当不上领导!
(网上文章)编辑本段易中天的九句经典感悟:
01.人都是逼出来的。
02.如果你简单,这个世界就对你简单。
03.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04.过去酒逢知己千杯少,现在酒逢千杯知己少。
05.人生如果错了方向,停止就是进步。
06.人生两大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
07.人生和爱情一样,错过了爱情就错过了人生。
08.天下有钱人终成眷属。
09.要成功需要朋友,要取得巨大成功,需要敌人。
别的我不说了,我就说“天下有钱人终成眷属”这一条,不就表明他易中天和茅于轼们是怎么个关系了?他说话那个场合只不过是个小圈子而已,他这里的“天下”可就广了,就是所谓“重要思想”里那个“最广大”,“最”到什么程度?恐怕最到跨出国门,“救美国就是救中国”那个程度了,包容到没有国界,没有制度差别,没有主权分别的程度了!所以,我们把茅于轼和辛子陵当汉奸、卖国贼,当人民公敌来讨伐不是应天理顺民意吗!易中天跳出来不是自然而然的了吗!
2011年5月28日 23:58时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