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湾地区卫生部门统计,受“塑化剂”事件牵连的厂商已经接近200家,受污染的食品可能接近500种。
台湾美女主播陈海茵说,我也中标了,难怪我老公变成娘炮。
马英九5月28日在台南说,塑化剂事件严重打击国民健康及台湾形象,“也许我也吃过”。
自从台湾出现“塑化剂”事件后,大陆媒体也跟着用上了“塑化剂”,笔者认为不妥,因为此类化学物质有专用名词——增塑剂,业界和学术界一直就是这样用的,犯不着因为一个违法犯罪事件而将原有的专用名词废了,再说“增塑剂”一词并没有什么不妥,“塑化剂”也不比“增塑剂”更恰当,仅仅是两岸不同的叫法而已。
增塑剂的化学名称是“邻苯二甲酸酯”,这是一大类化学物质,添加在塑料中可增加柔韧性,添加在混凝土中可优化某些物理性质。但此类物质属于毒性物质,它能对抗雄激素活性,造成内分泌失调,可能导致儿童生殖器变短小、性征不明显;实验证明对动物会产生致癌反应;有可能导致儿童性早熟。因此,增塑剂非但禁止用于食品饮料中,而且禁止添加在食品内包装材料中。台湾发生的大规模塑化剂事件,其实就是在食品和饮料中添加了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这是增塑剂的一种,由于台湾称“增塑剂”为“塑化剂”,所以将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称作“塑化剂”。
还有“起云剂”,按照我的理解,就是大陆所说的“乳化剂”,我们的专业书上都是这样叫的。乳化剂的作用是:当它分散在分散介质中时,形成薄膜或双电层,可使分散相带有电荷,这样就能阻止分散相的小液滴(比如水和油)互相凝结,使形成的乳浊液比较稳定。台湾不法商人用在饮料中,目的是避免油水分层,使之看起来更均匀,品相好,这就坐实了“起云剂”就是“乳化剂”的结论。
乳化剂是可以用在食品中的,药物中也常用乳化剂,但是,食品和药品中的乳化剂均不准使用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
海峡两岸由于分开了半个多世纪,有些名词不统一,其实“塑化剂”就是“增塑剂”,“起云剂”就是“乳化剂”。在台湾的“塑化剂事件”爆出之前,大陆的专业书刊一直使用“增塑剂”和“乳化剂”,我们平时也是这样叫的,没有叫“塑化剂”和“起云剂”的。
以往遇到两岸不统一的名词,大陆通常的做法就是“翻译”成大陆的专业术语或习惯用词,比如将“飞弹”改成“导弹”,主要是为了避免用词混乱。如果因为出现了“台版三聚氰胺事件”反而改变沿用良久的专业术语,那就很可笑了,希望大陆媒体引起注意。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